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工廠“用工荒”的原因是什麼?

七米嘀嗒


根本不存在用工荒問題

第一,企業現在用工沒有把工人的待遇考慮到位,員工沒有安全感和歸宿感。

第二,派遣公司分攤了本來不多的工資待遇。回到了資本剝削的買賣關係。

第三,打工賺錢,現在出力的工作沒有賺錢的,都改變不了生活。

第四,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有飯吃,智商文化水平也強了,不太好騙了。


xueseqingyuan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有人說是掃盲教育培養了大量勞動力,有人說是中國人口紅利,有人說是中國人勤勞努力,有人說是物質極度貧乏後的爆發。這些原因都有,或者說這些原因缺一不可。

這裡我只想說一點,這是充分調動了50後60後70後80後四代勞動人民勤勞致富的願望後的結果。當然,充分調動是政治正確的描述,完全可以理解為極度壓榨。

西方完全無法理解這奇蹟的發生情況,經濟學在這裡完全失效。這情況放哪個國家都足以使政治或經濟發生奔潰,可在中國根本沒有發生。這不得不佩服中國人,中國高層得狠和中國底層得忍。

可現在中國企業完全還處於四十年得慣性用工習慣中,完全把這偶然得經濟奇蹟當做理所應當發生的事,你用工不荒就奇怪了。

前四代人要麼有勤勞致富得願望,要麼有努力勞動的習慣,要麼自身思維還處於奴性狀態中,你領導說12小時就12小時,說加班就加班,說扣錢就扣錢,勞動者是敢怒不敢言,敢怒不願言,敢怒不想言。沒有四代勞動者加班加點遠超國際水準的努力勞動和遠低於國際勞動力的報酬,這四十年只能在夢裡實現。

可現在不同了,其一,90後00後在物質豐富中長大,人家不缺,沒有想得而不可得的動力。人家要的是自我理想或抱負的實現。其二,人家父母基本雙職工,人家閒在家餓不死,都是獨生子女,二養一家庭壓力不大。其三,掃盲成功教育了低端勞動力,而互聯網真正意義上使民智開化,人家基本不會被你洗腦。企業基本沒有了壓榨勞動力壓榨薪水的資格。

現在企業,還不想著改變用工方式方法,還想用老辦法,那絕對是行不通的。最好的辦法是,1,全面改革用工習慣方法,切實以勞動者本身利益為考量,法律規定,該補得補。2,只招35以下這樣得霸王條款,歧視政策,就不要再提了,人口紅利都過去了,還想壓榨人家是不可能了。

3,給工人以進深通道,培養自己的人才,不能人家進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在一線,都不帶換位置的。你出錢讓人學,學好的升職加薪,我不信沒人幹。即便是流水線作業,你一天加班12小時,人家有機會也沒時間。

總之,所有企業靠壓榨員工勞力獲得企業競爭力的時代要過去了,抓緊時間改變提升企業管理思路和理念,你才能在今後獲得充裕的時間來打敗你得對手。


天堂隔壁38


1、“智能製造”大趨勢,員工素質脫節

2015年,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智能製造成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趨勢。與傳統的生產工廠相比,現代的製造工廠更加追求智能化、自動化。與工廠的升級換代相對應,工廠對工人的素質要求可以說是成指數的提高,而現在國內工廠的工人素質都普遍偏低!想招一個高素質的工人,對於生產企業或者工廠來說,可遇不可求。經濟的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工廠招不到適應的高素質工人,這是“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我曾經去一家中國本土工廠參觀,在車間我看見幾名德國工程師正在檢修一臺生產設備。後來我好奇的問了廠長,他說這臺設備是從德國原裝進口的,全廠工人只懂生產,但生產設備出了問題都不會處理。沒辦法,只有請德國工程師檢修。而且檢修費用很貴,足以在國內請一位高級工程師,可是國內沒有這樣的人才!

2、高校轉型太慢,理論與實踐脫軌

我看過一本書叫做《德國製造》,書中講述了德國高校培養學生的一些方法:學習1年理論知識,2~3年的工廠實習,拿到工廠頒發的證書後回到學校再學習一年理論知識,最後答辯畢業。這樣畢業的大學生不會失業,同時也保證了未來工人的高素質。在中國,高校和職(技)校是完全分開的,甚至很多本科生還瞧不起那些專科生!高校轉型太慢,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脫軌,導致高素質的人才缺少對應的工作技能,一部分學生畢業即失業,或者畢業以後從事著與大學所學專業完全不搭邊的工作,這是“用工荒”的第二個原因!



