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的小金印,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飄洋過海的小金印,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金印,即是用黃金為材料製作的印章。古代的王侯將相,大多使用黃金印章,但因年代久遠,存世並不多,其中有一方金印靜靜的陳列在日本博物館的櫥櫃之中,成為了日本國寶級的文物,那就是漢委奴國王金印。

漢委奴國王金印是東漢時期的倭奴國王所用金印,這方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附蛇形鈕,上刻有“漢委奴國王”的字樣,故此稱為漢委奴國王金印。其中的“漢”字右下角是個“火”,這是東漢時期印章的特有寫法。“火”代表東漢“火德之國”的身份,亦是這方印章最為獨特之處。天明四年 ( 1784 ) ,一位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此金印,漢委奴國王金印從而得見天日。之後輾轉百年,直至1979年,一個家族的後人持金印來到日本福岡市博物館,將其捐獻。

飄洋過海的小金印,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這顆金印現陳列在福岡市博物館,但博物館沒有說明究竟是誰捐獻的。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傳》中對這方金印有著詳細的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由此可見,這一枚金印可以說是有文獻記載中,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也因此,漢委奴國王金印成了日本的國寶。

飄洋過海的小金印,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

但漢委奴國王金印出現的極為偶然,之後捐贈者和博物館方面又不肯透露信息,為這方小小的金印蒙上了一股神秘的色彩。所以日本的諸多中國史學家都開始對金印到底是不是中國之物而議論紛紛。一來,他們認為金印真偽存疑,在當時,仿製這方金印不是難事,而且金印來歷神神秘秘,捐贈者又遮遮掩掩,實在難以取信於人。

飄洋過海的小金印,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釐米,高2釐米,蛇紐,陰刻篆體字。

再加上文獻資料中的“委”與“倭”是否為通假還難以定論,有的學者認為,“委”字作委任解,印上的”漢委奴國王“應該是“漢朝委任的奴國國王”的意思。而多數學者認為委即倭,兩字通用。因為在漢代及之後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王朝對外派送的印信中從未有作委任解的“委”字先例,印上的“委奴國”即“倭奴國”。

爭論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新的兩顆金印的出土,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偽已經可以確定。

1956年,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西漢古墓群的滇王墓中,出土了一顆漢武帝劉徹賜給滇王嘗恙的金印“滇王之印”。出土的這顆金印和日本的那顆幾乎是”同胞兄弟“,都為純金鑄成,蛇鈕,陰刻篆體字,長寬和高度也相差彷彿。據考證,此印確是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

飄洋過海的小金印,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滇王是漢代西南諸侯中最強的國家之一,史記中有“西南夷長百數,獨夜郎、顛受王印”之載。

1981年,揚州市邗江縣,一顆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王璽”被民眾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偶然發現。“廣陵王璽”和“滇王之印”、”漢委奴國王金印“幾乎一致,但其為龜鈕,因為漢制賜給太子及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紐,賜給臣服國國王的印紐則多用蛇、芋、駱駝等造型。這顆王璽的出土,奠定了”漢委奴國王金印“為真,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陽王邢為廣陵王,遺就國”和參照附近漢墓中其它銅器上的年號推定,這顆金印是東漢明帝劉莊於永平元年封劉侀為廣陵王時所賜的,與光武帝劉秀所賜漢倭奴王印的中元二年(57年)只相差一年,再加上兩顆金印幾乎一致,可以初步認定出自一人之手。

飄洋過海的小金印,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據《後漢書》等史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荊於建武十七年被封為山陽王,永平元年又被徙封為廣陵王。

兩枚金印的相繼出土,”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實度已經不容置疑。“漢委奴國王”這方金印經與史籍的參照印證和與“滇王之印”、“廣陵玉璽”的對比分析,三枚金印均符合漢制,考證為真,由此也進一步證實了中日兩國交往的淵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