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棠解讀通脹與加息的誤區:物價上漲,央行不要輕易加息

2019年,將是考驗央行智慧的一年。由於非洲豬瘟的影響,中國的生豬存欄量出現了近2成的下降,豬肉價格上漲甚至大漲是幾乎可以預料到的事情。而豬肉價格在CPI統計中權重很大,這意味著今年的CPI指數上漲或將超出預期,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漲幅能否控制住,存在很大疑問。於是,不少人就認為,今年註定要通貨膨脹,加息或將成為央行的一個選項。那麼,今年會加息麼?今年要不要加息呢?

對此,東方經濟學創始人傅海棠先生認為,豬肉價格上漲造成的CPI高企,並不意味著就是通貨膨脹。因生產端缺口造成的供應緊缺導致的物價上漲,不能靠加息來緩解,而應該積極採取措施擴大供給。

一、物價上漲非通脹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物價上漲等同於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是經濟過熱的標誌,加息是抑制通脹的萬能良藥。對央行而言,控制通脹是其首選目標之一,所以,見物價上漲,則必將加息。

這種理論是錯誤的,而且錯的離譜。央行的加息抑制通脹,是一種南轅北轍的行為,而且是錯誤的選項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首先,我們來看通貨膨脹的定義。一般認為,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從而導致現實購買力大於供給,由此引發貨幣貶值,物價出現持續上漲。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看來,通貨膨脹的實質是社會總需求遠大於社會總供給 ,所以物價必然上漲。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當市場上貨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出現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其理論方程就是:MV=PT。

這一理論的基本邏輯是:貨幣發多了,會使購買需求增加,而供給跟不上,於是物價上漲。在這個邏輯鏈條中,物價上漲是表象,根源在於貨幣發行超過實際需求。

在這樣的假定下,當貨幣發行數量大一些,貨幣就“溢出”了,就會立即形成購買力,趕緊把錢花掉。在花錢的時候,一定會推高價格。而且,錢多了的人,是不會再去幹活的,社會生產就跟不上了,所以需求才會大於供給。如此,他們的邏輯就得到了完美的解釋:貨幣超發,勢必導致供不應求,這就是通貨膨脹必然引發物價上漲。

按照這樣的邏輯,解決之道也很簡單:加息、收回流動性,讓貨幣迅速回歸儲蓄,有錢人不去投資,而是迴歸銀行。社會上的貨幣少了,購買力就下降了,物價自然就降低了。

但物價降低了,經濟也蕭條了,歷史上無數例子都是這樣的。

如今,傅海棠先生的觀點是:物價上漲,主要是供給端出了問題,採取的措施,理應是擴大生產、提高供給、滿足需求,這樣才能讓物價有效下跌。西方經濟學的誤區在於缺乏對物價上漲的足夠認知。

二、物價上漲兩大成因


傅海棠先生認為,物價上漲,不等於通貨膨脹。因為物價上漲有兩種原因:

第一、供給不足造成的物價上漲。如果社會需求穩定、或者社會需求上升,但社會供給不足,這將導致物價上漲。因此,要研究清楚供給不足的成因。

第二、需求過旺造成的物價上漲。如果社會供給穩定、或者社會供給上升,但需求增加較快或者需求急劇擴大,也將導致物價上漲。此時,要研究需求擴張的成因。

由此看來,供求失衡是一體的,主要有兩種情形:

1、由於自然災害、社會活動異常造成的供給斷崖式下跌,由此造成的產不足需而引起物價上漲。這種供給階段性斷崖式下跌,必然會引起價格上漲,但隨著災害和異常的消除,供給終究會回到正常渠道,價格還是會回落。所以,對於此類價格上漲,可理性看待,無需恐慌,採取的措施也應有所不同。

比如,2018-2019年中國的生豬養殖行業遭遇非洲豬瘟,生豬存欄量顯著下降,由此導致豬肉價格上漲甚至漲幅很大,這與通貨膨脹沒有任何關係。如果因為豬肉價格漲導致CPI高企,就匆忙去加息,要抑制通脹了,豈不貽笑大方?

可是,這樣荒謬的事情,歷史上就確實發生過。比如,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石油危機,都引發了石油價格的急劇上漲:1973年,第四次中東危機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在1973年12越宣佈收回石油標價權,將油價從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1978年,兩伊戰爭導致原油從1979年的13美元漲到1980年的34美元;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原油價格急劇上升到42美元。

面對石油價格暴漲引發的物價上漲,美國和日本央行就如影隨形地加息。1973年12月,日本的貼現率從7%提高到9%,1974年4月,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9.5%提高到11%。高利率引發了經濟危機,隨後央行又開始忙著減息,到1976年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最低降至4.75%,日本貼現率降低到6.5%。

到了1978年的時候,原油價格確實從13美元漲到了34美元,但這是由於特殊的戰爭原因引發的供給斷崖下跌,物價上漲是不得已的,輸入型的,這已經導致國內生產出現嚴重問題,此時,美日央行竟然不顧一切地加息。日本央行的貼現率從3.5%驟升到9%!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又開始上升,到1980年5月,最高達到了15%!

