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為何只有它是節?這首古詩告訴你!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跟著古詩憶清明

清明期間,江蘇新聞廣播聯合南京市教育局推出“薪火相傳—我們的節日”。我們一起《跟著古詩憶清明》。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 點擊收聽 ▾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清明即事》

朗誦:林杉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林杉和南京市府西街小學的學生們

名師與你聊古詩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劉紅 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青年教師研究中心委員,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江蘇省首屆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專業學位碩士生導師,南京曉莊學院客座教授,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教參編委,現任南京市府西街小學校長。

致力於“追求樂學境界”的實踐與探索,2014年,作為江蘇省教育廳推薦的教師代表,參加“中國教育家成長聯盟”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教育家成長報告會,被稱為“教學名師五朵金花”之一。

說到清明,我們會想到春風和煦、綠草如茵、奼紫嫣紅,想到祭祖掃墓、踏青賞春、植樹造林……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古代勞動人民以此來安排農事活動。清明,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謂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雖說民間在有些節氣會舉行一些儀式,但唯有清明,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即清明節。清明節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清明節,也是唐詩中頻繁出現的一個節日。據不完全統計,《全唐詩》中題目和內容出現“清明”二字的,共有160首詩歌。這些詩歌的主題大多是祭奠親人、曲水流觴、踏春出遊等。又因為清明節所特有的惆悵傷懷之情調,常常與文人多愁善感之心緒相貼合,流露孤寂、表達失意、抒發不平,使得清明節詩歌具有獨特的審美韻味與文學價值。

我們來看唐朝大詩人孟浩然的這首《清明即事》。開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恰巧遇上清明節。“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心裡自然而然地泛起了憂愁、思念。“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很多馬車吱吱嘎嘎地一路響著,好不熱鬧,這是去哪兒呢?原來呀,是到東城折柳踏青。綠意萌生的柳林,落花飛舞、芳草生長,黃鶯蹁躚、蝴蝶嬉戲,多麼美好的大自然,多麼蓬勃的生命。唐人清明傾城而出,車馬喧囂,人潮洶湧,我們從《長安清明言懷》“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中,也可以想象到當時的盛景。至於柳樹,更是清明的一種節日象徵,在清明節的習俗和儀式裡,總也離不開柳樹,我們謂之“清明柳”。古人踏青時坐的轎子和馬車都會插著柳枝,婦女的頭上和兒童的衣服上也會插著柳枝。不僅踏青時要插柳,人們還有清明折柳的習俗,或者把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或者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後,或是將柳枝插在先人的墳頭。古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若在清明的時候不戴柳條兒,年輕人一下子就會變成白髮老人。柳枝依依,是綿綿思念,是勃勃生機,是美好心願。持柳追思、折柳贈別、賞柳遊春,插柳戴柳,“清明柳”承載了越來越多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孟浩然僅僅是以《清明即事》抒發自己對清明美景的陶醉與熱愛嗎?王國維有云:“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在這清明時節究竟想表達什麼情語呢?且看詩的尾聯筆鋒一轉,“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詩人獨坐空堂,痴痴地回憶往昔,繼而端起茶杯,一飲而盡,黯然神傷。好一份孤寂、愁思,與明媚春光、歡愉人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樂景襯哀情,在清明這一個特殊的節日裡,仕途的艱難與失意,未來的漂泊與迷茫,複雜的內心、悵惘的情感,湧上詩人心頭,注入筆端。

《跟著古詩憶清明》欄目

由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市教育局聯合制作

※ 感謝南京市府西街小學的學生參與節目錄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