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是幹什麼用的?對此你怎麼看?

577149781


在古代,皇上可是說一不二的天王老子。人人敬畏,得了皇上的恩典,可以說是祖墳上冒青煙,八輩子修來的福氣了。


影視劇中,我們時常聽到這樣一段話“賞黃金萬兩,絲綢百匹,欽此”

通常皇上的打賞的確以黃金白銀為主,但金銀製品也並不少見。

記得《甄嬛傳》中,皇上就曾賞賜給沈眉莊一把“金瓜子”。

當時沈眉莊說要分給蘇培盛一些,可蘇培盛卻忙說“不敢不敢。”

這金瓜子究竟是何物?為何連大紅人蘇培盛都不敢收下呢?

金瓜子的製作工藝

雖然是金瓜子,可它並不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純金部件這麼簡單。

金瓜子,顧名思義,即金子做的瓜子。

可是金瓜子的製作並沒有固定的模具,也沒有固定的重量,製作隨緣。

也正因如此,金瓜子的造型憨厚可愛,渾然天成,世間難尋完全相同的兩枚金瓜子。

由於形狀如冶煉方式一樣隨意稀少,加之在清朝“金瓜子”已經成了皇上的私有御用之物。


所以得了金瓜子的賞賜,無異於光耀門楣。

如果說起金瓜子你覺得陌生,想必“黃馬褂”你應該比較熟悉吧。

記得有一部《神醫喜來樂》的電視劇。劇中的喜來樂因為治好了珍妃,得了皇上賞賜一件黃馬褂。

這可以說是意外之喜了,他的徒弟德福偷偷穿上,上街炫耀。

到剃頭匠那裡剃了頭說“你這椅子可是黃馬褂坐過的”。

剃頭匠連忙收起椅子好生供著。於是這德福穿著它招搖過市,好不得意。
這金瓜子的地位與黃馬褂不相上下。同樣是皇上御賜給有功之人及心腹的稀有之物。


以前在古代的流通貨幣主要是金銀,後來有了紙幣銀票流通。

明初的時候,皇上下令,民間不可以流通金銀,於是金瓜子成了王公貴族的專屬。

到了清朝,更是成了皇上一個人貨幣玩物。

不過,雖然金瓜子是金銀,卻並不被作為貨幣使用。要知道得了這個賞賜可是莫大的榮耀。
皇上的打賞並不像影視劇裡幾罐幾盒那般闊綽


通常情況下,一次打賞幾顆,最多也不會超過十幾顆。

這樣一來,金瓜子就顯得尤為珍貴。

一方面它可是實打實的純金,一顆金瓜子大約二十克。無論古今,都是一筆鉅款。

另一方面,在皇權至上的社會,它有著非凡的意義,象徵著皇上的恩寵,標誌著功勞成就。

別說花出去,送人更是捨不得。就算一不小心弄丟了,搞不好都是要掉腦袋的死罪啊。

金瓜子到底有多值錢呢?

要知道,金子的密度是很大的,金瓜子看著雖小,卻也大約重20~30克。

古時金銀錠的標準是一兩左右。按照當時的兌換標準一比十來算的話,也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這樣一來,兩顆金瓜子大約一兩重,也就是一萬文銅錢了。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也不過才45兩白銀,所以手拿金瓜子,可以說是衣食無憂了。
金瓜子在古代值錢,在當代更值錢。今天我們的金價大約是285.9元/克。


如果一顆金瓜子按25克來算,就是7147.5元。這一把金瓜子可就是不到20萬了。

被雍正稱為“大臣第一宣力者”的張廷玉,歷事三朝,官拜爵相。

對他最高的一次賞賜也不過白銀兩萬兩,若是換成金瓜子也就一把足矣。

所以影視劇中動不動就是一罐金瓜子的實在是偽造歷史了。
皇上若是這般揮霍,國庫再有錢也架不住這麼得瑟啊。


這要是多幾個受寵的妃子,有功的大臣,皇上真的沒事就賞幾罐,怕是大清輪不到慈禧和侵略,早就亡了。


史之策


金瓜子又叫金錁(kè )子,錁子就是小疙瘩的意思;金錁子,即小金疙瘩。

古代匠人為了圖省事,往往會把定量的“金液”滴在地上。當它們自然冷卻的時候,就會形成薄而圓的小金餅,遠遠看去,就如同西瓜子一般大小。因此,這些本該被叫做金錁子的小東西,就有了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金瓜子。

