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骨鸡,饲养技术这样做,管理要点得注意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老潘谈农事儿,很开心在这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农的知识,今天要聊的内容是乌骨鸡的药用仔鸡如何生产。众所周知,乌骨鸡是有广泛药用价值的,是远近闻名的珍禽。对关节炎、慢性肾炎、偏头痛等都有着很好的疗效。作用之大,不少农户得知后,纷纷搭院饲养了起来。接下来聊一下药用仔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乌骨鸡,饲养技术这样做,管理要点得注意

1.饲养技术

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药用仔鸡营养的需要是不一样的。药用仔鸡生长可分为生长期和育肥期。

生长期为初生至5周龄。此期间日粮中应含有较高的全价蛋白质,同时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钙、磷和微量元素,以满足雏鸡的生长发育。饲料可采用粉料、碎粒料和粒料。粉料一般喂2周,也可在整个饲养期自始至终使用。碎粒料可在2~3周龄开始饲喂。粒料在4周龄时采用,因为仔鸡随着日龄增大而喜欢采食粒料,采食量增加,生长快,饲料报酬也高。饲喂方式有干料不断给喂和湿拌喂两种。干料不断给喂法省工,仔鸡发育均匀,不需喂青饲料,但要求不断饮水,并要在饲料中补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湿拌料则需分次饲喂,每日上、下午各喂一次。这样可大大提高仔鸡的食欲,增加采食量,加快药用仔鸡的生长发育和增重。整天给喂属于强制性饲养方式,仅适于药用肉仔鸡。一般在宰杀前1周内不要喂鱼粉、鱼肝油等带异味的动物性饲料,以免肉鸡居体带有腥味,影响肉质。

乌骨鸡,饲养技术这样做,管理要点得注意

育肥期为5~8周龄,是长肉和贮存脂肪时期。此时期日粮配合要求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能量比例要恰当。如果蛋白质水平过高,会减少脂肪沉积,影响居体的品质;如果淀粉含量高,蛋白质水平低,会造成热能含量过高,出现仔鸡生长发育缓慢、羽毛生长不良和脱羽现象。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比例合理,可达到生长迅速、增重快的目的。药用肉鸡最佳日粮中应尽量限制糖麸和青饲料,最多不要超过10%。


2.管理要点

药用肉仔鸡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缩短饲养期,增加活重,减少饲料消耗,提高成活率和商品合格率。在管理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分段分群饲养

就全饲养过程来说,生长发育期和增重育肥期这两个时期必须做到饲料新鲜、充足,不要轻易变动饲料品种和喂料方法。要按鸡的体质强弱、大小、公母等进行分群饲养,以保证每只鸡都能吃饱。公、母仔鸡的生理基础有所不同,它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和反应也不一样,由于性激素方面的差异,母仔鸡沉积脂肪力强,因而增重慢,饲料利用率差;公仔鸡能很好地利用蛋白质中的赖氨酸,因而增重快,饲料效率高。公、母仔鸡分群饲养,各自在适当的日龄出场,有利于提高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和整齐度,降低残次品率。

乌骨鸡,饲养技术这样做,管理要点得注意

(2)给予足够清洁的饮水

饮水对鸡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夏季,鸡的饮水量是采食量的4倍,尤其是在采用干粉料喂养的情况下,如果饮水不足,鸡的采食量会明显下降,致使生长缓慢。因此,一定要安好饮水器,保证鸡饮足清洁的水。

(3)适宜的舍内温度、合理的饲养密度、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和舒适的饲养环境

鸡含要求冬暖夏凉,室温保持在16℃~20℃。在前2周内,温度稍高,对仔鸡影响不太大;后期,皮下积有一定脂肪,温度偏高则会增加死亡率。因此,应注意鸡舍的温度;夏季要降温防暑,保持环境干燥卫生,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新鲜空气;冬季要有防寒、取暖措施。

乌骨鸡,饲养技术这样做,管理要点得注意

饲养密度要合理:在15日龄以前,一般为30-50只/平方米;5周龄以前,饲养密度为20~30只/平方米;育肥期,药用肉仔鸡的密度要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少,一般以10~15只/

平方米为宜。冬天可稍密,夏天宜稀。密度过大,鸡含空气污浊,鸡群采食拥挤,饥饱不均,生长慢,发育不整齐,互相啄斗,尤其容易引起啄癖和传染病,降低成活率和商品合格率。

密度太稀,则不经济。

乌骨鸡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很敏感,易受惊吓而惊群,影响鸡群安静休息。

乌骨鸡,饲养技术这样做,管理要点得注意

(4)光照

为了限制仔鸡的活动量,光照不要太强。如果采用灯光照明,以微弱灯光为好,只要能提供保证方便采食、饮水的光度就行了。

(5)提高药用仔鸡的成活率和商品合格率要提高仔鸡成活率,必须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有效地切断疾病的感染途径,消灭鸡舍内的病原体,对各种饲养设备、用具等进行彻底冲洗、消毒。一旦发现病鸡则马上隔离。每天进行清扫,尽量做到“全进全出”制,即每栋鸡舍同批进入同日龄的仔鸡和同批整栋出场。另外,在药用肉仔鸡出场时,避免因捕捉、装笼、运输等处理不当而引起挫伤、骨折等。有的仔鸡受伤后,皮肤并不破裂,只是组织受伤,细胞液和血液渗出,致使宰杀后屠体出现绿色或紫色,因而大大降低商品合格率。(图片来自网络)

乌骨鸡,饲养技术这样做,管理要点得注意

好了,今天啰嗦了这么多,希望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给个关注,多多点赞支持。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