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郡的人文風貌是從哪裡來的?

潁川郡的人文風貌是從哪裡來的?

古賢高尚不爭名,行止由來動杳冥。最近寫了幾篇三國人物的離場方式,其實大致內容在以前的文章已經提過不少,只是側重點不一樣。本篇來試著聊一聊潁川郡。

先從潁川開始,案《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有“十七城,戶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其中有17個縣:陽翟、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縣、臨潁、潁陽、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郟縣。

在漢末,汝南、潁川、南陽都屬於人口密度較大的郡,可以看到有眾多俊彥出身於此。這與潁川地區的文化風貌是分不開的,案《漢書·地理志》,潁川、南陽本來都屬於夏禹之國,起初還民風較為淳樸,但由於後來申不害、韓非等人的影響,漸漸變得重視法治,也有了時常爭訟的風氣,比如潁川郭氏從郭躬開始研習《小杜律》,而後數代人都學法。

“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敝鄙樸”——《漢書·地理志》

潁川郡的太守也功不可沒,西漢時期韓延壽、黃霸兩人一改之前趙廣漢的做法,不再鼓動地方豪強相互攻訐,以此來分化潁川眾多豪強,這樣會引發更多的仇怨。而韓延壽、黃霸主張通過教化來影響百姓,任用當地有德行的長者,還親自體察民情。後來的何並也是注重教化,在潁川的口碑頗佳。

到東漢時期,太守們沿襲了前輩們的做法,如寇恂興修鄉校,聘請能教授《左氏春秋》的人來教學。如任延設立校官,還要求掾吏們把他們的子嗣送來學習。秦彭亦是如此,講究禮儀教化,還把遵行教化者任用為鄉三老。在諸多太守的努力下,潁川郡的風氣也漸漸改變,百姓的生活也逐漸安定。

潁川郡濃厚的學風也不僅僅是太守們的功勞,潁川士人們同樣功不可沒。漢代是開放了私學的,尤其是東漢時期,名士們為了傳承或者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所興辦的學館、精廬、精舍等私學數量越來越多,潁川郡作為名士雲集的地方,不僅有著為數眾多的私學,也有著不遠千里來求學的士子。

潁川四長有鍾皓、荀淑、韓韶、陳寔,這幾位都是當世名士,鍾皓所教授的門徒超過千人,荀淑這位“神君”有眾多名士願意尊他為師,陳寔光看他逝世時前來奔喪的3萬人,就知道他所教授的人有多少了

“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衰麻者以百數”——《後漢書·陳寔傳》

他們所屬的家族在漢末依然活躍,如鍾氏的鐘繇、鍾會,荀氏的荀彧、荀攸,陳氏的陳群、陳泰,韓氏也許能算上韓馥。潁川郡還有李膺的這樣名士,他所教授的人時常保持在千人,郭躬教授的學生多達數百人。

此外,還有些來自別處的士人客居潁川傳授學問,士人們在此不僅能收穫知識,也能結交眾多名士,等他們分散各地,又擴大了影響範圍。潁川郡的名門望族之間也相互走動,如陳寔去拜訪荀氏,在朝廷中還能相互提攜,聯姻這種事更是時常發生,這同樣促進著潁川的發展。

人傑地靈,潁川多才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