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宅古村,老街戲樓古井舊祠,蟠龍溪畔村落靜美

台州,臨海,馬宅村。

馬宅村,位於臨海東部,隸屬杜橋鎮溪口辦事處。村在溪口西北面,三面環山,南面馬山頭、西面鳳凰山、北面茅山。地處河谷,蟠龍溪流經村北。村內有馬氏宗祠、戲樓、百丈街、七星古井等。


探村浙江臨海 | 馬宅古村,老街戲樓古井舊祠,蟠龍溪畔村落靜美


-馬氏戲樓


“馬氏一村適當其中,後倚蓬萊之峙,前臨白鶴之峰,右抱松崗,左通馬谷。其間砌以百丈長街,浚以七星古井,潤以石湫、龍泓;蔭以梅林、杏苑、平橋、玉沼、竹塢、花渠、樓臺,村舍之勝,甲於溪山林麓,土田之饒別成境界。市雖近而不喧,地非闢而偏出,洵鄉村之福壤地。”這是清光緒臨海義城候選儒學訓導黃瑞纂修《溪口馬氏宗譜·溪口圖說》中對馬宅村的記述。

如今,馬宅村中的百丈古街兩旁的老房子所剩無幾,見到的都是現代高樓低宅,使小山村有了濃厚的現代氣息。

發源於桐峙的蟠龍溪,從馬宅村邊潺潺而下,村莊沿溪山錯落而築,田園林木環繞。山林栽種最多的是松柏、杉木、翠竹,密密層層,鬱郁蒼蒼。與所有江南的古村落相仿,馬宅村村口也有一棵粗大的香樟樹,有400多年曆史,枝繁葉茂,見證馬宅村的發展和變遷。

探村浙江臨海 | 馬宅古村,老街戲樓古井舊祠,蟠龍溪畔村落靜美


-百丈街

馬宅村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的格局,全村以百丈街為中心,一條清澈溝渠依附在百丈街,流經街面各戶。筆直的百丈街,舊為往來孔道,東西走向,鵝卵溪石鋪甃,長332米、寬2.14米,里人稱“宋街”。因為它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贈侍郎馬敦已鋪以溪石。明時,由馬清素、馬慨耕等人重加修砌。清雍正年間,馬子道率族眾重修。因石板街百丈有餘,故又稱“百丈街”。數百年人來人往,這鵝卵溪石路也歷盡滄桑,被磨得如玉石般光溜可鑑。馬宅村肇始於唐,興於明,至清代,上臺門、大透裡、下水林、蔡宅、獨透屋等五個穿堂二進大透屋,以及五透裡等20餘座四合院建築群,成片瓦房,透透相連。

老街有“上臺門”和“下臺門”。舊時的上臺門為清乾隆時期建築,門首立旗杆石,為康熙十二年(1673)歲貢馬德生故第。下臺門為乾隆三十年(1765)貢元馬瑞河宅,門首兩旁也立甲午石,街西頭馬氏宗祠也有一對甲午石,功名標榜已顯榮耀。如今老街上這兩個臺門建築因火毀改建,從上臺門的架構,側倒的厚厚的甲午石,還能看出當年大家族的興衰。士紳馬雨生的西式洋房,鐵皮門,走廊屋,改變原有山裡人家的四合院住宅結構,西式灰塑裝飾,大間敞門。牆面上的環球和平鴿圖案特別顯眼,使人聯想抗戰時期百姓期許和平的意願。


探村浙江臨海 | 馬宅古村,老街戲樓古井舊祠,蟠龍溪畔村落靜美


-馬氏民居


馬宅村一直是以馬姓為主的聚族而居之地,以姓得名。“始祖號金陽,其先世河北真定藁城人。唐穆宗時有任都官郎中,諱顯者,公之考也。徙居婺州之東陽鐵隴村,黃巢亂時舉家遷逃,金陽同二個弟託為商販挈孥至臺,過保西鄉安仁裡立馬蓬嶼覽溪口山川馬谷之勝,慨然嘆曰美哉,垣局地靈之所萃也,可以宅吾子姓矣,遂卜築其地。數傳之後,蕃衍昌熾,仕宦不絕,稱盛族焉”(《臨海溪口馬氏宗譜》)。

