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一下?

快知网


舰载机弹射起飞时,特别是弹出去的瞬间,飞行员会随着飞机有一次剧烈的震动,估计是怕这个震动过程让飞行员不由自主的带动操纵杆。而弹射起飞后的瞬间,飞行员必须用右手迅速操控住飞机操纵杆,使之保持正确位置。而且在弹射起飞前的瞬间进行细致的检查,检查的内容让人很意外,居然是检查座舱内是否有没有固定的物品,工具是否都放进工具箱内了,和一些极容易被忽略的外来物,比如就有舰载机飞行员在起飞的过程中被一支高速飞来的铅笔刮伤了!

美国飞行员自爆的弹射起飞的过程:

1.飞行员进入座舱,进行起飞前的全面检查后,向黄马甲的甲板人员示意,开始进入弹射准备过程!

2、黄马甲人员引导飞机航行到弹射轨道中心,前轮驶到弹射滑块后方一点刹车停下来。绿马甲上来安装前轮限位杆(限位杆强度很高,即使飞机全推力状态也能将牢牢的固定在甲板上)

3、限位杆固定好后飞行员得到指示松开刹车,飞机向前滑行,限位杆拖地滑行中自动钩住在一个限位器上,飞机继续滑行绷紧限位杆(在弹射前的一瞬间由机械装置解开,限位杆留在原地)

4、绷紧后,飞行员放下弹射牵引棒,绿马甲会把弹射滑块和飞机的牵引棒连接在一起,完成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完毕并迅速离开;弹射操纵员会根据飞机的起飞重量调整推动弹射器的蒸汽压力,并等待弹射指挥人员的弹射信号;同时多名飞机保养人员会同飞机四周进行快速全面检查,保证飞机安全起飞。

5、一切准备完毕,弹射操纵员收到可以起飞的手势信号,首先进行弹射装置拉紧,拉紧的一瞬间飞行员会感受到一个明显向后的惯性力。这即使拉紧的过程,也是给飞行员准备起飞的“信号”,飞行员要做的马上将飞机引擎开动到最大推力状态,然后快速进行最后一次检查。检查的内容就是是否有没有放进工具箱的工具,或者一些意料之外带入的物品没有固定,否者起飞过程中强大的加速度会让这些物件飞起来误伤自己。

6、一切正常后,飞行员把头部靠在座椅头枕上(弹射时的惯性会使头部向后猛撞,严重时会使飞行员昏迷),左手使油门保持最大状态并同时合上油门扼锁装置,保证在弹射加速过程中油门杆位置不变以使发动机的推力状态不会改变。右手牢牢握持飞机操纵杆摇晃半天然后固定住(应该是检查操纵杆吧),使之保持正确位置,然后右手放右上方的扶手上。之后,飞行员便可向弹射指挥员敬礼可以进行弹射。

7、弹射指挥员检查并认为一切正常后,命令弹射操纵员开始弹射。这个过程中弹射指挥员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当大海波涛起伏时掌握好弹射时间,使飞机在航母正位于波峰时弹射升空。

整个弹射过程飞机被赋予极高的加速度,甚至飞行员的眼球都会轻微变形,会出现模糊和看不清的状况。而在这个过程中弹射飞行员要做的事可不少。飞机被弹射出去的瞬间,离海平面只有20m左右,接近失速状态。飞行员要做的就是迅速控制操纵杆飞行,迅速调整飞机的姿态,如果机鼻拉得过高,飞机会失速;机鼻过低飞机会直接撞进大海;甚至可能发生飞机起飞后,飞机引擎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怎么办?飞行员要当机立断的丢掉副油箱、武器等为飞机减重,飞行员们称这个过程叫“享受”那份惊险和刺激。


狼烟火燎


因为有自动起飞系统,比飞行员手动要安全,但触碰操纵杆就自动解除

这是美国海军F/A-18E 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弹射起飞时的视频截图,这位飞行员在弹射起飞时右手握住风挡上的把手,左手握住驾驶室的把手,形成支撑面,操纵杆呈自然放空状态。
在战机弹射升空后,飞行员再右手握住操纵杆,开始操控战机。


之所以飞行员可以不使用操纵杆,最主要原因是美军舰载机有自动起飞系统,可以不需要飞行员进行操纵。这种自动驾驶系统操控起飞,安全性要比飞行员自己手动操纵要好的多,因为战机在弹射时会瞬间接受巨大推力,飞行员因为惯性会承受巨大的过载,跟类似汽车弹射起步一样受到感受巨大的推背感,峰值过载可以达到4-6G。这种状态下飞行员很难进行精准操作,且极容易不小心做出错误操控。
所以美军在A-5民团团员攻击机上,最早采用自动起飞系统,在弹射起飞阶段不需要飞行员进行操控。到现在这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应用在各种舰载机上。