在很多古裝劇裡,導演們為了彰顯皇帝們的“豪氣”,經常會安排這樣的橋段:

皇帝隨手抓起一把金瓜子,將它賞給后妃或者臣子。臣子得到皇帝的賞賜之後,又是山呼萬歲、又是頂禮膜拜。如此,便把臣子的奴相和皇帝的豪爽體現出來了。

這種情景在歷史中,極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皇帝們的“一擲千金”,是建立在對億萬老百姓的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它們所賞賜的每一枚金瓜子,都沾滿了勞動人民的鮮血。

換言之,所有的這些賞賜,都不是皇帝自己的勞動所得,花起來當然舒舒服服了。反正花完了還能再搶,這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卻是一縱即逝的。

“金瓜子”這種物品,對於皇帝來說,不過尋常物。對於老百姓,卻是貴重之極。每一粒金瓜子,都有其固定標準,重量約在20g上下,約摸舊式之一兩。

清代金銀比例大概是1:8,清代1兩銀子的購買力,差不多是1石大米,而1石大米幾乎相當於豐年一畝地的產量。也就是說,這一枚小小的金瓜子,抵得上一個種8畝地的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

嗯,一個農民一年的勞動,就因為皇帝想秀優越感,被賜給了他的奴才。

當然了,皇帝的這種優越感,只要是有錢人,都可以盡情地展示。前提條件是,只要你有錢!

平兒知道鳳姐與秦氏厚密,雖是小後生家,亦不可太儉,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頭,兩個"狀元及第"的小金錁子,交付與來人送過去。

在《紅樓夢》第七回,王熙鳳第一次見到秦鐘的時候,特別歡喜,然而身邊卻沒有合適的見面禮。就在此時,王熙鳳的貼身丫鬟平兒,拿出兩顆小金錁子,送給了這位把寶玉都“比下去”的小白臉兒。

要知道,平兒拿出的這兩枚“金瓜子”,事先並未向王熙鳳申請。換言之,一個丫鬟都可以拿出如此“鉅款”替主子行賞,可見這種事,平日裡也是見多不怪了。

《紅樓夢》的場景,不過是古代封建地主家庭裡的一個縮影。“王熙鳳”們所做過的一切,在古時的上流社會,可能也就是日常吧。

然而,這種敗家法,哪怕是皇帝,竟也有吃不消的時候,更勿論那些個在皇帝庇護下的地主家庭了。

溥儀退位之後,雖然無法再對全國老百姓進行剝削,可是他個人還擁有諸多財產,以及關內外將近200萬畝良田。僅憑這些良田的地租,溥儀也是十輩子也花不完。

然而,溥儀在宮裡自小就揮霍慣了。平日裡拿著宮裡的東西,肆意地賞賜,倒也罷了;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後,這種揮霍仍沒有停止,光是每年賞賜給“下人”的現大洋,就有將近拾萬元。

就這,還不包括為了復辟而四處打點的金銀,那就更沒個頂了。

到了天津之後,溥儀沒了紫禁城這個“王之寶庫”,手裡的財寶送出去一件就少一件。這位末代皇帝,終於也意識到沒錢的“難過”了。於是,他在賞賜下人這個問題上,有了自己的思考:送錢終究是俗物,倒不如送親筆簽名吧。

所以啊,慷他人之慨,誰都會!真要自己挽袖子掙錢的時候,別說金瓜子了,就算是金鴿瓜子都不會隨便送人的。


祗樹


以前在北京小衚衕裡有個滿人,他老跟街坊鄰居吹噓,說自個祖上伺候過皇帝,受過皇帝的賞賜。鄰居當然不信了,我還是李世民大唐王朝的後代嘞?於是,他從房裡拿出“金瓜子”。


經驗證,果真。甄嬛傳中,沈眉莊受寵,雍正賞賜了一疊金瓜子,沈眉莊順手給了蘇培盛一把,蘇培盛連說,不敢當,不敢當……

作為雍正身旁的紅人,蘇培盛有什麼不敢當?金瓜子到底是什麼?


