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1968年更名东方红大道,1978年改名东方红路,1981年恢复中山后街,俗称“后街”。

樊城的街巷由于受汉江走向的影响,主要街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与正北成45度角。

樊城自古以水运、商业和物质集散地著称,主要街道均与汉江平行。

临江的中山前街在1958年前一直是樊城最主要、最繁华的商业大街,相对于中山前街,中山后街同为古樊城的商业大街,所不同的是,在中山前街的商业功能衰落之后,中山后街又续写了近半个世纪的荣光。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1983年版的《襄樊市地名志》中这样介绍中山后街:中山后街位于樊城中部,起于大桥口,止于迎旭门,道路距江岸约200米,走向基本与汉水平行,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街长1100米,宽10至12米。

后街是与前街相对而言。辛亥革命后改中山后街,解放初因市政府曾驻此街而改名市府大街。

1968年更名东方红大道,1978年改名东方红路,1981年恢复中山后街,俗称“后街”。

后街与前街同为樊城的古老商业街道,货栈商行、小杂货店、药材、烟厂、钱庄、当铺等多设于此。

明、清外地商人在此街相继建有武昌会馆、川主宫、楸子会馆、江西会馆。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解放后,增设了纺织、副食、食品、日杂、百货、电器、粮食、医药、餐馆等门市部,仍为旧城区的一条主要商业街道。街段内驻有市粮食局、二轻局、广播事业局等单位。这是地名志中对街巷记录文字较多的一条,从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山后街从明清至上世纪末,一直是老樊城的主要“闹市区”。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明、清时期的樊城为“水陆辐辏、商贾鳞集”南来北往的孔道,各地贾客和商船纷至沓来。

至清代,已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府、县的行帮相继在樊建起规模、大小不一的商旅会馆,仅中山后街就坐落有武昌帮商人筹建的武昌会馆(亦称三闾书院)、四川商人筹建的川主宫(亦称四川会馆)、河南淅川船帮筹建的寨河明王会馆(亦称楸子会馆)、江西商帮筹建的江西会馆(亦称万寿宫)、湖南商帮筹建的湖南会馆。众多会馆集中在后街,可以想见:300年前的后街并不落后。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民国时期樊城大商号多是做批发生意

他们在樊城和郊县收购粮、棉、油、山货,装船到汉口出售,或屯贱卖贵,再从汉口采购日用品回樊,后街的复盛昌、福生樊庄、鄂北盐号、何庆大石油公司、德义永等商号是其代表。除商号之外,饭馆、茶馆、黄酒馆、杂货店等也是后街主角。

据现年80岁的老樊城居民宋玉生回忆:后街在解放前仅他记得清楚的商家还有王家森鞋店(日杂商店处)、杨家经营的榨味斋酱园(口腔医院东侧)、宰常泰铁器铺(大桥口小学西侧)、太古洋行(经营煤油,原东风公社处)、悦来旅社(口腔医院处)、胡家班子(妓院,后街郑家巷口)、刘小道经营的江心茶社(后街三八服装店处)。江心茶社在当时的樊城最负盛名,而且规模是最大的,每日是人山人海,朝朝客满、夕夕闹堂。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山后街成了市区建设的重点之一。

当时的市政府驻后街的武昌会馆(今襄阳人民广播电台处),市长宫雨屏、副市长许万里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9月,由建筑耆宿王寿鹤参与修筑了襄樊市解放后第一条水泥马路——市府大街(今中山后街),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其督工严厉之亲历亲为,一直为市民所传道。

后街老居民叶水明目睹了当年的修路经过:为修市府大道,首先扩宽道路,下水道用砖发券,路面以米石子铺面找平,面上栽鹅卵石,再用碎石子铺平。那时没有绞拌机,混凝土全部用人工绞拌,铺就后再用棒槌锤打提浆,最后再用人力曵动碾滚将路面碾轧平整……整个工程全部靠人力操作,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市府大街建成后,市政府新买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专门在这条街上来回走了一趟,为了繁荣市场、发展城市经济,公私合营后,襄樊市第一届物资交流会专门安排在市府大街召开。

这一时期,将解放前的“安春园”改名为北方餐馆,经营炒菜、锅贴饺等,由安家主厨,“合和饭庄”改名为山西削面馆,经营水饺、削面等,由山西大厨亲自掌勺。

随后,烈军属服装厂、大桥口纺织品商店、大桥口日杂商店、三八服装店、第六小学(大桥口小学)、东风卫生院(五医院)、望江卫生院(口腔医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街落足,此街声名大振,随后更名为东方红大道、东方红路。

襄阳映像 | 中山后街的几个历史瞬间

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中山后街是个体私营经济大展拳脚的好舞台。这里被人称之为襄樊的“汉正街”、“六渡桥”。

由于这条街上的生意太好,而店面又太小,所以后来每家商户不得不在门前又陆续搭建了临时的棚子。从此,中山后街变成了一个以经营大众服装为主的“棚场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