兩次石油危機、兩次油價暴漲、兩次物價上漲,兩次所謂通脹,兩次持續加息,都對經濟造成了嚴重危害。

時間在推移,世界在發展,世界領導人也在進步。1991年的石油危機後,經濟很快下滑,此時,國際能源機構啟動緊急計劃,每天向市場提供250萬桶原油,很快穩定了原油價格。這一次,世界各國央行都沒有再加息,反而處於降息週期中。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1989年的9.75%降低到1992年的3%,日本從1990年的6%降低到1995年的1%。

但是,如果再追究,1989-1990年的高利率又是怎麼來的呢?1987年的時候,日本央行貼現率一度降低到2.5%,但由於房地產火熱、股市火熱,日本央行錯誤地認為物價高漲、通脹嚴重,為了遏制泡沫,不顧一切地瘋狂加息,短短一年時間貼現率就提高到6%。加息嚴重打擊了流動性,日本股市率先崩盤、日本地產隨後崩潰,等到後來發現問題嚴重開始降息,已經來不及了,日本經濟由此開啟了長達20多年的低迷期。

前車之鑑,殷鑑不遠。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早已昭示了中國面臨“豬週期”時的策略選擇:不能因為豬肉價格上漲而去加息,因為這是暫時的、週期性的。

此時的政策選項應該想辦法擴大豬肉供給,其中包括海外進口、國內替代、國內擴大生產保障豬肉供給等。

2、供給保持平穩,但社會需求發生異常或者擴大,由此造成的物價上漲。這樣的上漲,是由於需求擴大,有特殊原因,要分析其內因。

一種情況,是社會傳聞引發的需求異常,包括囤積需求擴大等造成的。比如,中國是一個產鹽大國,鹽的供應根本不是問題,但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發核電站洩露後,社會盛傳食鹽供應緊張,由此在全國範圍內引發搶鹽大潮,超市裡的食鹽被一搶而空,更有不法商人囤積居奇高價拋鹽賺取暴利。如果不加分析,由此認為物價上漲而去加息,豈不荒謬?所以,當時中國政府及時採取措施,做好輿論宣傳工作,打擊囤積居奇,擴大食鹽調運,很快就平息了物價,一些人搶到的能滿足20年食用的鹽,變成了笑料。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社會供給本來正常,但社會需求持續上升造成的。這意味著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社會消費需求擴大而生產供給尚未滿足需求,此時,應該及時採取措施,迅速擴大生產,滿足社會需求,萬萬不能通過加息去平息物價。

這種情況,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曾多次遇到過,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但解決之道卻未必合適。比如,1988年的價格闖關,茅臺酒的市場零售價從20多元漲到290元,豬肉價格上漲50%,蔬菜價格上漲34%,引發社會恐慌性搶購,1988年7-9月,全社會儲蓄存款下降300億元,大量資金湧入市場搶購。當時,國家出臺的政策除了抑制收購價格上漲之外,還包括壓縮基建規模、大幅度提高利率開辦儲蓄保值貼補,確保三年以上存款利息不低於物價上漲幅度,從而大幅度回收流動性。

現在回頭看,當時最應該採取的措施應該是擴大生產、提高供給,而不應該提高利率。1988年,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從7.2%提高到8.64%,1989年2月進一步提高到11.34%,而三年期利率則從9.72%提高到1989年的13.14%。隨後,由於出現了一些嚴重問題,經濟一度陷入蕭條。利率又開始下行。1991年4月,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到7.56%。

1992年,小平南巡之後,全社會的生產積極性再次膨脹,社會經濟活動再次如火如荼,供給又不能滿足需求,物價再次上漲。此時,我們採取的措施還是繼續加息,到1993年7月,一年期存款利率達到10.98%,三年期利率達到12.24%,如果加上保值貼補,

三年期存款的最高利率曾達到25%。

中國當時的這些加息舉措,其實還是在模仿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西方經濟強國的做法,對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要一直到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佈後,央行的利率決策才逐漸擺脫了西方經濟學的影子,具有了獨立性和前瞻性,並有利促進了中國經濟長達20年的持續繁榮(詳見《中國崛起的奧秘:財富論》)。

三、加息是最壞的選項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導致物價上漲的原因,要麼是供應不足、要麼是需求過旺。而供應不足,需要擴大生產、擴大進口,從而滿足供應。如果需求過旺,更是難得的好時光,應該進一步擴大生產提供供應,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

要擴大生產滿足供應,就需要有資金支持。要有資金支持,當然就應該降低利率、擴大投資。所以,降低物價的唯一選項,應該是降息而不是加息。事實上,按照東方經濟學的理論,加息是對經濟破壞最大的選項。在物價上漲的過程中,加息則是最壞的選項。

為什麼呢?這要從加息導致的資金循環鏈條說起。

加息,是提高資金的價格。傅海棠先生認為,利息是貨幣的租金,利率是貨幣的價格。貨幣有租金,因為貨幣緊缺。硬通貨時代,貨幣便於儲存,所以流通性不足,為了鼓勵貨幣流通,才出現了利率,讓有錢人把貨幣拿出來去促進生產。

但加息的後果是什麼呢?