金瓜子,也就是碎金子,市面上不流通,專用來賞人,當然了,清朝時期,皇帝專用,類似黃馬褂。

一個有二十多克,渾然天成,在製作過程,沒有用模具,沒有刻意強求,重量也是各異,可以說,沒有相同的兩顆金瓜子。

金子在古代本來就少,少而顯得珍貴,清朝皇帝就把他當做賞賜,給後宮妃嬪,以及大臣,所以蘇培盛說“不敢當”。

不說價值多少,講的是一種榮耀,講的是一種皇恩。比如小衚衕中的那位滿人,吹起牛來,也是一種資本。

就算不收藏起來,那也是一大筆錢,一般情況清朝金銀比例1比10波動,晚清甚至達到1比20。依著今天金價282元每克,總算下來一顆就六七千。

皇帝一高興,隨手賞賜你一大把金瓜子,也夠你吃了。要知道清朝一品文官一年俸銀才180兩左右,清朝一兩是35克左右,按照白銀3.3一克,俸銀是兩萬多塊。


史小二記


首先金瓜子說的不是金瓜這種植物的籽,是瓜子樣的金子。也有人說金瓜子就是碎金子,筆者專門做了一個調查,查閱了很多很多的資料。得出了一個結論:金瓜子並不全是碎金子,金瓜子只是碎金子的一種,把碎金子直接等價於金瓜子是錯誤的。<strong>

金瓜子顧名思義是用金子做的瓜子。這句話有兩個重點:金子和瓜子。接下來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定義中的金瓜子,而非碎金子。

一、為什麼是金瓜子?

我們先說瓜子。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瓜子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零食在明朝是沒有的,在明末的時候從美洲傳過來的。所以一開始傳進來的時候,一般平頭老百姓普通人家是吃不起的,只有皇親國戚和一些大臣才能吃得到。所以那個時候的瓜子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就像是今天的魚子醬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起的。而且有時候是有錢也吃不到的。這也是為什麼不做成金米粒或者金小麥,做成金瓜子的原因。

我們再說金子。金子從古至今都是貴重的東西,尤其是在那個年代,金子的價值比今天要大得多。一般人家是不用金子的,而且金子也不是一種流通貨幣,雖然價值很高,但是不流通。在古代沒有那個人出門吃飯時帶點金子的,在今天也是一樣的,你去一個餐廳吃飯,結賬的時候給服務員一點金子。別人沒法找你錢,就算是你大方不要找零了,但是別人敢不敢收也是另一說,因為不知道真假。<strong>

所以金瓜子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且不說金子的價值,單單做成瓜子的樣式就說明了這個東西的附加值。更何況是皇帝賞賜的呢?所以一般是沒有人賣掉的,都是留作收藏。這個就和金牌一樣,價值很高,但是一般沒人賣,都是留著自己收藏起來。

二、為什麼打賞金瓜子

為什麼賞金瓜子,不直接賞金子?

皇帝經常打賞大臣,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也能看到這樣的畫面:賞黃金萬兩,絲綢1000匹,地500畝......這是很大的賞賜了,但是皇帝總不能由於某個人做出了一點貢獻就賞賜那麼多東西,不賞的話大臣難免會懈怠,沒有幹勁。在這種賞也不合適,不賞更不合適的情況下,賞賜碎金子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凡事都怕但是,但是賞賜一些碎金子顯得有些不夠鄭重,不能體現出皇帝對大臣的“喜愛”之情。現在也是一樣的,你要是做了一件對公司很有利的事情,上司決定賞你點啥。你說是獎勵你1000塊的超市購物卡你會開心,還是獎勵你價值1200的手錶你會開心?一樣的道理。

雖然碎金子解決了賞不賞和怎麼賞的問題,但是解決的不夠完美。為了表達皇帝對大臣的“喜愛”之情,也為了讓大臣能夠好好的對待自己的賞賜,更重要的是為了突出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金瓜子就誕生了。於是在清朝的朝堂之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皇帝命身邊的太監抓一把金瓜子賞給某個大臣。

