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真正讓人變厲害的方式

唯一能真正讓人變厲害的方式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有許多朋友問

大學畢業以後,我一直沒有間斷學習,也考了很多證書上了很多培訓班,經常跟人探討學習方法、畫思維導圖、用印象筆記等很牛的工具。

我還參加了許多讀書會,微信關注了羅輯思維、李笑來等大咖的公眾號什麼的,但為什麼感覺還是長進不大,分析和思考能力不高,有任務的時候還是做的不好?

可能很多人搞錯了,陷入了學習的陷阱

真正的長進需要學習,但沒有一個專家和高手僅僅靠學習能成為專家。

本質上講,掌握一個東西離不開去實踐、去做,只有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才能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也才能真正明白在什麼情境下需要什麼樣的知識。

換句話說:幹活才是有所成就的終極武器

,而讀書學習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但許多人卻本末倒置了!

徐半尺

著名書畫鑑定大家、畫家徐邦達有一個外號叫“徐半尺”。1991年徐邦達應臺北故宮博物院邀請去鑑定書畫,當對方打開一個卷軸時,幾乎只用展開半尺左右,就可以辨真偽,因此就有了“徐半尺”的雅號。他的弟子則認為更應稱呼他為“徐一寸”,因為書畫卷往往展開寸許,徐邦達便已知真偽。

其實徐老在不到三十歲就成名的故事膾炙人口,他扭轉了兩幅《富春山居圖》的真偽:被乾隆認為是真跡、題寫了四十多段詩跋的,實際上是明末清初臨摹的副本,而被乾隆帝御筆題為贗品的,才是真跡。

唯一能真正讓人變厲害的方式

京東、天貓、噹噹、新華書店有售

這種神一般的絕技是怎麼來的呢?

一個方面得益於徐老關於書畫領域大海般的知識積累:幾十年前在哪兒見到過的書畫,幾十年後再見時,徐邦達依然記憶猶新。有人認為這種非凡的記憶力是天賦,可他自己認為“只在用心”。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資料爛熟於心,才有古書畫作品過目不忘,鑑定時的得心應手。

海量知識積累來自於他對於書畫的熱愛,他的夫人滕芳回憶,“我們常說愛到入骨三分,但是徐邦達對藝術是愛到入骨兩百分,甚至連做夢都離不開字畫。”

但是否有這麼多關於書畫的知識就可以成為徐老這樣的大家?

著名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陳傳席先生見徐邦達三次,每次問他同一個問題:鑑定真偽的關鍵是什麼?徐邦達每次都回答:經常看真跡

“經常看真跡”將大部分人的努力之路給堵死了,為什麼,因為在現今的環境下,普通人的根本沒有機會看到真跡。隨著現在技術的發達,許多人整理提煉資料的能力越來越高,甚至可以超出徐老他們那個交代的資料積累和整合,但大部分人沒有機會大規模去接觸大量的真跡:

徐邦達出身於商賈之家,從小習畫,而且家裡有大量的收藏。

  • 1950年,徐邦達被調到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今國家文物局)任文物處業務秘書。這個時期,經徐邦達等專家鑑定留下來的數千件古書畫作品,後來均撥交給了故宮博物院,成為該院古書畫庋藏中的基本藏品。


  • 新中國初創時,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為使故宮博物院繪畫館藏品儘快豐富起來,徐邦達與同事踏訪全國80%以上的縣城。在短短數年間徐邦達發掘和搶救了3700件書畫。


  • 1978年,徐邦達與啟功、謝稚柳、劉九庵等組成全國書畫巡迴鑑定專家組,八年後,編著了多卷本《中國古代書畫圖目》。這次古代書畫鑑定工作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書畫普查,前兩次分別在北宋宣和年間和清乾嘉年間,留下了研究傳世古代書畫必不可缺的參考文獻《宣和畫譜》與《石渠寶笈》。書畫鑑定小組的工作也堪與歷史上的前兩次比肩,成為後人所參考的重要文獻,由此可見徐邦達及其同仁謝稚柳等對古代書畫鑑別的功力。


  • 1993年,國家文物局成立全國書畫鑑定小組,謝稚柳任組長,和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等組成七人小組,對全國的博物院、文物商店的書畫進行鑑定。


這樣大量系統觀摩、研究的機會,真正親近真跡的機會,現在誰可能有?