探村浙江臨海 | 馬宅古村,老街戲樓古井舊祠,蟠龍溪畔村落靜美


-馬氏祠堂


村內古建築別具一格,其中小宗、大宗兩祠堂建築,成為村中公共場地,也是村民懷舊、閒淡、交流、娛樂的地方。舊有小宗祠名為“睦順堂”,宋平南侯馬仲貴創建,奉始祖馬金陽。南宋祥興末毀於兵災,明宣德年間溪口馬清素重建,嘉靖中又毀於倭亂。今禮制建築馬氏大宗祠,就在百丈街中,名“崇本堂”,又稱“集慶堂”。明正統年間由馬慨耕率族眾建造。清道光年間重建,1958年,馬氏大宗祠拆除,改建馬宅村大會堂,但保存古老的戲樓和臨街的三臺門。2005年,一部拍攝反映台州改革開放以來的民營企業發展歷程的電視連續劇《海之門》在這裡拍攝外景。馬氏大祠堂成了大奉爺廟大殿土地買賣、籌集資金、吃中飯、議事等重場戲拍攝點。

探村浙江臨海 | 馬宅古村,老街戲樓古井舊祠,蟠龍溪畔村落靜美


-戲樓灰塑

現在村中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是祠內的戲臺,它修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歇山式頂,飛簷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樑柱之間的雀替均為精緻的木雕,工藝講究。前後石柱鐫刻著楹聯,前柱鐫刻:“選舞徵歌如在其上,服疇食德永觀厥成”;後柱鐫刻:“念祖不忘是用春祈秋報,以古為鑑亦能立懦廉頑。”戲臺左右兩翼各建有二層看樓,上下分別為男女入座,庭中列座觀賞。

宋朝,馬大節創辦蓬萊、化龍書院,明馬一峰建竹溪書院,馬清素建橫秋、臥龍書院。村中書院遠近聞名。時至今日,明代的遺存早巳不復存在,明代的舊坊石也作為宗祠內的石踏步。如今,歲月斑駁了雍容華麗的雕樑畫標,暗淡了高樓低宅的青磚灰瓦,村子裡的佈局,仍然顯露出昔日馬氏家族的顯赫與輝煌,遺存遺物頑強地低呤文事昌盛的往事。


探村浙江臨海 | 馬宅古村,老街戲樓古井舊祠,蟠龍溪畔村落靜美


-七星井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由馬氏先祖侍郎馬復光命內侄馬大節開鑿的七星井,尚留村中,以應天上星宿。自此,清澈的井水供給了子孫後代勞作生活,一個村莊的繁衍生息。如今,七口星井,口口完好,雖然已過了800多年頭,井的內壁生起了翠綠的苔蘚,顯出些荒涼頹敗,但井水依然清冽澄澈。村民常回憶起過去的時候,天剛矇矇亮,村中附近的水井,就有人用水桶汲水,忙碌的一天是從擔水開始的。也有村民月夜裡來井挑水,那情景,確有一番詩情畫意。天上一個月,井裡一個月,桶裡有兩個月亮。一肩擔起兩個月,踏碎的,滿是銀光。

如今村中保存清光緒四年戊寅舊本刊集,民國二十二年(1923)的續修貞集的《臨海溪口馬氏宗譜》,當翻閱這些保存下來的鄉土文獻,那些沉寂的歷史隨人躍動,浮現眼前。信步於馬宅百丈街與村舍之中,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村頭的香樟樹,街中的古戲樓,民國的小洋樓,花臺門……這種寧靜與儒雅,恍惚之間,看到鄉村之美,也感到變化之快。

(更多全國縣市古村古鎮關注微信號,請搜微信號:gucunj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