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這次南京行去的第一個景點是鐘山。20年前去過一次鐘山,因為當時參加的是“南京一日遊”,所以只匆匆遊覽了中山陵。從我們入住的海友酒店夫子廟中心店沿太平南路北行200多米,即有202路公交可以直達鐘山的幾個主要景點。南京城的交通狀況比我想象的要好,公交車走的很順暢,幾乎沒有遇到堵車的情況。

鐘山的面積比較大,主要的景點有明孝陵、中山陵和靈谷寺。我們選擇先到明孝陵,手機地圖提示到衛崗站下車。按手機導航的引導,順著中山門大街走了不到300米,在一座加油站附近,一條向北的小路把我們引上了鐘山。

鐘山憑弔——明孝陵

走出不遠,一塊鐫有“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的自然形石碑告訴我們,這裡就是在原南京鐘山手錶廠原廠址建設起來的“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

鐘山憑弔——明孝陵

資料顯示,“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建成於2011年5月,是一處以展示南京十朝歷史文化為主線的新興文化產業園區。

鐘山憑弔——明孝陵

遊路兩側草坪中散落的龜趺和柱礎提醒遊客,在相去已遠的年代裡,這裡曾經有過亭臺建築或規格較高的墓葬。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繼續北行,是一組漢白玉雕像,包括孫權、謝安、鄭和、朱元璋、朱棣、孫中山等在南京這塊土地上留下赫赫聲名的人物。在這組雕像的西側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遊路,沿遊路西側,按歷史年代,排列著一長串各式碑刻,既有“鐵線描”畫作、名貼的摹刻,也有著名詩文的手跡、當代書法名家書寫的古詩文;從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吳都賦》、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的《平復貼》,到南北朝南朝梁文藝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無不是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大家名作。當然,大家耳熟能詳的《泊秦淮》、《烏衣巷》詩也名列其中。這處碑刻景觀統稱為“文苑英華”。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從文苑英華向北,路左有一座現代風格的雕塑,名叫“門當戶對”;路右則是一架仿古指南車。一座現代味道的雕塑與一個寫實風格的仿製古董隔路相望,給人以怪怪的感覺。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我對“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這種新建景觀一向不太感興趣,匆匆看過三個據說是明末清初遺物的石鼓凳和“成語長廊”,直奔“大金門”。

鐘山憑弔——明孝陵

大金門坐北朝南,是明孝陵的正門,原有硃紅色大門,故民間又稱“大紅門”。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走進大金門,跨過一座橫跨在“陵園路”上的木橋,即達“神功聖德碑樓”。

鐘山憑弔——明孝陵

神功聖德碑樓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為方形重簷結構,俗稱“四方城”。

鐘山憑弔——明孝陵

碑樓內豎有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寫,記述朱元璋一生的豐功偉績,楷書陰刻,共2746字。碑高8.78米,龜趺高2.08米,是南京地區現存最大的一塊古碑。

鐘山憑弔——明孝陵

史載,朱棣為其父曾經準備了一套更大的功德碑材,也就是有“天下第一碑”之稱的陽山碑材。這塊巨碑如果豎立起來,據信將達73米高,堪稱碩大無朋。但這項採石取碑的巨大工程在基本完成採石工作時,卻突然中斷,碑材被遺棄在鐘山以東十幾公里的陽山之中。至於工程中斷的原因,有國力不濟和技術不濟兩種說法。我比較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因為總重超過3.1萬噸的這些碑材,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想運到十幾公里以外的鐘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雄才大略的明成祖,在這個問題上好大喜功,不尊重科學,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從碑樓折向西北,即進入“石象路”。

鐘山憑弔——明孝陵

石象路是明孝陵神道的前半部分,路兩邊依次分佈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6種動物石像,共12對,24只。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12對動物石像,有6對是伏著的,6對是站著的。從純技術的角度看,這些動物石像的雕工很一般,形神均有不足。

鐘山憑弔——明孝陵

在石象路旁邊的草坪上休息的時候,瞥見不遠處立有一塊石碑;走近一看,原來是“孫權墓”。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舉目四望,並沒有看到孫權墓的其他構築物,只有滿目含苞待放的梅花。

