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kurenai


因为拥立朱见深达不到目的,朱祁镇回来更是遥遥无期;而且也先还会把明朝玩残。

  • 其一,对于手中的筹码,如果变得对对方更有价值,那是不会放弃的;只有想办法要筹码变成烫手的山芋,自己留着没任何价值,杀了与对方结怨,百害无一利,只有这样,人质能安全回来才是大概率事件。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可是大明朝当时的皇上,大明朝最高的统治者。对明朝而言,自己的头都在别人手里捏着,每个人都感觉不妙。此时也先手里的明英宗的价值最大,捏着明英宗就可以要大明朝服软,甚至可以把明朝,兵不血刃的玩残,利用明英宗反复提条件就是了,灭了明朝指日可待,也想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放明英宗的事想都别想,谁叫明英宗这时候这么有价值呢。

一来二去,也先不断地拿明英宗勒索大明朝,但就是不放明英宗;明朝中已经不少朝臣意识到必须尽快废掉也先手中的筹码,那就是拿掉明英宗的皇位,否则,大明朝一定会被也先玩残。

  • 其二,朱见深虽然是皇太子,年龄太小无法执政;而且也达不到选立新君的效果。

拿掉明英宗的皇位,换句话说就是拥立新君。当时明朝有两种选择,一是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二是拥立监国郕王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朱见深虽然已经是皇太子了;但也只不过两三岁,在明朝历史上还没出现过这么小的皇帝。这么小的皇帝不但无法独立治国理政,导致皇权旁落,而且也达不到拥立新君的目的,哪有儿子不管爹死活的,身为天下表率的皇帝更在乎这一点,那也先也觉得拿明英宗来要挟朱见深一样好使,明英宗一样无法放回。再者在明英宗御驾亲征前,是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而不是皇太子朱见深监国,当时的明英宗没什么顾虑,主要就是因为皇太子朱见深年龄太小。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则比立朱见深为帝条件更好,这时的朱祁钰已经是21了,是成年人了,当时明英宗北征,朱祁钰就被任命为监国了。而且朱祁镇跟朱祁钰为异母兄弟,这跟朱祁镇和朱见深为父子关系要好得多,至少给也先感觉不一样。朱祁钰作做皇帝对于也先提出的要求,那朱祁钰可以首先以大明朝利益为重,是有拒绝也先的权利的。大明朝有了新君,而且只是明英宗的兄弟,手里的明英宗价值大打折扣。再要些明朝不好使了。如果也先气急败坏杀了明英宗,对明朝没啥影响,反而会遭到明朝的报复,毕竟杀自己的主子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当时的蒙古已经分裂,也想不想跟明朝结下解不开的仇恨,也先基本不会杀明英宗。当明英宗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明英宗才被放回来。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放弃朱见深立朱祁钰是最优选择。


过去即历史


朱祁镇登基之后,最开始有张太后管着,“三杨”辅佐,还算是规规矩矩的,但是张太后和“三杨”陆续死后,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开始得到重用,同时北方北元分裂出的瓦剌逐渐强大,屡次侵扰大明,朱祁镇少年天子,正想要有一番作为,在王振鼓动之下决定御驾亲征,这时候太子朱见深才2岁,所以朱祁镇让弟弟朱祁钰监国,于谦辅佐,自己就出征了。

明英宗朱祁镇

如果按照预想,朱祁镇这次亲政应该是非常顺利的,但是他听信了王振建议,在土木堡让大军驻扎,结果被瓦剌追兵包围,军心动摇,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获,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回朝中,朝野震动,国家一片混乱,京城中不少权贵都准备南迁避难,在这个时候,朝廷急需稳定住局面,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必须先从皇室推举出一个人来继承皇位,此时朱祁镇已经将朱见深立为了太子,直接让朱见深继位不就行了吗,为何于谦等人却要推荐朱祁钰呢?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其实没有人在乎是谁来当皇帝,谁能让国家稳定下来和平发展,谁就能得到百姓支持,这是千百年从不变更的真理。这个时候的朱见深才两岁,一个两岁的小孩,在国家危机存亡之时,能稳定住局面?傻子都不会信。而朱祁镇在北伐的时候,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监国,两人岁数相差无几,从能力上来说让朱祁钰监国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虽然让朱祁钰继位不合礼法,但是朱祁钰也是皇室成员,他在这种紧急关头又身为监国是有责任站出来扛起大任的。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朱见深只有两岁,立只有两岁的孩子为皇帝,这在古代也不少见,东汉末年的皇帝一堆都才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但是这就会导致两个问题,主少国疑,外臣干政。主少国疑就是指立年幼的皇子继位无法稳定人心,瓦剌大军来势汹汹,立幼主又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国家内部动荡,不利益稳固统治。而朱祁钰,于谦等人,在朱祁镇被俘虏后,他们才是明朝政府的实际决策者,天子年幼没有话语权,势必会导致皇权衰微,大臣宗藩强势,那么还不如就让朱祁钰继位稳定局面。

