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萧红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得了的奇女子。她比张爱玲好点,没有在后半生孤独死去,可前半生始终坎坷。高二的语文课中认识她,那时我已经读过很多的张爱玲和三毛,后来才发现萧红身上有一股韧性,还有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力量。

萧红出生于老旧地主家庭,父亲重男轻女,基本没有给她太多的关注。可和她后来的生活相比,她童年一定是最幸福的。每日她就跟着自己的爷爷,在家里的菜地劳作。爷爷在松土,施肥,她就追着蜻蜓和蝴蝶走。去年看话剧《萧红》,里面就插入过《呼兰河传》里她和爷爷生活的情节。

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呼兰河作为一座封闭的小城,人们都是死气沉沉的,和外界完全隔离。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让这座小城物质生活缺乏,还影响了民众的精神世界。民众的生活都是简简单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这种状态好像是农耕社会时的样子,没有太多的食物。

“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更是能看出普通人家的生活有多么艰难,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贫穷落后给呼兰河的人民带来难以想象的沉重和心酸。当然,还在为衣食忧愁,也让生活目的变得简单起来。“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呼兰河的民众在这种环境之下,老去一辈又一辈,病逝一批又一批。简单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的理想也变得异常简单,连五岁的孩子都说自己长大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开豆腐房”。与简单相悖的是愚昧、麻木和野蛮保守。在很多小城人的身上,都有这种精神顽症。

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这个故事的悲剧在于不是地主阶级本身吃人,而是同等阶级的“善心”婆婆、杨老太太、周三奶奶等。他们明明是吃人的奴隶,却用所谓的“善心”来做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封建落后的思想摧毁着这些人的精神,把灵魂都丢掉了。不知为何,这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把小团圆媳妇的美好给毁灭了。

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12岁的小团圆媳妇性格活泼开朗,放在如今是非常受欢迎的。婆家却把她视为怪物,竟遵从“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荒唐的古训,看客们撕下她的衣服,浇水、按头,几乎人人都参与了这种疯狂的举动。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明明是做着如此残忍的事,他们却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看热闹的人,更是一个个精神抖擞,原来说困得都不困了。他们誓要把小团圆媳妇洗上三次,结果把人给活活烫死了。就因为这种愚昧无知,封建迷信,做出草菅人命的举动,真是令人唏嘘。

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呼兰河城里发生的所有事,无论是妇女打孩子,还是上吊跳井,看客们都饶有兴致地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用冷漠的态度看着他人的悲喜同时,也在麻木不仁地看着自己的生活,这是很可怕的方式。

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萧红通过看客的表现来写出众生相、社会相,把民国沉睡着的灵魂给刻画出来。东北世世代代的国民经历着什么样的人生,也能看出他们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加之她本身的生活环境,更是让她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奈来。

“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用美景衬出内心的悲凉来,那时候看到这句话总觉得萧红对于曾经生活过的故乡,有难以释怀的地方。

读萧红《呼兰河传》,小城故事的灵魂之歌

萧红在这部作品里面用了很多重复的语句,来强调某些特定的环境。最快乐的那段时光是她爷爷在世,后台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麻木不仁的灵魂以及人的劣根性。当然更多的是,你能看到一个时代里人们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做出很多你无法想象的事情来。

读萧红有一点是很过瘾的,就是你能从简单的语句里,看到时代的缩影,看到灵魂的麻木,也能看出她是希望后世能惊醒,不要让那个时代的悲剧继续,活着要有思想,要摈弃那些伤害人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