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教師資格證考試:5分鐘看懂“二十四節氣”,教資多得2分

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春季:立春、雨水(正月);驚蟄、春分(二月);清明、穀雨(三月);

夏季:立夏、小滿(四月);芒種、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

秋季:立秋、處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

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命名的呢?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根據季節的不同變化,24節氣又可以分為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考題預測】

1.下列節氣裡一天白晝黑夜相等的是( )。

A.立夏 B.處暑 C.夏至 D.秋分

2.下面所列節氣選項,時間排名最靠前的是( )。

A.雨水 B.驚蟄 C.春分 D.穀雨

【參考答案】:1.D;2.A。

上饒教師資格證考試:5分鐘看懂“二十四節氣”,教資多得2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