鐘山憑弔——明孝陵

從路旁的指示牌知道,這一片區域就應該是著名的“梅花山”。如果不是前些天那股超強的寒流,只怕眼前的梅花早已盛開了。

鐘山憑弔——明孝陵

走完石象路,即向北轉入神道的後半部分“翁仲路”。路兩側兩兩相對,站立著4尊文官石像和4尊武將石像。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有趣的是,這8尊石像老少各半,4尊無須,4尊有髯。

鐘山憑弔——明孝陵

從翁仲路東望,可以看到梅花山最高處的“暗香閣”。

鐘山憑弔——明孝陵

翁仲路盡處,是“欞星門”。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從欞星門開始,“陵西路”將遊客引向東北。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沿陵西路行走不到300米,在道路北側可以看到3座並列的單拱石橋,這就是明孝陵的正式起點“金水橋”。金水橋也稱“御河橋”,原為5座單拱石橋,現存3座。

鐘山憑弔——明孝陵

過金水橋200多米,是明孝陵中軸線上的第一座主要建築“文武方門”。文武方門在建築規制上是最高等級的廡殿頂,朱門、紅牆、黃瓦,莊嚴肅穆,簷下懸“文武方門”藍底金字豎匾。

鐘山憑弔——明孝陵

中軸線上的第二座建築是“碑殿”。

鐘山憑弔——明孝陵

碑殿原為明孝陵“享殿”前的中門,有5個門洞,後被毀。現在的碑殿為清代改建而成,殿內立有5塊石碑。正中最大一塊石碑上鐫刻的“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的御題。

鐘山憑弔——明孝陵

康熙帝把明太祖的治國能力置於“唐宗”和“宋祖”之上,除了兩代有為帝王的惺惺相惜之外,考慮更多的應該是以此安撫尚未完全歸附的漢人民心。值得玩味的是,這塊碑的刻立工作,不是由江寧(今南京)地面上的最高行政首長兩江總督或江寧布政使來操辦,而是由時任江寧織造府郎中的曹寅來完成,從中可以想象曹雪芹這位祖父與當朝皇上關係的非同一般。

鐘山憑弔——明孝陵

碑殿之後是“孝陵殿”,即享殿。原孝陵殿已經毀圮,但從尚存的3層須彌座臺基和大型柱礎的分佈來判斷,當年的孝陵殿應該非常宏偉。

鐘山憑弔——明孝陵

現在的享殿僅為3小間歇山頂建築,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鐘山憑弔——明孝陵

殿內正中供奉有明太祖畫像,畫像兩邊有聯“戡亂安民得統正還符漢祖,立綱陳紀遺模遠更勝唐宋”,橫批是“開基定製”。這副對聯與康熙帝的“治隆唐宋”如出一轍,給予朱元璋的評價是相當之高。享殿內闢有出售紀念品的櫃檯,讓人覺得有辱逝者。

鐘山憑弔——明孝陵

過了享殿,便是“內紅門”。按照中國傳統陵寢建築的佈局設計,內紅門是陰陽兩界的分界線,走過內紅門,就從陽世進入了陰間,因此這道門又稱“陰陽門”。

鐘山憑弔——明孝陵

過內紅門不到200米,是一座單拱大石橋,因當年朱元璋的靈柩過此橋下葬,故此橋名曰:昇仙橋。

鐘山憑弔——明孝陵

鐘山憑弔——明孝陵

昇仙橋北堍即是明孝陵的最大建築“方城”。

鐘山憑弔——明孝陵

方城用大條石築成,正中為一拱門。拱門內為圓拱形隧道,沿54級臺階走出隧道,迎面便是用13層條石砌築而成的“寶頂”南牆。寶頂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形制,通俗地說,就是“墳頭”。

鐘山憑弔——明孝陵

順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可以登上“明樓”。和“寶頂”一樣,明樓也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的專有名詞,是指帝王陵墓正前方的高樓。

鐘山憑弔——明孝陵

明孝陵的明樓構築在方城上,為重簷歇山頂樣式,南面開有3個拱門,其餘3面各開1個拱門。從明樓北望,可見直經達400米左右的寶頂,朱元璋和他的馬皇后就長眠在這裡。有關方面曾經對寶頂下面的地宮進行過探測,證實地宮保存完好,沒有被盜擾的痕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為自己建造陵墓。次年8月,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尚未完工的陵墓。因馬皇后諡號“孝慈”,故將此陵定名為“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與馬皇后合葬。明永樂3年(1405年),也就是朱元璋下葬後的第7年,整個明孝陵才宣告建設完成,前後歷時達2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