三、大臣領了賞賜的金瓜子怎麼處理。

從大臣怎麼處理這些皇帝賞賜的金瓜子上也能看出古代皇帝的智慧。

請你想想看,要是皇帝賞賜給了大臣20兩金子,大臣會怎麼辦?肯定是換成流通貨幣花了。但是皇帝賞賜給大臣20兩金瓜子呢?你會把它換成流通貨幣花了嗎?一般人不會,就像是上文說的:收藏。

錢花了,也就忘記皇帝了;東西在,皇帝的人情就一直在,這也是古代人的智慧。所以這些金瓜子一般都是收藏起來了,除非是那些有很多的。一個金牌在你稍微有點窮的時候你不會想著賣掉,一堆金牌在你比較窮的時候,你會毫不猶豫的賣掉一些。大臣也是一樣的,人都是要吃飯的。

四、筆者這麼看。

筆者以為金瓜子的意義在於皇帝籠絡大臣,這並不是藝術品或者藝術性很好。對於大臣來說就是一種榮耀了,也是身份的象徵。其價值不僅僅是金子的價值,更多的是皇帝這種身份的附加值。但是從一個小小的金瓜子也能看出一些古人的智慧和為人處世的技巧。


無筆史官


金瓜子是就是碎金子,一粒金瓜子的重量差不多在20g到30g之間。金瓜子沒有一定的模具,形狀是隨性的,幾乎不會有兩個長得一樣的碎金子。

在甄嬛傳之中,沈眉莊有了溫太醫的孩子故意親近雍正,雍正以為孩子是自己的,十分高興,他本身也非常喜歡沈眉莊,於是常常叫隨身的太監蘇培盛去沈眉莊所住的宮殿之中贈送賞賜。有一日,沈眉莊看到蘇培盛十分辛苦,就想拿些財物賞賜一番。她隨手從桌子上抓了一些小物件,看起來不甚醒目,而蘇培盛立刻嚇得跪了下來,說此物太過貴重,不敢去收。原來沈眉莊拿的,就是金瓜子。

這段情節雖然顯示了沈眉莊的受寵,也彰顯了金瓜子的貴重。但是要解釋一下,在清朝,金瓜子是皇帝的御用賞賜之物,沈眉莊應該沒這個膽子在皇帝的親信太監面前賞賜一大把金瓜子。而且因為金瓜子十分值錢,沈眉莊這一筐子金瓜子實在有點誇張了。要知道兩朝名臣張廷玉,康熙和雍正兩代皇帝給他的獎賞,摺合一下也就一罐子金瓜子。而清朝皇后每年不過只能拿到一千兩白銀的俸祿,沈眉莊出手如此闊綽,還將這麼多金瓜子放在明面上,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皇帝雖然有錢,但也不是散財童子,他們也不會每天帶著一口袋的金瓜子,看到什麼人順眼就抓上一把,其實皇帝賞賜金瓜子至多就是幾粒十幾粒。在康熙王朝的小說之中也有一個關於金瓜子的橋段,一日康熙帝在大街上吃了一碗豆腐腦,聽到了周培公為攤主鎖兒姑娘伸冤而寫的曲子。康熙對鎖兒很是憐憫和欣賞,就賞賜了鎖兒一枚金瓜子。只是這金瓜子掉在地上,李明山馬上走過去踩在金瓜子上面,康熙十分憤怒,革除了他的二甲頭名。

在明朝初期,朝廷明令禁止民間不能流通金銀,到了後來才漸漸放寬。到了清末的時候,一兩金子可以兌換二十兩白銀,差不多就是現在二十萬元左右的價值。所以一粒20g的金瓜子,已經算是一筆百姓可望不可求的鉅款了,更何況金瓜子的價值遠遠不僅僅是金子本身,而是皇帝的榮寵。

今天,有一些滿清貴族的後代手上還收藏著金瓜子,經過專家鑑定,這的確是皇帝賞賜之物。而他們的祖上一定是當年在朝堂上位居高位的大官或者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對於他們來說,一兩粒金瓜子的財富雖然並不值得說道,但是這是皇恩的象徵,值得他們家族代代相傳。


木劍溫不勝


清宮劇中,很多人都會得到一些珍貴的賞賜,當太監們說出皇帝賞賜了金瓜子時,無論是誰都會喜笑顏開,然後非常開心的磕頭叩首,向皇帝表達忠心。那麼金瓜子又是什麼呢?