这套自动驾驶系统,在触动操纵杆时自动解除。所以飞机上设计多个把手,除刚才动作外,飞行员还可以双手握住风挡的把手。


双手握住控制台上的把手,飞行员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自己舒服的姿势。同时双手形成稳定的支撑面,可以更好的对抗弹射时的瞬时过载。
在一系列自动起飞系统中,最刺激的是E-2 鹰眼预警机和C-2 灰狗运输机的自动弹射系统。这种大型涡桨飞机,螺旋桨在受到侧风影响时,会导致左右推力不一致,这会引发飞机侧翻。所以飞机再弹射起飞时感应器感受到左右推力不一致时,就会断开一台涡桨发动机与螺旋桨的传动轴离合器,让其自然顺桨。飞行员升空后必须第一时间重新挂上离合器,即使及时操作,也会因推力不足下坠段距离,在离海平面没几米的时候才会拉起,非常的刺激。


五岳掩赤城


美国舰载机飞行员在弹射起飞的时候,双手不允许触摸操纵杆,这是因为美国的舰载机有自动起飞系统,一旦飞行员介入的话,飞行员权限高于控制系统,辅助控制装置自动取消。(波音737max系列除外)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说滑跃起飞的难度要大于弹射起飞的原因,滑跃航母,舰载机在起飞过程中,飞行员需要不断微调操纵杆保证前轮位于起飞线上,滑跃甲板一旦跑偏,就极有可能划出飞行甲板,然后坠入大海

弹射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仅需要双手离开操作杆,而且,滑跃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滑跑距离越长跑偏概率越大,危险性也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滑跃航母舰载机通常使用短点起飞而非使用远点起飞的原因

(远点起飞对海况的要求比较高)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说滑跃起飞的航空母舰能够为弹射起飞航母提供训练飞行员的原因之一,毕竟降落难度都一样,起飞难度更大,能够适应滑跃甲板的飞行员上弹射航母适应上两个起飞就行了。



顺便这个通行规则就是,飞行员的权限要大于任何智能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对于波音公司将737max系列的飞机,智能系统权限高于飞行员而抨击波音公司这种做法的原因


啸鹰评


要说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可能没有唯一答案,但是要说世界第二危险的地是航母甲板可能没人有异议吧!在很多人眼中站在航母甲板上多拉风啊,看着舰载机起起降降别提有多爽了,抱歉这是电影中的桥段。真实的航母甲板可是危机重重啊,从甲板上走过就像是体验死神来了一般,这是因为在航母甲板上可能会发生被舰载机尾流吹海里摔死的事故,也有舰载机起飞不成功,连人带机一起掉海里机毁人亡的事故。特别是驾驶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就像是在“刀刃上跳舞”似的,要多危险有多危险,毕竟在100米的距离内被弹射器高速弹出去时,如果飞行员操作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但是我们在看美军航母弹射舰载机时,飞行员并没有操作飞机,而是将手脱离操纵杆任由飞机自己弹射,那飞行员在弹射时为什么不能操纵驾驶杆啊?








其实这个怪现象早期是没有的,直到目前美军现役大黄蜂舰载机服役以后才出现的怪现象,这个怪现象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提高舰载机弹射起飞成功率。早期我们喜爱的F-14熊猫舰载机如日中天的时候,那个时候虽然已有弹射器,但是在弹射过程中飞行员需要握紧操纵杆等待舰载机被弹射器的那瞬间,操纵舰载机加速爬升,既保自己的命也保舰载机相安无事,但是因为整个弹射过程不过三四秒,好多飞行员来不及反应就直接和舰载机在机沉大海前被航母撞成报废。所以那个时候舰载机的弹射成功率并不高,这反应到航母的战斗力上就是出动时间慢、起飞架次低等。

所以美军为了提高航母的战斗力也为提高舰载机弹射成功率和保护舰载机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从F/A-18大黄蜂舰载机开始,在弹射起飞的过程中整个操纵过程全部由机载自动飞控系统完成(包括连接弹射器和脱离后自动收杆等)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原理和汽车上的定速巡航是一样的,如果这个时候飞行员手去触碰操纵杆,飞控系统就会误认为人工操纵而自动退出(就像汽车定速巡航中踩了刹车一样),万一发生在弹射过程中,那舰载机就会试飞失败。

因为舰载机在弹射起飞过程中,飞行员受到的加速过载可能高达3--4G,除了速度变化瞬间眼前一黑外,没被安全带束缚的胳膊也会发生往前推的现象,如果手一直握着操纵杆,那自动飞控系统在感知到操纵杆的变化后就会自动退出,而操纵杆控制的飞机舵就会给飞机一个低头的动作,这个动作不光会导致弹射起飞失败,也会让舰载机减速,继而舰载机因为离舰速度不够而坠海。所以为了保证舰载机在弹射过程中的安全考虑,飞行员外弹射过程中都会瘦离开操纵杆紧紧抓住把手,这样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弹射起飞失败的几率。
当然除了弹射起飞过程是自动控制外,舰载机降落过程也都是由机载飞控系统控制的,除非在紧急情况下飞行员才手动操纵飞机降落在甲板上。像美国前两年在航母上实现自动起降的X47B舰载无人机其实就是将有人舰载机上的这套自动起降飞控系统搬到了无人机上,只不过针对无人机做了特别优化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