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經典村

大家經典村 | 楊橋村

“金鉤扎月”楊橋村

陳立仁

這裡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網密佈,湖塘眾多,村落三面環水,南運河、朱家浜、太平浜河道U字型環繞。當年,這裡一頭通向太湖,一頭連結滆湖;道路是北上常州府城、南下宜興縣城及湖州府城、西向鎮江府金壇縣的必經之處,這種地形,具有“金鉤扎月”的氣勢,是一塊風水寶地。地理學家說是“獨特”;風水學家說是“神奇”;文人墨客看到的是“詩情畫意”,生意人看到的是“發財的商機”……

880多年前,思想家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子孫、走南闖北到過很多地方經商的朱慥來到這裡,他停留了下來,並決定在這裡發展;於是,常州的唐姓、蘇州的徐姓以及蔣、劉、華姓等商界人士也來到這裡。這裡開始繁榮起來,成為了陽湖縣和宜興縣交界地區的集市貿易中心。村落裡商賈雲集,人口達到數萬人左右。元末明初時,這裡已經成為經濟發達的商埠。這裡曾集中有飯館、綢布莊、南北雜貨、國藥、木行、竹器、銀匠店、漁行、肉莊、染坊、槽坊、豆腐坊、木匠店、茶館、小吃店,甚至還有煙館(鴉片館)等各行各業商號店鋪400多家,其中當年的同仁堂藥店、白虎堂茶館、丁家堂糧行、陳萬隆煙店、全盛嫁妝鋪、榮光客棧等老字號商鋪更是名噪一時。這裡水路交通極為便利,每天有常州、無錫往返於宜興、溧陽的輪船及不定期的班船來往,千餘米長的石駁岸壁間的牛鼻孔纜繩石結滿了擠泊的大大小小的船隻。為了防止盜賊作案,老街四面街口均都設置了晝開夜閉的柵欄門,並僱傭專職更夫巡邏報點。村落繁華了,為了便利街市的南北往來,居民們把村裡的一棵大楊樹砍倒,建成一座楊樹木橋,後來就以橋名為地名街名,喊名“楊橋”,又因水上水下成全圓,故也稱“月亮橋”。宋末明初時,始建起了石拱形橋,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橋北東側立有《重建楊橋碑記》,詳細記載了清道光年間修建橋樑的經過。重建的楊橋是金山石質,縱聯分節並列砌法,單拱環洞橋,全長14.4米,橋寬2.72米,環洞直徑為5.05米,南、北兩側有11級和15級石階,拱圈上方兩側各有橋耳一對,橋欄中央兩側刻有楷體“南楊橋”字樣,是陽湖與宜興兩縣之間的重要通道。

清代中期,村落因古橋名為“楊橋”,整個街市也被稱為了“楊橋”。楊橋已經是江南行省常州府西南部重鎮,老百姓稱楊橋為“太湖首鎮”。抗戰時期到解放後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楊橋村興旺繁榮、遠近聞名。楊橋還是一處抗日時期對敵鬥爭的重要地區。在1940年至1945年間,新四軍、游擊隊以楊橋地區為通道,出入於宜興、武進之間,是武南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要聯絡點,如今楊橋南堍西街橋南新村24號,就是當年中共太滆地委新四軍南楊橋地下交通站舊址。

當這一切都隨著時間成為了歷史後,這裡留給人們的仍然是一片獨特的自然美景,行走在楊橋的土地上,看得到清澈的流水,看得到古色古香的老街,看得到古村落的清麗,一條條几百年前的青磚、麻石鋪設的弄堂小路,一條條古街、古河,一座座古橋、古宅,一口口古井,還有那歷經風霜六百餘載的臘梅;以及集聚在老街上的戲院、茶館、酒店、當鋪、寺廟……楊橋古村落的體量和歷史文化積澱,像是一個個歷史經典元素的符號,無不再現著原生態的江南古村落的風韻,讓人感受得到這裡悠久歷史和深厚古文化底蘊的氣息;讓人不由就想到楊橋紅煨肉的可口,聞到了紅友酒的醇香……