實際上金瓜子雖然叫瓜子,但既不是能吃的瓜子,也不是用金子製作的瓜子,而是一些散碎的金子。這些散碎金子在鑄造的時候,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重量要求,完全是鑄造時隨性而為,這也使得大部分金瓜子形狀和重量不一。不過重量也不會相差太多,大部分維持在了古代一兩左右,約合現在的20~30克左右。

古代金瓜子實際上非常貴重,一般朝代的金銀兌換比例為一比十。我們以唐朝貞觀時期計算,一兩銀子可以購買20石米,一兩金子就可以購買200石米。唐朝一石為59斤,也就是說一兩金子可以購買11800斤米。今天的米價約4元左右,以此計算,當時的一兩黃金約等於現在的47200元人民幣。



明朝中後期大量白銀開始流入我國,所以導致銀價走低。到了清朝時期,金銀的兌換比例甚至達到了一比二十,也就是說一兩黃金可以兌換二十兩白銀。《清會典》中記載,清朝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石左右的糧食,以此計算,一兩金子可以購買2400斤糧食。也就是說,一兩金子的價值在9600元左右。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得出,無論什麼時候,金瓜子的價值始終不菲。這也導致了明朝建立以後,朝廷規定黃金不允許在民間流通。



到了清朝時期,金瓜子成為了皇帝的專用物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而皇帝又不會外出購買日用品,所以便成為了賞賜妃嬪大臣,拉近關係的寶貝。至於賞賜多少金瓜子,完全是看皇帝的心情了。不過有一點可以得知,皇帝不可能隨隨便便賞賜臣子妃嬪一大把,或者一大缸的金瓜子。因為實在太貴重了,而且皇帝上朝也不可能會帶著一大缸的金子來吧。


我是越關


我們在清朝宮廷題材有關的影視劇和小說裡,經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賞的劇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賞賜給後宮或下臣,非常的豪氣大方,正應了皇恩浩蕩那句老話,激動得受賞者叩頭不止,三呼萬歲,大謝龍恩。

但這只是文藝作品裡的誇張,起到營造氣氛,強化劇情,突顯人物性格的作用。

事實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賞賜的。 此話怎講?要說清這個問題,當然要從金瓜子的來龍去脈說起。

其實,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種稱謂,作為貨幣最初流通於民間,因其形狀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兩左右。一兩金子價值不菲,而鑄造成金瓜子後價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擁有了一筆鉅款,那要是擁有幾枚十幾枚的話,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擁有的。所以擁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貴的象徵,那些使用和擁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名流大賈。

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規定在民間不能流通金銀,而到了清朝之後,金銀的流通要求就更加嚴苛,於是奇貨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獨享的御用之物,由他專門用來賞賜他所喜歡的後宮大臣與王公貴族,或者名流大賈與有大功之文臣武將。

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與榮耀的象徵,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會將其供奉在客廳中,以此彰顯皇恩眷顧。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來龍去脈,也就明瞭它絕非輕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則,金瓜子就成了尋常之物,失去了尊貴恩寵的特質。

總之,作為皇帝的獨有之物,作為皇帝顯示龍恩、獎賞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種特殊的激勵手段,是絕不可能隨隨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隨意賞賜,那麼影視劇與小說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賞賜金瓜子,就成了一種戲說,一種虛構。


而作者如此誇張使用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彰顯皇恩隆重,彰顯對受賞者的寵愛,烘托賞賜的氣氛,豐富劇情與人物形象,增加可視可讀性,甚至還可由此生髮出許多傳奇離奇的情節來。於是金瓜子便成了情節發展、人物塑造的一個亮點與法寶。

