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李巨怀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三九严寒的山村,没有喧哗、没有炊烟、没有狗吠,有种与世隔绝的可有可无的冷寂和荒寥。感觉不到一丝落山风的肃杀,但却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硬朗、严酷,有种冰天雪地孑然一身的旷野感。机缘巧合,来此山村观看一老秦腔艺术家组织的下乡演出。一沟畔三四百平米的麦场,十几根钢管搭建的似是而非的临时舞台,一班游走乡村的农村吹手队伍,一眼便能数尽的六七十人的观众,一目了然的简陋和寒酸。就是在这种惨不忍睹满心不解的绝对原生态大自然中,老艺术家和他的四人演出团在铿铿锵锵的伴奏中杀将出来,没有几人喝彩,六七十人的观众队伍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表情木讷冷峻的老人,再加上劣质音箱的不给力,分明就是一场露天闲地的自乐班大舞台的味道。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没有观众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没有人喝彩的舞台才是真正的舞台。他们四人看来早已习惯这种没有观众的舞台,怡然自得、声情并茂,一种磊落苍穹唯我独尊横行天下的勃勃英姿,你方唱罢我方上,插科打诨、相互抬轿,一派浑然天成的原汁原味的美的享受。就在观众的默然中,节目来到了尾声,那位我一直敬重有加的老艺术家竟然说了句叫我感慨万千如坐针毡的透心话:“我们就是些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走乡串户的地老鼠。”一句发自肺腑的剜心话深深拨动了我那根沉寂枯槁许多年的心弦。尤其是在他清唱教学时,那抹苍凉叫人不免心生一种很无助的揪扯感。他是那般的投入,那般的忘我,尤若沙漠间的一株不屈不挠的千年胡杨,有种整个世界都不得不向他屈服致敬的高度。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在老秦人的故土,秦腔的发源地,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老剧种,有一天竟沦落到这般不堪入目的田地,叫我们这些所谓的故土文化人情何以堪?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和快餐文化的登峰造极,秦腔的空壳化是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遥想三十年前秦腔是何等恢宏和辽阔,自己曾经专门翻看了一些秦腔老剧本,那种千锤百炼、用词考究的唱词有种针插不进、水泼不上的凝炼和厚重,不用细思量,绝对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文人和劳苦大众的泣血之大作,扛鼎之丰碑。对秦腔一窍不通的自己,至今观秦腔听不连贯三两句,更多的是观摩秦腔演员的那种或瑰丽或威严或悠扬或沧桑的身体语言。偶尔也能唱上那一两句“文魁武魁不如半斤锅盔”的戏词。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秦腔是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通过秦腔方能窥见大秦帝国雄赳赳气昂昂势如破竹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势,也更能体现我大汉民族征伐四方万国臣服的民族精神。可谁能想到,几千年的民族精粹,短短三十年下来,竟然沦落到杂耍艺人的光景。岂止秦腔,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几样还在茁壮成长叫人暖心呢?秦腔的市场在农村,当我们的乡村一个个湮没在浩瀚灰尘中时,秦腔的命运自然只有把酒话凄凉了。没有炊烟的乡村还是乡村吗?没有鸡犬声相闹的乡村还是乡村吗?没有青少壮年的乡村还是乡村吗?当我们的乡村一夜间陷入沉寂陷于荒凉陷于无奈时,当我们的乡愁只剩下一种名词解释时,我们的秦腔自然间会失去市场、失去根本、失去重新崛起的土壤。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易俗社在村上戏楼汇演三天,任哲中等名家大腕齐聚家乡,《三滴血》《火焰驹》这些经典剧目挨个上演,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数万人层层叠叠、熙熙攘攘拥挤在一起,多么的壮观和!斜挎在围墙上的我眼里虽然看到的只有灯光下的滚来滚去的人头,但却是十分的满足和自豪。看不懂听不清,图的就是那烟山土雾般的洋火劲儿。零食虽然只有一毛钱买的漏斗状的纸筒里的一小撮的瓜子,心里却有着给个皇上都不换的畅快和甜美。看到演员演到兴致处的刀枪厮杀状,真想跃上舞池一试身手也大战个三百回合。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什么是传统,传统的核心就是道统,是节操凛然、国家需要时不惜舍生取义的道德力量,其实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价值观……是对道的体认和追求,道就是理想,就是价值。周礼秦制是支撑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两个主要基石,当最能代表我们原创文明徵记的秦腔渐行渐远,一任没落时,秦腔是否真到了“回天无力道俱穷,干戈四起疑无路”的地步一叶知秋,难道我们又一次要跌入卑微、猥琐而无处攀岩的混沌求索的黑暗之中。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名家展台:李巨怀《彰显老秦人根脉文化的活化石》

李巨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安大学研究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