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說天津人懂吃會吃,主要還是因為自清末到80年代美食的積澱。不說大菜,單就小吃中醬肉一項,就有天盛號的醬肉、香腸,天寶樓的醬汁肉、叉燒肉、糖排骨,月盛齋的醬牛肉和曹記驢肉,都曾名滿津城。從歷史角度來看,天津人口福不淺,也形成了對美食的鑑別能力。

單說曹記驢肉。曹家祖籍河北冀州南王村,自清代起煮醬鍋,做成醬驢肉去官道李鎮水路碼頭上擺攤售賣,鎮上的居民、船工買來驢肉,用大餅、火燒夾著吃,價廉物美。曹家子弟曹建功讀過些醫書,在醬驢肉的湯鍋里加入數味中草藥,除去了驢肉的寒性,慢慢留下這一鍋老湯,味道無敵,遠近聞名,創出“和順號驢肉”的招牌。

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驢肉火燒

庚子事變後,曹家離開南王村,到千戶營開了家小飯館,賣驢肉火燒、驢雜湯,賺了些錢。30年代盜匪猖獗,曹建功被盤踞冀州的遊雜匪軍頭目邵北武綁架了兩次,幾乎傾家蕩產。大約在1936 年,曹建功的二兒子曹福堂、三兒子曹立海揹著半鍋老湯來到天津,住在小宜門口,院內搭棚煮鍋燉肉,推車上街叫賣五香驢肉、燻腸、燻雞,慢慢贏得了主顧。

曹家的驢肉選用肥瘦適中的新鮮驢前腿、後腿肉,去筋切塊,放入清水中浸泡兩小時除去血水,用開水焯一下,繼續放進鍋裡,水開後放鹽,小火煮兩小時撈出,放入陳年老湯鍋裡,微火煮五六小時,老湯中不斷加投紫蔻、丁香、草果、肉桂、花椒、大料、砂仁、山艾、白芪、陳皮、肉寇、草寇、小茴、大茴、蔥姜,肉酥爛時出鍋,鹹香味醇。

50年代初,曹家兄弟租下北門西大生祥百貨店一小間門面,取字號“冀州曹記驢肉”,窗口賣貨,後屋燉肉。又在東門裡文廟對面租了間門面房,開了“冀州榮祥曹記飯店”,俗稱冀州館,主營驢肉火燒、驢雜湯、冀州燜餅,也賣些簡單的炒菜,生意火爆一時。

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天津老城裡

50年代中期公私合營,冀州曹記驢肉店與其他醬貨老店合併,組成天津食品公司,冀州館與其他飯館合併,成立了南開區飲食公司中立園飯館,地點還在文廟對面。劉少奇、王光英曾到中立園吃過曹記驢肉,京劇藝術家裘盛戎、荀慧生、李少春等人也幾度光臨,對曹記驢肉的評價很高,裘盛戎認為吃驢肉對保養嗓子有好處。

80年代,天津副食行業的天盛、天寶樓、天福樓、月盛齋、永德順、曹記驢肉六家傳統風味醬製品商店,和天昌、同生、玉川居三家醬園,先後掛出了老牌匾,恢復經營特色,但仍是國營店。

曹記驢肉開在遼寧路上,又叫“天津醬驢肉店”。因為驢肉經常脫銷,時有時無,只好用豬肉醬貨替代。後來商家與河北省曲陽縣貿易貨棧掛上勾,每星期購進一車驢肉,合四、五千斤,每百斤生肉出五十斤熟肉,日銷量五百斤,每天接待千餘名顧客,供不應求。

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驢肉

南開區飲食公司的中立園飯館也在東馬路恢復經營,店內有五十個座位,賣鍋貼,窗口售貨賣傳統風味冀州曹記驢肉和驢肉頭、驢燻腸、驢雜樣等熟肉製品,曾在曹記驢肉店工作過三十多年的老職工親自掌灶操作,肉爛味香,風味不減當年。中立園飯館又在國家工商局註冊了“冀州曹記驢肉”商標。

1984年,天津市飲食公司評選第二屆優質食品,經過二十多天的名師鑑定、群眾投票、領導審查,評出最佳食品23種、優質食品51種。最佳食品除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三絕”外,還有河北區的什大酥、和平區的碗喇嘛糕、河東區的芝蘭齋糕乾、塘沽區的如意粘糕,紅橋區的大福來鍋巴菜,以及起士林大板巧克力、桃李園宴席點心、玉華臺淮陽湯包等,南開區的曹記驢肉位列其中。

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驢雜湯

1985年元旦,南市食品街開業,曹記驢肉第五代傳人曹舟信老師傅到食品街曹記驢肉店當技術指導。南市食品街開業是天津的大事,開業聯歡會請來一眾文化名流,其中包括國畫大師黃胄,他擅長畫驢,與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齊名。

曹記驢肉店經理請黃胄畫驢。黃胄說:“不畫。怕被你們宰了!”經理笑答:“宰了不也是為人民服務嗎?”黃胄含笑執筆,幾隻形神兼備、嬌憨逗人的小毛驢躍然紙上,隨即題字:“曹記驢肉館刀下留情!”他的畫氣韻生動,線條多變,一語雙關更是妙趣橫生,為曹記驢肉留下美談。(文:何玉新)

50年代天津流行吃驢肉火燒,喝驢雜湯,裘盛戎吃曹記驢肉讚不絕口

黃胄為曹記驢肉畫的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