另外一方面朱祁钰和朱见深相比,很明显朱祁钰更有领导能力,他能够然已经动摇的朝中文武百官重新团结在一起,而于谦等大臣想的也是击退瓦剌,然后再找机会把朱祁镇搞回来,朱祁钰被拥立登基之时也不敢有太多奢望,只求把瓦剌击退,自己别成亡国之君就好,于谦等人也明确的对孙太后表过态,拥立朱祁钰称帝只是暂时的,以后皇位还是在朱祁镇这一支,但是显然于谦没有考虑过皇位的诱惑有怎样的魔力,朱祁钰登基之后就没想过将皇位还给朱祁镇,于谦最后也因为拥立朱祁钰被杀。

于谦

所以于谦等大臣在土木堡之变后,拥立朱祁钰继位,而不是朱见深,在当时明朝的处境看来这是个明智的决定,也只有朱祁钰继位,能够稳定住大明动荡的局面,能够团结群臣,能够率领明朝抵抗瓦剌入侵,朱见深年幼,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对比之下,朱祁钰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盘。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尽管朱见深已是太子,但,实际是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两岁多的儿童,无任何执政经验,说话无份量。而朱祁镇又是贪生怕死之辈,一年半载是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的。这两点瓦剌头目也先看得很清楚,于是,朱祁镇作为也先手中的筹码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因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统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没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如果牢牢控制着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瓦剌灭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见识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国有宁日,就必须尽快毁掉也先手中的筹码,也就是让明英宗不再拥有皇位——让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让明朝在抗击瓦剌侵略时,有浑存的底气。


2.于谦深谋远虑,善于权衡利弊。

如果,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帝,这位睡觉还尿床的儿童根本不会理政,必然导致皇权旁落。还有,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的话,说不定这个懵懵懂懂的儿童会不顾一切条件赎回自己的亲爹,这加大了朱祁镇作为筹码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镇作为人质的价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怀!

朱祁镇在御驾亲征前,明令郕王朱祁钰监国。这时的朱祁钰风华正茂,已二十一岁,精力充沛,有一定的执政经验,在朝野也有威望。能认清理智与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镇跟朱祁钰是同父异母兄弟,隔着一层山!在亲情与国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轻熟重!



3.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显然,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择,最低能破灭也先的幻想!朱祁钰身为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对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严辞拒绝!

也先能征惯战,也机智灵活!知道大明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镇已有无价之宝变成了一钱不值的昨日黄花了!自己的计划已经泡汤!如果杀了这位先帝,对明朝没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激发大明同仇敌忾的决心,增加明朝报复自己的机率与勇气!



在于谦等人高瞻远瞩政治策略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希望星晨58298869


算算太子的年纪就知道了。

朱见深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52年。也就是说,他爹朱祁镇被俘虏的时候,他是个6岁的孩子,还是虚岁。

当然,中国历史上不乏幼主登基的事件,也有个别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但是更多的,是像后周柴荣幼子登基,被赵匡胤夺了江山;东汉屡屡有幼主登基,国家大权被外戚与宦官玩弄与股掌之间;就是英才大略的康熙,也有一段时间被权臣鳌拜压制,毫无实权……

以上事例,还是在国家基本太平、至少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难的情况下。而土木堡之变以后,敌军直逼京师,京中多有迁都之议,国家已经危在旦夕。

这时候扶年幼的朱见深登基,不仅于局势无补,反而会更增添不少麻烦:会不会有人怀疑,于谦扶立幼帝,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要知道,明朝大臣,最擅长的就是党派之争!