3、供需信息不對等

招工的地方沒工人,有工人的地方沒工廠。現在一些工廠招“普工”,大概有三種途徑:1、就近招工;2、人力市場或中介;3、熟人介紹。很多工廠的招工信息很難傳遞到那些需要工作的人知道,進而導致工廠招不到普工,工人找不到招工的工廠。供需信息不對等,是“用工荒”的另外一個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我就是穿著正裝去奮鬥,有用就關注我唄~歡迎留言評論。


穿著正裝去奮鬥


中國企業不存在用工荒的問題!以打工城市深圳為例,工資給到位,工人隨便挑。所謂的用工荒指的是,工廠訂單時多時少,淡季旺季分明。淡季時,沒有訂單,養活一條產線都嫌人多。旺季時,訂單多的做不完,交貨期又非常緊迫,開通兩條產線都嫌人少。老產線上員工流動性也比較大,五年以上的老員工鳳毛麟角,三年以上的老員工佔到三分之一,一年以上的老員工佔到一半,剩下一半就是一年以下的新員工不停的流動,進進出出,幾乎每個月都有人辭工,每個月都有人入職。每年都是如此,年復一年。勞務派遣臨時工為勞動法解套,畢竟,修改憲法,勞動法不是三兩句話說的清楚的。憲法上說,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人員流動找到法律依據,降低工廠用人成本,勞務派遣,漂亮!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漂亮!深圳作為打工城市已經四十年,這方面運作已經非常成熟。另一方面,勞動人口減少,1990年以後計劃生育工作卓有成效,成績喜人,出生人口大大減少。現在招工不比二十年前了,剛貼出招聘信息,應聘者蜂擁而至,招聘人員還要用“滾滾滾”維持秩序。現在貼個招聘信息,稀稀拉拉會有幾個應聘者,進來幹不了幾天就走人,招一批人留不下幾個。用工荒都是扯淡,打工習慣就好,見怪不怪了。


藍海173824745


我現在也是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我的員工有七十五人,我個人覺得企業不能把員工當成白痴,傻瓜,現在很多廠都是流水線,一個離崗證,事情多有的員工一天上午不能上一次廁所還要離崗證,有的員工和拉長有過節,拉長故意刁難,有的是產量規定,一個鐘頭拼命的產量五百個,而你規定的產量六百或者還高,如拉長罵人就會產生辭職,企業就會年年招工,年年工荒。一個企業必須老闆監督,必須有一個自己的意見箱,員工好的意見必須採納,管理人員不行辭退。我的企業制度有可能能對別的企業有一點啟發,上午中途休息十分鐘,下午休息十分鐘上廁所或者其他事情,產量規定要有員工做完還有十分鐘盼頭休息。人性化管理。一個企業策略和決策權必須是老闆一個人,而不是拉長,經理。如果權力都放在管理員上面,一個企業離死亡就不遠了。為什麼很多企業年年招工難,最致命的就是決策權不在老闆身上。要員工為你拼命幹活,必須要他有家一樣感覺,而不是把他們當白痴,很多成功的企業,曹德旺,董明珠,馬雲,劉強東,他們的決策權都是他們自己本身,我的企業管理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員工跟我十來年有六十一個,七八年的有七個,有幾年的有幾個,基本上不招工,我把他們當我家人一樣看待。只要他們願意跟我幹,就讓他們跟我一輩子。


周根深525


其實很簡單,老闆想用最少錢買斷2班倒的工人,12小時工作制,特別是夜班,熬夜特傷身體,那些老闆你體驗過嗎?那酸爽讓你一輩子都記得!

上班下班基本佔用2小時左右,睡覺8小時,上班12小時,其他所有個人生活一切,照顧老人,教育子女,洗衣做飯,走親訪友,等等太多一切,都在剩餘的2小時之內,你覺得工人這樣的生活能停多久,只要你敢耽誤時間,要不留睡眠不足,或者請假工資減少!

老一代比較能吃苦耐勞還能堅持,新的一代基本蜜罐長大的,你還想這樣買斷,老闆們,你想多了。人家不受你的壓榨了!於是就出現了你們說的用工荒!


心平氣才和24


本人就是打工者,也來談談這個問題:本人認為,第一,工廠沒有把工人當成是本廠的財富,只是當做會勞動的機器,為了工廠的利息無情的犧牲工人的利息。第二,工資問題,目前的工人工資在社會上有幾個人能夠大聲的說出來(我掙錢了)?老闆為了自己的利息,把工人工資限制到了什麼程度?福利又給了工人了嗎?工人給你打工僅僅夠生活,結餘很少。你們一家可以吃大餐,去旅遊,去買東買西,考慮過你的工人怎麼樣了嗎?我們工人付出的完全成了你們炫富、奢侈的源泉!別和我們說利潤低,那是你們的問題。我們只是被管理者,沒有能力管你們所說的利潤高低。因為,利潤問題只是代表你們的能力。 既然,沒有利益,我們只能(水往高處流了)