阿里掃地僧

2014年9月初,緊羅密佈籌備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招股書更新文件,這也是阿里集團上市前最後一次更新招股書。

在這份文件中,解開了許多之前關於阿里巴巴集團的謎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招股書顯示阿里集團合夥人團隊於又選舉誕生了三名新的合夥人,分別是阿里雲技術團隊的蔡景現、小微金服集團技術團隊的架構師倪行軍,以及人力資源及組織文化團隊的方永新

,三人均為70後。由此,阿里集團的合夥人名單由此前的27人增加至30人。

其中阿里雲技術團隊的蔡景現花名多隆,此前外界基本上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但他在淘寶內部是神級的存在。但當時的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才觀彭蕾在解釋為何會是他們三個人入選合夥人時說,“他們三個人的特點就是很傻很天真,多隆寫代碼可以寫到入定的狀態”。

多隆2000年入職阿里巴巴,是淘寶網最早的三個程序員之一,到2014年成為阿里的合夥人合計14年時間,在阿里職級是P11(最高的技術崗位),相當於副總裁級別。作為淘寶最早的程序員之一,淘寶網很多產品在早期就是他一個人開發維護,包括文件系統 tfs、key-value 系統 tair,cache、搜索、通訊框架等等。借用阿里副總裁張建峰(花名行顛)對他的評價:

在內網的標籤上,他被稱為神,這不是恭維,在所有工程師眼中,他就是個神。多隆做事一個人能頂一個團隊,比如說寫一個文件系統,別人很可能是一個項目組,甚至一個公司在做,而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從 03 年到 07 年,淘寶搜索引擎就是他一個人在寫,一個人在維護,而且這還不是他全部的工作,另外他還做了其他很多事情。
唯一能真正讓人變厲害的方式

這麼NB的人是怎麼來的?

他的同事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你是如何成長為“大神”的,多隆的回單簡單明確“就解問題嘛”。

看起來很簡單的答案,但有許多限制條件。

因為淘寶的業務一路飛速成長,海量用戶、海量產品和需求造成淘寶這樣的平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挑戰越來越大,技術難題越多來越多,要解決的問題一定會越來越複雜,涉及到的技術細節和領域也是越來越多。這些困難和問題給了多隆這樣的純技術人才逐步“打怪升級”的發展機會,而且他也很享受這樣的機會。

能成就這樣的大神,跟他的資質、努力一定分不開,但如果他沒有去淘寶這樣一個需求飛速湧現的公司,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去實踐。譬如你可以設想一下他2000年去了慧聰,2014年的多隆會是什麼樣?

沒天理的是,多隆根本不是什麼計算機專業出身,人家學的是生物系生命科學專業!

解決問題才是終極武器

楊絳先生的去世,讓她的那句”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成了許多人掛在嘴邊的話。但好多人估計沒有去探究過,這句話是楊先生寫給一個青春期沒過完的高中生。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個詩人,他們開始與這個世界交互,多思而敏感,所以才有少年維特的煩惱。由於生活的閱歷和眼界所限,許多小孩看基本課外的術後會產生出許多自我感覺良好的“奇思妙想”,但這些所謂的想法只不過是因為眼界限制所致,類似於小區裡大爺大媽的討論。從這個角度說,楊絳先生的這句話十分準確:現在你考慮的那麼多問題,在未來等你讀書更多、閱歷更豐富的時候,可能就不是問題!

對於成年人也有類似的問題,許多你覺得很高深艱難的問題對於其他人可能就是常識,只不過你不知道而已。這個時候你應該具備“借鑑能力”,這個借鑑包括借鑑書本、親人朋友、同事,但現在更便捷的是互聯網。但許多人卻不具備這一方面的能力,這無疑是一個遺憾!