于谦这位忠勇的英雄,也许不会怕什么党派之争。但是在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刻,需要的是凝聚所有力量,任何大大小小的分裂都是不利的。所以,扶立一位比较年长的君王,是于谦,也是大明王朝最好的选择。


栖鸿看红楼


“土木堡之变”的故事想必对明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在这场“御驾亲征”的闹剧中,明英宗朱祁镇把二十万大军和诸多文官武将葬送于一役,自己也做了阶下囚!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皇帝出征失败,而且当了俘虏,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确立新的“皇帝”以便带领他们度过当前的难关,选谁当这个“老大”就是当务之急了。


为什么众人,特别是于谦为代表的大臣拥立监国的皇弟朱祁钰为皇帝,而不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呢?

  1. 皇子年幼,难堪大任!!!此时正统十四年,而朱见深只有二岁的年纪,这个年龄如果把他放在皇帝的位子上,我想面对眼前瓦剌大军进攻北京的困难局面,我想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吧,所以,朱见深在众人眼里,根本就不是考虑的对象,而且题主也得表述有误,此时朱见深根本不是太子,他的太子之位是以后朱祁钰给立的。
  2. 另立皇帝,打消瓦剌那明英宗要挟的念头!按理说,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在祸害大军出发去“土木堡”之前,就确定了“朱祁钰”为监国,皇帝尚在,也没有必要重新确立皇帝,可是因为现在的皇帝在瓦剌的手中,如果他一直是明朝的皇帝,那么瓦剌不就是可以予取予求了。明显,对于大明来说,这种局面不可以发生,要不然这个帝国就回陷入覆灭,所以,才要立朱祁钰解决“勒索”的问题!事实证明,朱祁镇能活着回来,也是因为他没有了利用价值!!!

  3. 朱祁钰和于谦保卫明朝的目标一致!此时的情况紧急,瓦剌大军马上就要兵临城下,而明朝最精锐的大军都葬送在了“土木堡”,再从全国其他地方调遣军队需要花费时间。朱祁钰和于谦都做好了抗争的准备,于谦拥立朱祁钰,是想找个有领导能力的人,击退瓦剌,救回明英宗。也的确,在瓦剌围困北京的战斗中,北京的臣民同仇敌忾,一起抵御了瓦剌的进攻,稳固了明朝的统治,安然度过了这次危机!
  4. 孙太后点头立朱祁钰为帝,并确定朱见深的太子地位!于谦等人虽然拥立朱祁钰为皇帝,但是他们却没有决断权,所以最后还需要当朝的孙太后同意,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的皇帝,但必须立朱见深为太子,皇位还是明英宗朱祁镇那一脉的,所以说,朱祁钰当皇帝只是暂时的!

所以说,朱祁镇咎由自取的被俘,是没有办法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朱见深的,因为此时朱见深并不想题主所说的是太子,而且年龄太小,明朝此时又面临“国家存亡”的大危机,所以选择有决断能力的朱祁钰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1449年,明英宗登极上位,此时正直北方的瓦剌不断侵扰大明的边境,刚刚当上皇帝的明英宗,为了展现自己的英明神武,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不顾现实条件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被俘


而此时太子朱见深才两岁,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是于谦等大臣们纷纷与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铖王朱祁钰为皇帝,尊英宗为太上皇。而之所以于谦等大臣要拥立朱祁钰而不是朱见深为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影视剧中的朱见深

【1】首先是年龄太小。

中国历朝历代也有很小的小孩登极帝位的,但是这种小皇帝什么都不知道,甚至话都不会说,如何统领满朝文武呢,归根还是要靠皇太后在后面支撑,但这种格局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方面会导致太后专权,一方面会引起外戚干政,这对于明朝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于谦画像

【2】当时大明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允许的。

皇帝被俘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而且瓦剌挟持明英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趁机扰乱明朝政府,不断地从明朝获取更多的好处,而且一直对明朝北部边境进行骚扰。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小儿的上位是不可能解决明朝的根本问题,外部有外敌入侵,内部皇帝被俘小儿上位,这样会导致整个朝堂人心不稳,顾虑重重,这样更不能更好地应对瓦剌的挑衅。所以,急需一位成年的继承人来主持朝政,应对瓦剌的挑战和稳定朝堂。

影视剧中的明代宗

【3】土木堡之后,实际上铖王朱祁钰监国。

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震惊朝野,群龙无首,朝中大臣也慌乱一团,而此时铖王朱祁钰担负起监国的重任,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此时的铖王起到了稳定朝堂的作用,使得整个朝廷不至于因为皇帝被俘而国事荒废。