老天憐我苦男兒


作為多年混在工廠的一族,說幾點大家體會支持

1 苦,進了工廠,40度的天,車間裡面機器一開都是50-60度,工人都穿著長袖長褲,帶著安全帽,一天衣服溼了幹了幾次

2 社會地位低 年輕人寧願月薪3000坐辦公室也不要去工廠一個月10000燒電焊,覺得沒面子

3 現在有了快遞和滴滴,自由,沒人管,想多幹就多幹一會,不想幹了今天就休息了,而且錢還不少

4 每個月只有最低工資,別的都是年底發,沒有保障,每天都要上班十多個小時。


月薪760


中國民營企業出現“用工荒”,印象中大體始於02年的廣東東莞佛山,次年波及福建,之後一路沿海岸線北上,席捲江浙乃至工業發達地區。

從行業上看,最初是鞋業服裝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後機械電子整裝,現在無論哪行多少都出現了用工荒。

回答問題前,先回顧用工荒波及軌跡,逐字打完,讓我見題時的第一感逐漸清晰。感謝題主所問。

我認為當下民營企業產生“用工荒”的因素有許多,即有前面朋友說的觀念上,也有待遇所得上,還有人囗紅利期已過等,但歸根到底,我認為是全社會問題:新時代剪刀差出現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常聽到的剪刀差是工農業,東西部,現在這些剪刀差正逐步縮小,隨社會與基礎建設、科技進步,這些將趨於平衡。

然而也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造成了新時代剪刀差。

第一,各階層收入極大的落差(這本身也是巨大的剪刀差),造成“消費慾望與實際所得的剪刀差"。造成勞動者無法滿足於現有能力所能獲得的報酬,如何能安心工作?

特別是從90後步入職場並逐年成為中堅後,他們是成長於互聯網時代,自小就接受了全面現代信息。受互聯網各種媒體各種偶像影響,工作後自然認為,擁有車、旅遊、房及日常時尚消費等等是天經地義。而民營企業基礎員工工資水平,是遠遠難於滿足其消費需求的,所以用工荒在所難免。

也有朋友說了,那就提高工資嘛,一個月8000元工資,難道還招不到人?當然招得到人,只是人來了,公司也破產了。這就是下面要說的剪刀差:“商品價值認同與生產用工成本的剪刀差”。

第二,什麼是“商品價值認同與生產用工成本的剪刀差”?通俗點講,就是一方面我們買東西要物美價廉,一方面我們希望大幅提高工資。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這東西別讓中國人學會,要不我們能把它賣出白菜價。說者聽者往往會心一笑,並隱隱有一絲豪邁感。豈知,這句話是由多少民企上至老闆下至員工,也許就包括你的汗血淚做的鋪墊?!

我們消費採購時,隨著移動互聯帶來的便利性,可以輕鬆貨比三家,最後決定成交因素的往往價格佔比極大。於是線上線下商家只能在價格優惠上做文章,最終壓力基本落在製造商身上。這就造成了民營企業老闆普遍的哀嘆,材料在漲人工在漲,就賣價不漲,甚至下跌。

這種情形已持續十數年,現在製造型企業還有多少空間單邊漲工資?自家產品價格漲不動,帶來工資漲不動,其他商品卻在長,消費面在擴大,入不敷出日益嚴重,員工能安心工作嗎?

所以馬雲呼籲全面提升中產階級人口占比,意在提高商品認同價值,從而帶來薪酬的大幅提高,反過來促進中高端商品銷售額。但在曾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談何容易?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美國在上世紀上半葉是出個那麼家企業一一福特汽車。當時的老闆老福特,驚堂木一拍:要讓製造汽車的人買得起汽車。於是,福特員工工資一躍翻4倍,從此開啟了一輪全國性工資猛漲期。

今天的中國有哪家企業能做此決策?你長別人不長,你又不是象福特一樣佔有大份額市場,到時誰長誰死。唯有如華為這般的全球性領先企業,象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中產階級人口才能逐步提高佔比,逐步惠及消費商品,才有可能帶來普通崗位的工資大幅提升,時能我待乎?

所以,民營企業“用工荒”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它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簡單怪年輕人不安現狀,也不能輕易說老闆黑心。各層面都有難處,期待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職業裂變吧。


老西彈新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明白工人為什麼要去做工,為了理想?為了建設祖國?還是為了無私的付出?工人在社區最底層,他們努力也不過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而已。那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去做工了呢?其實也很簡單,付出與期望所得不對等,心理不平衡,不願去受那個氣;看不到希望,沒有出頭之日,還不如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現在這個社會不是誰努力誰就能過得好,很多人心裡不知道,但是都能感受得到。在相互忽悠的社會要麼是高高在上的頤指氣使,要麼卑微的得過且過。專家們的言論大多使民眾嗤之以鼻,說得多了反遭民眾的反感。再笨的人你可以忽悠他一次兩次,即使他不知願因,搞不清楚,弄不明白,但他有感知能感受得到。對自己覺得不好的東西我們不能改變,也會盡量的遠離,這是本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