而誇張賞賜金瓜子的數量,能為劇情加分,還在於金瓜子本身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稀罕寶貝。由於製作金瓜子時,沒有固定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因而世上就不可能有兩枚形狀完全相同的金瓜子,這就使得碎金子冶煉成金瓜子後,天性獨異,古樸可愛,渾然天成,因而成為難得的為劇情加分的道具,為作者所津津樂道。又因為每一枚金瓜子的形狀各異,便可極大刺激作者的想象力,甚至創作出以金瓜子為中心展開的精彩故事。


弄明白了歷史上皇帝使用金瓜子的真實狀況,再看文藝作品用的有關場面,相信觀者會心一笑,對此戲說,以為然又不以為然,這正是正史與野史的區別。


小小嬴政


太監:“拿著,這是皇帝賞賜給你的金瓜子!”

很多人做夢都想聽太監對自己說這句話,《甄嬛傳》裡面就有一幕,裡面沈眉莊有大把的金瓜子,也都是皇帝賞賜,後來她決定給點給蘇培盛,便隨手抓了一大把,別小看這一大把金瓜子,那是相當值錢的,這樣看來,這沈眉莊對蘇培盛還是很大方的。

那麼這種金瓜子究竟是何物?

都說伴君如伴虎,有功的臣子經常會得到皇帝的賞賜,比如金銀珠寶、田地俸祿、加官進爵,其中金瓜子也是皇帝賞賜給臣子嬪妃的一種。

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種稱謂,一開始也是流通與民間,百姓對這種金瓜子也非常重視,金瓜子並不一定就是現如今瓜子的形狀,它的形狀多種多樣,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要要求,不像國庫裡的銀元,他們的重量都是相同的,金瓜子則不一樣,幾乎沒有兩枚完全相同重量且形狀一樣的金瓜子。

這些金瓜子的冶煉也很隨意,因為一開始只是作為單純的碎金來流通,沒必要規定形狀,所以金瓜子的形狀順其自然,渾然天成,這也讓它具有獨特性。

雖說沒有重量要求,但是這就和做事一樣,熟能生巧,負責操作的工人他們久而久之都習慣了,所以做出來的金瓜子重量相差也不會太大,大多都是在20—30克之間。

以當時的16兩秤計算的話約為一兩左右。清朝的1兩金子可摺合銀子20兩。所以一枚金瓜子大概要20萬左右。如果無法理解一個金瓜子有多貴重,不妨看看清朝九品官員年薪水為33兩,也就一年1.5個金瓜子,一品大員180兩,9個金瓜子。

金瓜子從民間流通到集中於皇帝手中

到了明朝初期,朝廷規定民間不能流通金銀,這讓金瓜子也逐漸消失在民間,到了後期,尤其是清朝時期,金瓜子百姓就是連見都很難見到,因為已經明確規定,使用金瓜子的人必須是王公貴族或者朝中大臣,當然民間也有很多富有的商人也收集了不少金瓜子。

因此,大量的金瓜子到了清朝就成了皇帝的賞賜之物,雖說是賞賜,因為金瓜子的特殊性,它和皇帝賞賜的金銀珠寶又大不相同,金瓜子在某種程度上有“黃馬褂”的寓意,後宮嬪妃、朝中大臣如果得到賞賜的金瓜子,他們是不會拿到民間去買東西的,都是自己放在家中,甚至是容易讓人看見的地方,有的更是放在祖宗牌位上,彰顯自己的榮耀,所以這時候的金瓜子,更多的是一種皇恩。

然而賞賜多少就得看皇帝的心情以及被賞賜的人付出了多大的貢獻,一般來說也都是幾枚或者幾十枚,像《甄嬛傳》裡面沈眉莊被賞賜那麼多其實是不現實的。畢竟民間不流通,自然就不會生產,金瓜子的數量經過好幾代皇帝的賞賜,自然是越來越少。

前面也說到了民間還有人保留,正是因為得到賞賜的人都將這看成是一種榮耀,非常有成就感,這不北京就有個滿族人,因為祖上伺候過皇帝,也得到不少皇帝的賞賜,其中就有金瓜子,很多鄰居都不信,不得已他將金瓜子拿出來,很多人也是半信半疑。

直到專家趕過來研究之後,鄰居才相信。


羽評郡主


在明朝大部分時間裡,你要是被皇帝賞賜一把下圖所示的金瓜子,完全可以這樣回答皇帝:“原來你小子也是穿越回來的?”