1、加息使得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愈發沒錢。道理很簡單:一個社會中,80%的錢總是集中在20%的人手裡。利率越高,則富人錢生錢,錢自然越來越多。利率無論怎麼加,窮人錢總是少的,購買力總是不足的。如此,則社會上必將形成食利族,會有很多有錢人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這將損害社會生產的積極性。

所以,加息,損害的是窮人的利益,擴大的是富人的收益。按照富人經濟學的理論,的確應該不時加息,這樣,可以確保富人的利益。如果按照東方經濟學的理論,加息是一個在現代社會完全不應該有的選項。

2、加息提高了融資成本,降低了社會創業積極性。企業運營、個人投資,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資金,總要從社會上籌集資金。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直接融資為主的國家,銀行利率事關創業者的資金成本甚至企業經營成本。過高的利率,造成了融資難、融資貴,加重了實體企業的負擔,會大大降低社會創業的積極性。

3、加息會抑制了生產擴大,終究導向經濟蕭條。如果利率高,會打擊實體經濟,會滋生食利階層,最終導致社會供給不足。2016年,中國一位上市公司老闆轉讓公司股權後,獲得了近20億元資金,他只是將資金在不同銀行購買理財產品,3年後就獲得了超過近5億元的利息。如果這樣的示範效應蔓延,哪還會有人去熱衷生產,大家把資產和股票都賣掉,等著拿利息就可以了。對普通民眾而言,利率如果呈現上升趨勢,則今日少消費100元,明年就能多出10元錢,則消費也會減少。如果生產減少,消費也減少,最終必然導致蕭條。

4、因個別行業供給不足造成的物價上漲,更絕對不能加息。比如原油緊缺、蔬菜緊缺、糧食緊缺、生豬緊缺等等,對經濟全局都有一定影響,一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引發連鎖反應,最後導致全社會物價水平整體升高。要知道,這不是通脹,而是個別行業的局部性問題,是暫時的、週期性的、階段性的,要採取措施,恢復這個行業的供給,以便其價格的穩定。如果因此而加息,就會斃敵一千、自傷八百,雖然穩定了價格,卻可能累及所有其它行業——當某一局部出問題的時候,正應該其它行業加緊生產滿足需求,結果央行加息,讓這些行業資金匱乏,無法擴大生產,最終導致全社會經濟活動衰減,對經濟造成更大傷害。

所以,傅海棠先生說,繁榮總是源於貨幣寬鬆,蕭條總是源於貨幣緊縮。加息,是貨幣緊縮的手段,也是經濟蕭條的根本成因。在任何環境下,加息都是最壞的選項。

四、減息才是最佳選項


加息不是選項,減息才是根本。這就是東方經濟學的貨幣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的基礎,是來自對貨幣本質的透徹認識。

貨幣是用來幹什麼的?是用來交換商品和服務的。貨幣本來就只是一個符號,是為了用於交換,沒有人在乎錢是什麼形態的。所以,最佳的貨幣,絕對不是金銀,而應該是紙幣,更進一步,是電子貨幣。

為什麼金銀等貴金屬曾稱為人們理想中的貨幣?是因為它的稀缺性嗎?不是,是因為它的不可簡單複製,具有了類似於今天的防偽功能。所以,貴金屬凝聚了信任、信心。

但貴金屬的開採有成本、黃金白銀又一度無任何實際價值,所以,人們浪費大量勞動在挖掘金銀礦上,將金銀視為財富的象徵,完全是不得已的錯誤勞動。

當代社會,已經實現了紙幣的防偽功能,黃金白銀的價值一落千丈。最好的貨幣,一定是無成本的。印錢無成本,大大方便了央行調控,也有利於經濟持續發展。

既然貨幣發行成本等於0,貨幣供給無上限,所有人的貨幣都記賬在銀行成為數字,儲存實物的紙幣非但不能增值還會貶值,所以,社會利率應該降低到0。只有這樣,才能消滅食利族,才能更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

所以,生豬緊缺造成的物價上漲不是加息的理由。豬肉價格上漲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各種措施,讓企業加強防疫,與瘟疫做鬥爭,提高技術手段,恢復生豬生產。事實上,俄羅斯出現非洲豬瘟之後,經過長達八年的奮鬥,也沒有根除疫情,但全國的生豬存欄量卻是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規模化養殖場增多,生豬養殖集中度上升,大豬場抵抗疫情的能力提高,從而滿足了社會需求,也沒有造成豬價的過度上漲。

俄羅斯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在豬肉價格大漲之前,就提前做好準備,加大進口、做好儲備、提高養殖集中度。

當豬肉價格上漲導致物價上漲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只是個別行業的階段性問題,不是通貨膨脹,不需要去加息,反而應該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理解物價上漲的根源,消除對物價上漲的恐懼,同時應該做好流動性管理,保障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

這樣,在必要的時候,若豬肉價格上漲導致CPI指數走高,央行或許應該採取措施適當降息,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