在上海滩,杜月笙凭什么混得如此成功?杜氏三碗面藏着江湖大智慧

人在江湖,怎么做才能吃得开,叫得响,走得远?

昔日上海滩的龙头老大杜月笙有个很返璞归真的说法,人这一辈子,就是吃好三碗面——情面、体面、场面。

在杜老板心里,吃好这三碗面是有要义的。

不痛不痒地花些散碎银子不算讲情面,锦上添花地意思意思也不算讲情面,大张旗鼓地让对家失了尊严更不算讲情面。只有尽力而为、雪中送炭、来去无痕地帮朋友一把,才算把这碗情面吃好。

草根混社会,卑微时低三下四不算讲体面,显赫时耀武扬威也不算讲体面,唯有低处不卑不亢,高处有节有度,才算把这碗体面吃好。

场面就更不好吃了,低调无人喝彩不行,高调疏忽树敌更不行。总之,若要把这碗面吃好,非得有八面玲珑,四处逢源的手段不可。

抽象地说,不如具象地看,下面咱们就通过杜老板的三件事来体会体会他这浓缩了人情世故大智慧的三碗面。

在上海滩,杜月笙凭什么混得如此成功?杜氏三碗面藏着江湖大智慧

情面

杜月笙好交失意落难朋友在旧上海滩是出了名的,这让赢得了善施雪中炭,不添锦上花的江湖美名。

更难能可贵的是,杜月笙给人送雪中炭的时候,格外讲究尊重二字。

身在江湖,杜月笙很是懂得一个道理,人都是有头有脸的,有些人越是失意落难,越是在乎自身的尊严,所以雪中炭送出去的时候不能烫了人家的手,一定要温度恰到好处才算”功德圆满“。

对章太炎,告辞时悄无声息地在茶杯下压上一张两千元的庄票;对杨度,以恭请对方当顾问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奉上五百元的月敬——类似这种恰到好处地给失意落难人送去雪中炭的事儿,杜月笙见缝插针地做过很多。

但这还不是杜月笙送雪中炭的最高境界,杜老板还有这么一手——

秦联奎是旧上海滩颇负盛名的大律师,杜月笙有意想用请吃一碗”情面“的方式结交拉拢此人,但上海滩大律师的眼界很高,轻易不买别人的情面帐,尤其是帮会势力的帐。

简单说,雪中炭人家不需要,锦上花人家不稀罕。

但杜月笙却觉得不打紧,在他看来,这碗情面端不出来,那是因为没摸清对家好哪口。

而只要摸清对家好哪口,再顺着他好的那口,要么投其所好地让他痒,要么欲擒故纵地让他痛,那碗早已准备好的情面他非得甚是领情地端起来不可。

所以,杜月笙请吃这碗情面一点都不着急,先摸清大律师的底细再说。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杜月笙找到了突破口,秦联奎这人平常很是严于律己,但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宣泄一下,到赌台赌上几把。

在老江湖看来,结识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添柴,再下雪。

如同守株待兔一般,等秦联奎又来赌台小赌怡情的时候,杜月笙的手脚早已做好。

这一晚,秦联奎一开始的赌运好得出奇,怎么下注怎么赢,到后来自然是越赌越大。

然而,就在他赢得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黏在他手上的赌运突然消失了,一夜下来,先前赢的吐出去了不说,他还倒折进去四千元。

愿赌服输,没有办法,秦联奎只好开出四千元的支票,垂头丧气地离开。

可回去躺在床上还没来得及一觉解千愁,杜月笙的人便来了。

来人先奉上那张四千元的支票,跟着递上了杜月笙的一句话——秦先生是靠头脑赚钱的斯文人,比不得舞刀弄枪赚钱的粗人,这四千元赢不得,现将支票原数送回,来日方长,权当交给朋友。

秦联奎拿着支票,听完这一席话,大为感动,从此将杜月笙视为值得一交的大义君子。

很显然,为请秦联奎吃这一碗情面,杜月笙很不地道,但结果却地道的让人折服。

这大概就是他这碗情面中隐藏的黑色江湖智慧。

在上海滩,杜月笙凭什么混得如此成功?杜氏三碗面藏着江湖大智慧

体面

作为帮会闻人,杜月笙大概是旧上海滩最体面的那一位,另两位大亨就差得多,黄金荣始终没洗去流氓大亨的印记,张啸林更是如此,到死都像个高级打手。

只有杜月笙真正融入了旧上海滩的上流社会。

而要说到杜月笙这身体面的由来,依旧有看得见的修为和看不见的智慧。

看得见的修为是直观的,为了体面,杜月笙早早地就除去了帮会人物标志性的大戒指,一年四季,长衫裹身,越是曾经一身污泥,越是如今一丝不苟。

然而,世俗社会里的人大多都是戴有色眼镜的,对着镜子要体面,自己说了算;走出家门,再要体面,往往就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事了。

前者需要恒心,后者需要智慧。

吴开先是旧上海的名流权贵,声望不比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城低。此人和杜月笙的交道几乎就是杜月笙和名流打交道的一个缩影。

从不屑一顾到一生挚友。

未打上交道前,吴开先极瞧不上杜月笙这种帮会闻人,杜月笙想用惯常的手段,拿镶着仗义花边的银子与之砸出交情,根本没机会。

但杜月笙没有放弃,因为老江湖深知,拿不下清高权贵这一类人,在上流社会,他永远只能是角落里的配角,难有齐排并坐的时候。

但清高的名流权贵始终不给面子,这局又能怎么破呢?