楊橋老街面積不是很大,總長也就730多米,呈一縱多橫的“豐”字型格局展開,主幹道是一條南北向的長街,另有多條巷弄向外延伸,交叉組合。老街形制保持基本完整,前街後河,前店後屋,依河而築,臨水而居,水鄉特色十分濃郁。老街街道不足兩米寬,人字形青石磚路,兩側都是木磚結構的老房子,上下兩層,灰白色斑斑駁駁的外牆、已經褪色的暗紅色木排板門和形狀各異的窗格子,是老街獨特的標誌。楊橋的房屋大多臨河而建,小巷和街道與一條條河道並行。從老街向外延伸的弄堂有長有短,但狹窄,鱗次櫛比的是平房和二層閣樓,兩邊樓上的居民雙手幾乎可以隔空相握,流瀉出楊橋村清淡淳樸的民風,因此被稱為“握手樓”。最窄處,被村民稱作“一線天”,堪稱難得一見的景緻。勾畫出寧靜氛圍的楊橋村的又一特色景觀,是將水鄉連為一體的石拱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楊橋。古時,南楊橋的南北兩頭都有橋門,還有專人看管,而橋中間的那塊圓石板“橋心”,就是舊時常州與宜興的分界線。有水有橋就有船,河裡穿行的是蘇南很顯眼的商船、著名的“楊橋頭船”,也稱“羊角木船”。楊橋頭船船頭上用木頭雕著兩隻羊角。“楊橋頭船”水運別具特色,是蘇南顯眼的商船。當年,楊橋村人多地少,並有千餘畝低窪圩區,歷史上以農業、漁業為基礎,群眾性商品意識濃厚,農忙之外,地方習慣是“男販女耕”,男人販運經商,划著楊橋頭船,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多個省、市;女人家庭紡織及手工製品,如印花土布、捻紙等提供市場經營。

老街至今還保留了清末民初的佈局,木排門、石板地、雕樑畫棟的門窗、磚雕門樓,與古樹、池塘、碼頭石級組合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儼然是一座江南民居博物館。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看著充滿滄桑感的建築外牆,那古色古香的飯莊、米行、書場、茶樓、客棧、百歲莊、牧齋院等典型的江南水鄉古建築,還有河道上悠哉悠哉行走的羊角小船與水中古老而又精緻的古橋倒影相映成趣……讓我們似乎進入了遙遠的歷史時空。不!是現實。老街新生了,老街上酒坊賣起了陳年老酒,書場裡響起了驚堂木的敲擊聲;豆腐店、鐵匠鋪、棺材店等50來家店鋪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掮輪車、調犟牛、二鬼摔跤、楊橋船孃等民俗36行絕技,一種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令遊客驚歎而流連忘返。自然,遊客們盼望著千年古村落裡的這些思緒,不只是再現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九的廟會上。

有人寫了一首順口溜對楊橋進行了詮釋:

“一個千年古街市(起於宋代,盛於明、清和民國)

兩邊兩個縣鄉村(武進區、宜興縣兩個楊橋鄉共建楊橋)

三面三河環水街(南運河、朱家浜、太平浜)

四街四巷門(東西南北巷門,類似於城門)

五大寺院廟(紅蓮寺、萬福禪院、保丁寺、太平庵、茅庵)

六座古橋樑(南楊橋、莊基橋、東西虹橋、太平橋、五洞橋、禹家橋)

七位書畫家(吳冠中,徐伯榮,許童章,劉文海,朱伯友,華天祥,徐細大)

八道名特菜(楊橋紅煨肉,膩雌虎,鯽魚膳,水芹菜,楊橋面餃,韭菜餅,天香菇、龍鳳配)

九處古建築(百歲莊,牧齋院,洪家大院,崗樓,關房閣,南陽樓,白虎堂,楊橋戲院,丁家塘)

十項傳統文藝(調三十六行,調犟牛,調龍燈,調大頭,舞馬車,拗火球,放風箏,踩高蹺,賽燈籠,打腰鼓)”

2008年2月26日,楊橋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2014年,楊橋村是常州市唯一一個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名錄的古村落。

目前,楊橋村隸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武進區已經有了修復楊橋老街的目標。最終將以舊時江南的獨特風姿和絕版江南古村落的風韻,呈現在常州南線旅遊帶上。一個多麼美妙的夢想哦,但願能夠早日實現,讓人們真誠地發出一聲感嘆:這裡不是周莊,卻勝過周莊;不是南潯,卻勝過南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