所以,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王朝,只有铖王朱祁钰站出来担负起这个重任,才能使大明朝不至于因为皇帝被抓而群龙无首,导致国家败亡的恶果。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一个转折点,基本上可以说明朝就是以土木堡之变为分水岭的,在此之前明朝国力蒸蒸日上,四夷宾服。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开始走下坡路,这是对国家层面的影响。而土木堡之变对于朱明皇室的影响那自然是皇位的归属,以及后面夺门之变都和土木堡之变有着直接的影响。

土木堡之变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一代英主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他的长子,当时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基为帝,年号正统。年幼的朱祁镇没有办处理政事,所以当时全国的政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宣宗的母亲)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张太后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三杨组成的内阁,堪称明朝最强的内阁,,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

而且史书对三杨也大家赞赏:“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在这一段时间,政治清明,明朝的国力一直处于鼎盛状态,而朱祁镇也逐渐长大。但是他老爹朱瞻基给他留下的这一套班子也慢慢的解体。

正统五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随着太皇太后和三杨的去世,被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开始崭露头角,他开始怂恿年幼的天子朱祁镇建功立业。

朱祁镇也想超过父祖的功业,他的曾祖朱棣不用说了,多次远征漠北,他的父亲朱瞻基也曾经御驾亲征,但是朱祁镇却没有,于是他也想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加上此时蒙元残余势力犯边,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朝廷的反应

明英宗朱祁镇在御驾亲征之前,已经封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由于太子年幼,就让自己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镇被俘虏给明朝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这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次皇帝被生俘,抓住朱祁镇的也先决定好好利用一下朱祁镇的皇帝身份。

毕竟朱祁镇不是一般的俘虏,这是明朝的皇帝,绝对不能杀,可以用他皇帝的身份作为筹码,逼迫明朝做很多的事情,甚至也先利用朱祁镇轻松的到达了北京城下,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于谦等大臣立刻建议

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明朝的社稷被保住了,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是为景泰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也先见从朱祁镇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于是就放了他。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朱祁镇早已经立下太子朱见深,那么当时为了不让朱见深登基为帝呢?

为什么不立朱见深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正统十二年十二月九日出生,正统十四年被封为太子,也正是这一年土木堡之变发生,他的父皇被俘虏,当时他才两岁,他的年龄也决定了他当时不能即位成为皇帝。

一、主少国疑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被俘虏,也先带着皇帝一路骗开了不少的关防,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新皇帝,一旦有了新皇帝,朱祁镇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是这个皇帝也需要能乾坤独断,不能事事都需要大臣们替他做决定,那样的话,很多事情都被耽搁了。显然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不适合,主少国疑,自古有之,特别是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为了整个大明,朱见深自然被排除了。

二、朱祁钰有优势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年纪只比他的哥哥小一岁,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一岁使得他没有当上太子,因为当时朱瞻基的皇后并没有生下儿子,朱祁镇是他实际上的长子,所以说在此时年龄也有优势。

朱祁钰按理说只有一种可能成为皇帝,那就是朱祁镇突然死了,而且没有儿子,那朱祁钰就可以有机会成为皇帝,但是很显然朱祁镇有儿子,而且还被立为太子,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祁钰还是成为了皇帝,说明他还是有优势的。他的优势就是他成年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明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成年的皇帝,显得多么重要,所以朱祁钰自然而然被选了出来,而且还是不二人选。如果当时朱见深也已经成年的话,那么根本就没有朱祁钰什么事情了。

所以说在当时选择朱祁钰即位而不是太子朱见深,是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朱祁钰也绝对不能即位。当然了朱祁钰也不负众望稳定住了局面。但是他后来也比较惨,朱祁镇的夺门之变,将他给废掉了,并且他的儿子也死了。


