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亿年前沈阳下起陨石雨

19亿年前沈阳下起陨石雨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11万年前古人类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两块打制石器。

 沈阳坐落在陨石坑内

沈阳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和渤海、黄海的中枢,是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西南部属于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大清一统志》言:“盛京形势崇高,水土深厚。长白峙其东,医闾拱其西,沧溟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萦其后。山川环卫,原隰沃饶。洵所谓天地之奥区也。”《盛京通志》所记:“盛京沧海朝宗,白山拱峙。浑河绕其西南,混同环其西北。缔造鸿规,实基于此。”

今天,我们从空中俯视沈阳,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北而南,辽河、蒲河、浑河,三水环绕;自西向东,千山和长白山余脉,犹如两臂拥这一方水土入怀。从沈阳城向南,这一对臂膀支配洪荒之力,将绸缎般的千里沃野,铺陈到大海……

沈阳天文协会负责人于金池告诉记者,沈阳这样优越的地理形势,是因为洪荒时代的一次偶然。

19亿年前的一天,一颗45亿年前形成的“星星”撞向地球,在接近地面的时候发生剧烈爆炸,“星星”解体后形成的碎块化作陨石雨,散布在沈阳东南30公里的浑南区李相镇上空。直到今天,一块形似王冠的巨大陨石,仍气魄非凡地矗立在沈阳南部的馒首山上。它长160米,宽54米,高42米,重量约200万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体积最大、陨落时间最早的陨石,也是茫茫宇宙带给沈阳地区的厚重礼物。19亿年前这场轰轰烈烈的陨石雨撞击,让沉寂几十亿年的地壳发生巨大改变。有专家推测,正是这样剧烈的撞击所带来的地质结构巨变,才让辽南地区出现了丰富的镁菱矿与滑石矿。这次撞击形成了巨大的陨石地貌,然后再经过地壳运动,沧海桑田,才给沈阳留下今天的河流、平原和山脉。

于金池介绍,1971年,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填制沈阳地质图时,根据群众报矿线索,在沈阳市浑南区李相镇馒首山、滑石台山(现更名为陨石山)等地找到一些“黑石头”。经过辽宁省地质局的勘探、取样、化验,确定“黑石头”没有开采价值,为超镁铁质岩,但与吉林石陨石、俄罗斯库纳斯克石陨石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

当时,地质勘探小分队中有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名叫张海亭。他坚信这些“黑石头”是古代天外来客——陨石。此后,经过无数次的化学、物理分析,经过同位素测定,并请专家、学者鉴定,其论断终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1997年北京国际地质大会上,他发表了《沈阳古陨石》科学论文,得到与会120多个国家6000多名地质专家的一致认同。

11万年前古人类会利用工具改造环境

考古证据表明,沈阳在距今11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介绍,2011年,沈阳考古工作者在康平、法库两县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以康平县王立岗窝堡东山遗存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地点14处,采集到石器1029件,其中包括石片、石核、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年代跨度为距今3万年至1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到2014年,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多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发掘出一组古人类在野外搭建的窝棚式建筑遗迹,出土了620余件古人类加工和使用过的打制石器,包括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断块、砾石等。证明了早在11万年前,沈阳这片土地上就一直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不但能制造石器工具,而且能利用这些工具改造生存和居住的环境。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沈阳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同是也将沈阳先民的活动史提前了10万多年。但至今没有人知道,这批远古人类是怎么消失的。

旧石器时代的发现是一次“偶遇”

郭大顺介绍,2012年4月的一天,沈阳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正好走到了沈阳农业大学后山的位置。“这块地属于农大果园,当时正值开春儿,土已被翻动。考古人员发现地表上几块石头很像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

针对窝棚式建筑遗址的发掘,郭大顺介绍说:“事实上发现的只是平面的三个点位,但这三个点位呈等边三角形排列,点位两两相距4米左右,也就是说,古人类以三个点位为基点搭建了窝棚,也许还会在上面放一些茅草、树枝等御寒。”

“以往发现的同时代人类居住方式以穴居为主,而这次发现窝棚式的建筑,说明当时我们沈阳人的祖先已具备为自己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能力。”郭大顺表示。

沈阳新石器时代存在三种文化类型

郭大顺说,20世纪的考古发现,终于让沈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有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那就是新乐下层文化类型、偏堡子文化类型、红山文化类型,它们各具特点。

沈阳新乐遗址代表的是新乐下层文化类型,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为母系氏族公社的鼎盛时期,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华北的磁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致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新乐人可能过着财产公有、集团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生活。他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血缘在维系氏族制度、确定世系和财产继承权诸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郭大顺解释说。新乐遗址的发现不仅将沈阳地区人类部落居住和活动的历史上溯到7000年前,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填补了辽河下游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空白。

位于新民的偏堡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称为偏堡子文化,稍晚于新乐下层文化。其陶器以夹砂或夹滑石褐陶为主,烧成温度比新乐下层陶器要高,素面较少,多数有纹饰。石器与新乐下层文化相似,有打制、磨制和细石器三类。这一文化类型在新民高台山、前当堡、沈阳新乐遗址里同时存在。与大连小珠山中层的器物存在相似之处,距今4000年至5000年。

20世纪80年代,沈阳考古工作者在康平、法库、辽中等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遗址与红山文化极其相似,称为沈阳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这一类型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或夹砂红陶为主,彩绘花纹多为黑彩,以平行带状纹为主,也有几何纹、斜带纹和涡旋纹。生产工具以打制、磨制和细石器为主。磨制石器中,带有扶手的石磨棒比较特殊。考古学家一般认定这些遗存应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

(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