杜月笙首先告诉了我们一个江湖道理,在事事讲面子的社会,三顾茅庐其实是个江湖潜规则,只要对方不是木头一块,一般人经不起三次以上的奉承恭维。

攀交遇阻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对家不识好歹,实乃是因为自家半途而废了。

当时的吴开先在上海党部任要职,杜月笙刚好有个叫陈君毅的门生也在那里当差。自有了结交吴开先的念头后,杜月笙便吩咐陈君毅来办这个事,找机会把宴请的帖子递上去。

有一天,陈君毅寻到了一个机会,于是便代杜月笙向吴开先发出邀约。

听到杜月笙有意宴请,吴开先心中虽不以为然但又不好直接得罪,于是便随口敷衍了一下,看哪天方便吧。

得了这个信,陈君毅以为吴开先这是答应了,赶紧通知杜月笙。

杜月笙也不含糊,随即趁热打铁,给吴开先送来了宴请的帖子。吴开先一看请帖上的具体时间、地点,于是有了回绝的理由,真不好意思,公务太繁忙,这段时间抽不开身。

如此被吴开先拒绝后,杜月笙一点不介意,一顾茅庐不成,那就二顾茅庐,二顾茅庐不成,那就三顾茅庐。

果然,吴开先没扛过三顾茅庐,在他看来,自家的面子赚足了,不去应付一下,得罪这位上海滩闻人太不明智。

到这,杜月笙终于可以端出他那碗精心准备的“体面”了。

为了这次宴请,杜月笙专门请来了已结交的上海滩一众名流,而且私底下言明,这次是为捧杜某人的场。

吴开先如约而至的那一天,杜公馆装饰一新,其气派格调丝毫不逊色于上海滩任何一座名流公馆。

更精到是随后的安排。

为了表示诚意,杜月笙特派心腹大管家万墨林在公馆门口迎接,然而引着吴开先穿过公馆花园,来到公馆楼下的时候,吴开先惊呆了。

站在洋楼门口充当门童迎接他的居然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秦联奎,秦大律师。

堂堂上海滩头号大律师居然甘做帮会闻人的门童。

正觉得不可思议呢,秦大律师将吴开先迎进了宴会厅。

一进宴会厅,眼前的一幕瞬间颠覆了吴开先此前的认识,只见上海滩一众名流簇拥着杜月笙,谈笑风生。

吴开先暗叹杜月笙竟有如此派头,杜月笙已经起身,满面春风地迎了上来,通身只有对吴开先大驾光临的荣幸,全无摆谱傲慢的作态。

与吴开先热情握手寒暄后,杜月笙随即引着大家一起鼓掌欢迎,毫不含糊地给对方撑足了面子。

这时候,吴开先才深深体会到杜先生实乃体面讲究人,非一介粗俗帮会头子。

瞧杜月笙把这碗”体面“端的,层层递进,最终才落到敞开心扉,以诚相见上。

更妙的是,那感觉不是杜月笙要融入对家圈子,而是对家要融入他的圈子。

在上海滩,杜月笙凭什么混得如此成功?杜氏三碗面藏着江湖大智慧

场面

人混到一定层次,成败好坏很多时候完全取决于会不会做场面。

这事看似不难,其实不然。

很多人因为做场面,不知不觉就把人给得罪了;还有的人,做场面从来都是单出风头,难有双赢多赢的时候。

如此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场面做的越多,结怨树敌越多;场面做得越大,越有出头鸟的风险。

怎么做才能破掉这个怪圈呢?

杜月笙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场面要有舍得之道,要有把场面做圆的手段。

抗战胜利后,四川发生水灾。四川省参议会议长向传义和何北衡到上海来募捐。

他们先找到了时任上海市长吴国桢。吴国桢一听,脑袋顿时大了,不是不愿募捐,而是刚为苏北募捐过,根本没有再募捐的余地。

在吴国桢这吃了闭门羹之后,向传义和何北衡转而求助到了杜月笙跟前。

听闻此事,杜月笙很仗义,他说,我们在四川吃了几年饭,今天四川有难,不帮忙不够朋友,这事我帮你们办。

说到做到,利用自己的江湖号召力,很快,杜月笙就为四川水灾募了一笔款子。

换一般人,低调的把款子给了,这事就算完了;高调的,一定会开个说明会什么的,朝自己脸上贴贴金。

很显然,不管低调还是高调,都不是聪明之举。太低调,无人鼓掌喝彩,太高调,首先就把吴国桢给得罪了。

不妨来看看杜月笙是怎么做这个场面,吃这碗面的。

款子筹集的差不多了,他首先把上海滩工商界有头有脸的人召集到了一起,不是为了强迫大家捐款,而是要小范围地高调一下,让各界同仁都知道这个事,顺道再给大家搭个顺风车的机会。

不要大家多捐,捐一点,搭上车,留个美名就好。

这么安排,大家自然愿意。

这一手做完,跟着杜月笙找到了孔祥熙。

找孔祥熙什么意思呢?事由杜月笙办,头让孔祥熙起。

一来这算是给孔祥熙送了份人情大礼,说出去没有孔祥熙拍板,就没有此次善举;二来让孔祥熙起这个头,不得罪吴国桢。

如此安排下,再开个说明会,孔祥熙上台高调地说几句冠冕堂皇的官话,杜月笙在一旁落地有声地接着,搭上顺风车的各界同仁再那么一鼓掌。

皆大欢喜。

一碗”场面“大家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