天枫说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欲效仿曾祖和祖父讨伐蒙古,建立不世之功,亲率大明60万精锐军队北伐, 由于由于宦官王振的瞎指挥和瓦剌大军的埋伏,明朝大军行至土木堡时惨遭全军覆没,不仅随军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战死,就连当朝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大军俘虏,这一事件就是让明朝险些灭亡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最先炸开锅的则是紫禁城内的文武百官和皇帝太后,孙太后默默垂泪,钱皇后哭天抢地,文武百官有的破口大骂王振误国,有的则面如死灰一言不发。比皇帝被俘,明军覆灭的消息更为紧急的是,北方的瓦剌大军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成,而明朝内部由于皇帝被俘,朝中群龙无首,对于如何应对瓦剌大军南下攻城,这些留守北京的敏超大臣们你一言我一嘴,陷入到了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在这群唾沫横飞的大臣中,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奏请监国的郕王继承大位,以安民心。这个人就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也就是这个人,在不久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

明英宗被俘后,于谦之所以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于谦环顾朝中几位有可能掌权的人,只有郕王朱祁钰最为合适,那么,当时在英宗被俘后,都有谁可以代替被俘的明英宗暂代朝政呢?实际上有三个人:孙太后,朱见深、朱祁钰。

无心行垂帘称制之举的皇太后孙氏:

孙太后即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原本是明宣宗贵妃的孙氏,因为深得宣宗皇帝的宠爱,所以在皇后胡善祥被废后被宣宗皇帝册立为了皇后,明宣宗一朝的十年间,孙氏深受皇帝的宠爱,孙氏所生之子朱祁镇,也被宣宗皇帝立为了皇太子,宣德十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孙氏年仅7岁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年号正统,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幼帝--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后,孙皇后晋位皇太后,成为了宫中地位仅次于太皇太后张氏的人。

孙氏虽然在宣德年间以争宠、善妒出名,但是其在朝政方面却从无染指,一方面,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无后宫临朝称制之举,另一方面,孙皇后本人对于权力并没有太多奢望,她似乎更愿意做一个深宫妇人。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于谦等人最初曾奏请孙太后临朝听政,但是被孙太后婉言谢绝了,这其实并妃孙太后的客套,而是真心不想接手这样的烂摊子,确实,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也没有经受过任何历练的深宫妇人确实无法应对当时波谲云诡的复杂局面。

过于年幼无法理政的皇太子朱见深:

在孙太后谢绝垂帘听政后,朝中们的大臣便盯上了明英宗的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子朱见深,但是这位庶出的皇太子当时的情况却让人们忧心忡忡,因为这位皇太子不要说是上朝理政,就连说句利索话都还做不到,此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虽然拥立皇太子为皇帝可以继承明英宗留下来的大统,但是这样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如何能够主持当时的混乱局势?如果是大明王朝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承平时期,或许以为年幼君主的册立不成问题,但是在当时皇帝被俘,主力军队覆灭,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及形势下,扶持这样一位幼主登基是无法安定军心和民心的,而小皇帝的册立反而会让一些别有用性的人蠢蠢欲动。考虑再三,于谦等人放弃了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位皇帝的想法。


皇太后不干,皇太子不能干,那么这皇帝,谁来干呢?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监国郕王朱祁钰。

年富力强的的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

郕王朱祁钰,明宣宗次子,其母为宣宗贤妃吴氏,这位吴氏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女,朱高煦兵败后,吴氏等人被俘,明宣宗赦免了吴氏的罪过,将其安置在宦官陈符家中,宣德三年,吴氏生下了皇次子朱祁钰,但是因为罪臣的身份,吴氏母子长期居住在宫外,没有获得任何身份,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宣宗临终前。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自感时日不多,于是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当着皇太后张氏的面正式承认了她们,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托孤之后宣宗驾崩。张太后没有食言,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这便是郕王朱祁钰的幼年。

因为是明英宗朱祁钰唯一的弟弟,所以郕王在成年后并没有向明朝其他藩王那样到外地就藩,而是被英宗恩赏住在了北京城内,正统一朝,英宗皇帝与郕王朱祁钰两兄弟的感情非常好,英宗经常召郕王入宫。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前,还亲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可以说,明英宗对于这个弟弟还是充分信任的。明英宗被俘后,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继承位,朱祁钰对此连连推辞,这并非虚伪的客套之举,而是朱祁钰真不想做这个皇帝。于谦拥立朱祁钰位皇帝,一方面,他是明宣宗除英宗外的唯一儿子,血统方面名正言顺,另一方面,朱祁钰年富力强,在朝中口碑较好,其母吴贤妃母家出身低微,外戚方面也没有任何势力,这样一个人是可以主持当时的危急局面的。