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在明末之前才因為地理大發現逐漸傳入中國,到清朝時才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種植,所以明朝皇帝是賞賜不了你金瓜子的。

黃金是古代最貴重的金屬貨幣,沒有之一,金錠、金餅、金葉都在不同時期充當貨幣的功能,除此之外,明清時期還有金錁子、金瓜子這兩種黃金製品出現。

金錠一般被俗稱為金元寶。元寶的元就是元朝的元,從元朝開始確定形狀。

金餅在漢代就開始出現。

金葉子也叫葉子金,宋朝常見。

金錁(kè)子在《紅樓夢》裡出現過幾次,一枚重量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間,是富貴人家專門打造用來賞賜、做禮物用的,上面還可以刻上一些討喜的吉利話,比如《紅樓夢》中的金錁子上,就刻著“狀元及第”四字。

金瓜子的重量應該比金錁子略輕,尺寸與一枚圍棋子差不多大,在清朝時期,相當於皇家宮廷內的御用散金,是皇帝用來打賞嬪妃、侍從之物,單價可能並不太值錢,抓上一把皇帝也得肉疼。

後來流散到民間之後,民間的富有人家喜歡把金瓜子用來墊荷包,作為身份的一種象徵。

有些清宮劇中,我們一不小心會看到這些金瓜子長得確實真的很像金葵花籽,這應該是道具組的誤讀,目前市面上還沒有清代的金葵花籽流傳,前面說了,應該是接近圍棋子那樣的圓形,倒是有點像冬瓜子或西瓜子。

在一些現代金店裡,也推出了仿古的金瓜子,有錢人家完全也可以買上幾斤回家,高興了就學清代帝王,打賞別人,愉悅自己。


歷來現實


金瓜子,原本是作為流通貨幣的形式存在的。它其實就是碎金子。

各位在武俠電影中都會看到,武林大俠在救濟流亡百姓的時候,經常會從兜裡掏出一些銀兩道:“我這有些散碎銀子,你先拿去救急”。那個銀子不像其他場景中有固定的樣式和大小,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乾乾巴巴、麻麻賴賴”,這種碎銀子也叫“銀瓜子”。



那麼金瓜子就是模樣、大小不等的散碎金子,重量約麼二三十克,超過五十克的就叫“兩”了,就是我們俗稱的一兩黃金。

在宋朝乃至以前的各個時期,金瓜子是允許在民間自由流通的。只要你有這個玩意,就可以拿出來購買東西,不管你是商賈大戶還是平頭百姓。

不過金瓜子畢竟是金子,價值比市面上的銀子可大多了,一般只用做數量巨大的買賣,找的開找不來是人賣家的事。那時候一枚金瓜子一輩子吃喝不愁,想咋揮霍就咋揮霍,所以一般老百姓是不會有這個東西的。



到了清朝,金瓜子就成為了一種榮譽物件,只有皇室及賞賜的人可以有。

清朝時期,購買平常物品用到的都是銅板和銀錠,大額的交易直接使用錢莊銀票來置兌。銀票作為紙幣的一種形式,攜帶方便、額度還大,漸漸被人們接受。作為之前具有大額度購買力的金瓜子也退出了流通。

金瓜子攜帶不方便、經濟地位被銀票取代、它的貴重性使得它成為皇室人員獨享的一種存在。

清朝時,皇帝經常會對有功之臣進行打賞,物品很多就是金瓜子。



金瓜子是皇帝賞賜之物,又不再流通,那些受賞的大臣拿著它也只不過是放在家裡供著。

一這是帝王對自己的肯定,榮譽的象徵,得到一枚金瓜子樂可能代表著只要自己再使使勁,加官進爵近在咫尺,樂的倆星期睡不著覺也是有可能的;二它自身的價值確實貴,但又沒法花出去,如果敢把金瓜子出手,就是藐視皇權大不敬,只能在家裡放著。


話就說到這,各位趕緊回家翻翻自己的老宅子,說不定就劃拉出一枚呢?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感興趣,歡迎評論點贊或關注,不勝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