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幸福「被抄底」

華夏幸福「被抄底」

剛過去的2018年,對華夏幸福而言,影響深遠,留下了一路的坎坷與教訓。

2018年華夏幸福合約銷售額只有1635億元,同比增幅不足8%,而年初公司確定的銷售目標是2100億元。

2017年,華夏幸福的合約銷售額為1522億元,銷售增幅是26%;2016年合約銷售額1203億元,同比增幅則超過了66%。

自此,關於華夏幸福的高增長“神話”,也就戛然而止。

仔細梳理過去一年,其實有著3個重要的轉折點:

1,去年7月份,華夏幸福的控股股東向平安保險轉讓了近20%的股權,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這是王文學第一次主動大幅度地放鬆了手裡的控股權。

2,去年10月份,北京萬科以32億元的交易價款,參股了華夏幸福在環京區域的部分項目。

一直以來,華夏幸福等河北本土開發商掌控的涿州、大廠、廊坊、霸州等環京區域,是外地開發企業“刀插不進、水潑不入”的市場,華夏幸福也終於放手了。

3,華潤置地的首席財務官俞建跳槽到了華夏幸福,讓他繼續幹擅長的事情,出任分管財務及融資的聯席總裁,即便華夏幸福已經有了一位財務總監。

缺錢,是外界猜度2018年華夏幸福所面臨的困境。

資金緊張背後的原因,總結起來,無外有二。一是無論政府關係、產業招商搞得再好,也擋不住中央對樓市嚴厲調控的“指揮棒”。尤其是對環京區域房地產市場的嚴控,尤為致命;

二是高槓杆驅動的擴張,還得找到一個資金雄厚的“好爹”。中國的房地產業,核心是圍繞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賴以生存,幻想剔除投資、金融屬性不可能,金融化程度只會越來越深。

限購限貸的調控之下,房子賣不出去,開發商擰不過中央調控的手腕。最要緊的,至少得解決眼前的麻煩,所以華夏幸福找來了平安保險,還有負責融資的俞建。

監管層已經放鬆了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等另類資產的比例限制,而且明確表示鼓勵保險公司使用長久期賬戶資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平安保險協議受讓華夏幸福的價格,不足每股24元,2018年公司股價在高位時,突破了45元/股。

春節前,華夏幸福的控股股東繼續向平安保險轉讓了接近6%的股份,轉讓價格不足25元/股,相比交易時每股27元左右的價格,仍有折價

華夏幸福先後兩次的股權轉讓,王文學及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已經降至36%,而平安保險對華夏幸福的持股則升至25%。

兩筆股權轉讓款合計約180億元,但這筆錢與上市公司沒什麼關係,因為交易形式屬於股權轉讓,交易價款都會落入到控股股東的賬戶。

華夏幸福對待與控股股東的資金往來,十分謹慎。根據公司2017年關聯方資金往來及資金佔用情況,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當期甚至沒有發生過任何資金往來及佔用情形。

因此,華夏幸福引入平安保險的180億元股權轉讓款,或許最後也不會流入上市公司。

至少從賬面上反映,華夏幸福並不那麼缺錢。比如,到2018年三季度末,華夏幸福名下貨幣資金約為379億元,短期借款只有5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94億元,公司在手的現金資源能夠覆蓋掉短期債務。

另外,華夏幸福還有金額巨大的銀行授信。同樣到2018年三季度末,主要合作銀行對華夏幸福的授信總額為3565億元,公司僅使用了其中的600億元。

但引入平安保險作為公司第二大股東,並向其讓出了兩個董事席位,對當前階段的華夏幸福而言,兼具象徵意義實質作用

一方面,有了更強的資金方為上市公司的信用背書,這是政治正確的象徵意義;

另一方面,華夏幸福控股股東向平安保險轉讓股份的同一個月,與平安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華夏幸福渴望得到平安集團的全方位支持。

在2018年底,華夏幸福與平安集團已經開始了項目合作,平安資管為華夏幸福募集資金,以債權投資形式向其發放資金。

華夏幸福在2018年大幅收縮了投資力度。據華夏幸福公開披露的獲取土地情況,2018年拿地面積258萬平方米,拿地金額102億元。

這比2016年的拿地情況更加糟糕,當年公司拿下土地面積453萬平方米,土地金額141億元。

華夏幸福瘋狂拿地發生在2017年,當年拿地面積607萬平方米,土地金額接近253億元,2018年還不到當時的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