当时明朝面临的局势犹如北宋末年的局面,朱祁钰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走上“徽、钦二帝”亡国被俘的老路,因此朱祁钰是真心实意不想做这个皇帝。但是最终朱祁钰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同意登基为帝,朱祁钰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景泰帝登基后,对内整顿军备,同时重用主战派的于谦,景泰帝还驳斥了扬言南迁的大臣,面对瓦剌大军的进攻,代宗朱祁钰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最终,明朝在君臣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国势转危为安。正是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坚持,才是明朝没有走上宋朝南迁的老路,朱祁钰和于谦对大明王朝居功至伟。


历史课课代表


1449年6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进犯明朝边境,受太监王振的撺掇,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亲率25万精锐军队北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围,25万大军死伤过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52位大臣战死,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也先俘虏明英宗后,就想趁北京空虚,一举攻破北京城。而都城内的官民听说明军惨败,明英宗又被俘,都人心惶惶,朝庭内甚至许多官员建议迁都南京(实际上就是逃跑)。明英宗御驾亲征时,让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处理日常事务。郕王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将领必须听从于谦指挥。于谦下令,凡是上书要南迁的官员,一律处死,这才控制住了局面,与朝庭各大臣达成了留在北京,守卫京都的统一战线。然后就是积极调各地方的军队来守卫京都,积极备战。为了防止瓦剌拿明英宗要挟他们,于是于谦在征得太后的同意后,暂时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当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是太子,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尊太子为皇帝,而要另立朱祁钰呢?其实这跟当时的形势有关。朱见深虽为太子,但当时只有2岁,如此京都存亡的关键时刻,立一个两岁幼儿为皇帝并不能安抚民心,而国主年少还可能出现大臣专权的现象。当时的形势需要一位能担大任的国君与臣民一块面对困难,所以大臣们才会立郕王为帝。而且当时说好的郕王是暂代皇帝,等到明英宗回来了还是要把帝位还他的,而朱见深也依然是太子。

不得不说,于谦拥立郕王为皇帝,确实是明智之举,他们成功打退了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一年以后明英宗也被瓦剌送还。但是已经做上皇位的朱祁钰却不想再下来了,他囚禁了明英宗,几年之后更是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又过了几年朱祁钰病重,被囚禁的朱祁镇趁机夺回了皇位,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于谦,可怜于谦一心为了江山社稷最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孔六十三


天子被俘,瓦剌大军压境,正值大明危难之际。此时,拥立幼主即位,岂不是添乱?

我们先来看看,郕王朱祁钰临危即位前的背景:<strong>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奸宦王振所鼓动,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要御驾亲征。结果,明朝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一带被瓦剌军队消灭,明英宗被俘,随驾文武也多半死难,史称土木堡之变。

官军大败,天子被俘的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动,朝堂上哀嚎痛哭之声不绝入耳。而京城内外更是人人自危,有的富户已开始准备转移财产,甚至有个别大臣都琢磨着要把子女送往南京避难.......

在此危局之下,大明朝堂上围绕着是“死战”还是“南迁”,开展激烈的纷争。试问在如此危难之际,拥立当时还在襁褓之中的太子朱见深,将力挽狂澜的重任交托给一个只有两岁的婴孩,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其实是孙太后和于谦共同推动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面对天子被俘,瓦剌大军直逼京师这一危局,名臣于谦挺身而出,驳斥南迁之策,指责南迁实乃亡国之论。于谦认为,大明的皇陵和宗庙社稷均在京师(北京),不可轻言放弃。而且,北宋灭亡的教训也正是前车之鉴。 所以,于谦主张坚守北京城,抵抗瓦剌大军的入侵。

既然要坚守北京城,就需要拥立一位能扛起大旗的天子。所以,于谦以”为免主少国疑“为由,禀明孙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而孙太后也是深明大义的,此刻也是坚定的站在于谦这边。而且,早在同年的八月十八日,孙太后便以朱祁钰为监国。

正因为有孙太后和于谦这一内一外的支持,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书朱祁钰,希望其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最终,朱祁钰于同年九月即位称帝,是为明代宗,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而事实证明,明代宗确实在危难之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扛大旗作用,有效的稳住了当时朝堂的局势。明代宗即位后,当即整肃内部,清算王振党羽,任用于谦等能臣。同时,他还在于谦的辅助下,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力挽狂澜,成功击退瓦剌大军的进犯,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