在抗日、解放戰爭的時候,高小畢業的就是知識分子了。在當今中國的環境下,受過高等教育,你的知識基礎可以應付90%以上的工作。當你在工作實踐中遇到問題時,你具備了去學習的資源和渠道。

但現在有了另一類人。

但現在有了另一類人:他們大部分都受過高等教育,已經畢業多年,也有一份工作,但總覺得自己在單位不夠牛、不受重視的原因是知識太少、學習不夠,或者認為這個教育體制將他們毀掉了,面對隨著互聯網而湧現的大量知識手足無措,認為要想提升自己必須去學習、去讀書。


於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參加各種讀書會、交流會,在網上整天聽各類微信講座,整天“練習”自己的各種能力,整天生涯規劃思維導圖個人知識管理,整天追尋各類所謂“大咖”、牛人的文章,聽各種錄音,每次都感覺醍醐灌頂、淚流滿面。


可悲催的是,越這樣子,越沒長進。

同事們看到的是一個對工作不熱心能應付就應付的邊緣人物,領導認為這個同事雖然知道的很多也挺有想法,但跟工作不搭,不敢重用。

越是這樣,這類人就整天想著是我趕緊下功夫學習,考個什麼NB的證書或者能力提升到超過這幫“不愛學習”的傢伙後,去更牛的單位,狠狠打他們的臉!

牛人都是幹出來的

許多人誤解了學習的意思:認為只有讀書、聽課、討論才是學習。而沒搞清楚,真正的學習一定包括了操作、驗證和實踐:從書上、課堂上、別人那裡學到很多道理和方法,必須要經過實踐的驗證,在實踐後再經過你個人的反思、關聯、總結和提煉,才能真正成為你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將這些知識用在合適的地方。而且,很多時候,這個過程不是一遍能搞定的,可能需要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在實踐多個循環反覆才能真正奏效。

唯一能真正讓人變厲害的方式

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並不是不需要學習,而是要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習包括實踐,實踐也是學習。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幹活、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幹活、任務和問題才是根本和王道,而不是前期的理論學習。“紙上讀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去真正做幾個項目,學再多其實也沒學會,像油和水:你是你,知識是知識,即便你可能將這些知識背下來了。

同樣是工作十年或二十年的兩個人,能力差別會很大。這裡面原因很多,但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幹了許多活、解決了許多問題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有許多人找工作的時候願意找那些活少錢多的,願意找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但許多人也是因為這樣的“機會”將自己耽誤了:因為哪裡沒有很多項目,即便有活也大多是重複的事務性工作,歲月就在這種日子中蹉跎。

前面咱們提到過:別將你的成長寄託在刻意練習上!,低水平重複工作不可能帶來成長,但普通人又不可能有人為你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你去刻意練習,那怎麼辦呢?

其實就是在工作中你要有意識的去找機會,去找哪些令你感到困難的事情、束手無策的事情,勇敢的投入進去,用各種辦法解決他,將它做的超出預期,並能提煉出做類似事情的框架、模型、流程步驟、注意事情等。

這樣的機會才是類似於刻意練習的場景,如果有好的導師指引就更好。通過無數次解決這樣的問題、這樣解決問題,你慢慢會發現,大部分的境況你都遇到過了,你都做過了,你的能力也就真正提升了。

在解決艱難困苦的問題時,你會發現許多東西不會,許多概念、方法、工具沒用過,這個時候你也就有動力去快速的學習轉化,這種基於問題和項目的學習效率會極大提升。


沒有一個高手是讀書出來的,真正的牛人一定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中站起來的。許多資質很好的人,因為沒有實踐的機會或者在低水平上實踐,與同樣的人差距會越來越大。

哪裡有實踐的機會?

這真是一個難題!

有許多有天賦的人因為沒有實踐的環境被耽誤,譬如文革中很多人沒有了真正幹活創造價值的機會,當一回頭的時候已經成為了老人。

現在雖然不是那樣的政治環境,但仍然有許多機構其實不是真正幹活的地方:許多聰明人的聰明才智都用在看某個或某幾個領導的臉色,大家都不想著去真正解決問題而是如何迎合領導,最後變成了會“混事”的專家。相信你也見過這樣的人,人聰明絕頂名校畢業,做人也八面玲瓏、滴水不漏,但就是沒有幹出有價值的事情來。

好在現今如果你真想幹事,還是有一些地方的,但需要你去尋找。一個簡單的標準:要去哪種需求多而不是名聲大的地方;要去哪些不穩定而不是已經固化的地方;要去哪些有無限可能而不是能一眼望到未來的地方。(薦讀:對於追求成就的人而言,好工作的標準只有一條)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