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了?

歷史茶坊


姜維

姜維最大的特點便是忠心,當然其能力也尤為出眾,曾經在和諸葛亮對陣的時候居然可以識破諸葛亮的計策,而當時的諸葛亮也是一驚,比起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作為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的姜維可以說是為諸葛亮爭氣了的,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還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戰績更是贏多輸少,但是無奈後主劉禪太過昏庸,根本沒有進取之心,而武將怎麼用心也不能違背主子的心願。



多次無功而返就不多說了,而且劉禪還聽信小人之言,姜維很多次明明可以再進一步,但是卻無緣無故被劉禪的聖旨召回,無奈聖旨不可違逆只能聽從。很多人都說姜維生錯了時代,的確,遇到這樣的後主神來幫他也沒有用,扶不起的阿斗,從姜維的才智上就很明顯的反應出來。

誤會

姜維這個人開始就說了最大的特點便是忠心,就算是面對扶不起的阿斗他也從來都沒有萌生一絲一毫的造反的想法,當時鍾會大軍進軍蜀國,姜維帶兵和鍾會在劍閣相持不下,此時的鄧艾萌生奇計,帶人翻山越嶺直搗蜀國的老巢,原本的鄧艾走的就是一步險棋,在路上就死傷無數,如果劉禪死不投降說不定蜀國真的很難滅亡,但是嚇尿的劉禪見鄧艾兵臨城下,直接投降了。



而當時的姜維得知自己的主子都已經投降了,蜀國的士兵更是毫無戰鬥力,於是姜維便選擇了投降鍾會,並且和鍾會結拜為兄弟,所以當時的世人就以為姜維和劉禪一樣貪生怕死,為了自保選擇了投降,甚至還有人說是姜維見鍾會有謀反魏國之心,想要一起謀反平分天下。

伯樂和千里馬

諸葛亮就像是姜維的伯樂,姜維的一身才華被諸葛亮所識並且收為自己的弟子,但是因為當年的姜維投降鍾會的事情,被世人所罵,直到姜維死後的82年,一封姜維寫給劉禪的信一覽無遺的表達了姜維的忠心。原文簡短但是精闢,如此說道:

願陛下人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意思很多人都可以直接看懂,當初的姜維並沒有責怪劉禪投降,並且表達希望陛下可以忍受屈辱,我的投降並不是為了自保,而是為了江山社稷。在發現這封信之後作為姜維恩師的諸葛亮世人也覺得可以瞑目了。



投降真正的原因

在開始已經說了世人對於姜維的誤會,認為姜維的死因是和鍾會謀反未遂,但是事實正是姜維給劉禪的信中所言,姜維為了最後一搏,不惜和鍾會結拜,其實姜維心中別提有多麼難受了,而這樣的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策反鍾會,但是並不是和鍾會平分天下,而是在利用鍾會打敗魏國,之後再殺死鍾會,然後興復漢室,這才是姜維的真正目的,但是結果並沒有隨人願,姜維見策反無望之後便自殺而死,還被人取膽,可以說很慘了。


史中醉


題記——此信為《密書通後主》:“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出自《華陽國志》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並遣使令姜維等人投降曹魏, 然而姜維作為諸葛亮傳人,怎能投降,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姜維又不得不委曲求全,他並沒有放棄復國的夢想,假意投降鄧艾,之後說服了鍾會,投降之前秘密書寫了一封信,送往蜀國後主劉禪,聲稱希望“後主劉禪能夠委屈隱忍數日,我還想著復興蜀國,希望陛下能明白,我並非真心投降。”

姜維雖然想借用鍾會之手除掉魏將,但是因為事情敗露,鍾會部下兵變,二人一同被斬殺,魏軍士兵見姜維如此心狠手辣,殺了姜維之後還將其剖腹取膽,殺了姜維妻兒。畢竟是密信,所以當時很多人都痛恨姜維,說他是叛徒,擁立鍾會當蜀王,姜維也只能頂著罵名,被人唾罵。

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也曾多次選拔人才,但是唯獨器重姜維,他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得不到重用,又遭到上司的猜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投靠門下,諸葛亮也非常看重他的才能,迅速提升他為倉曹掾、奉義將軍、當陽亭侯。

之後寫信給蔣琬,稱讚姜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做事勤懇,思慮周全,很多人都不如他,隨後讓姜維統領數千人的虎步軍,升其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可以說在短短的一年內,姜維加官進爵,遇到諸葛亮這個貴人,又有了展現才華的平臺,對於諸葛亮,姜維是感恩戴德。

諸葛亮逐漸讓姜維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二人也互相探討,並一直教導和告誡姜維,以光復漢室為己任,諸葛亮去世後,軍權先是落到了費禕和蔣琬手中,直到費禕去世之後,姜維才算是奪得軍權,秉承著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先後進行了11次北伐,大勝2次、小勝3次,持平4次,大敗1次,小敗1次,這個戰績可謂是相當厲害了。

孔明授書

然而北伐勞民傷財,遭到蜀國百姓的反對,公元263年,司馬昭派三路兵馬攻打蜀國,姜維突圍之後抵達劍閣,阻擋鍾會大軍,只可惜鄧艾出奇招,偷渡陰平,陰平道地勢險峻,若遇埋伏,必將全軍覆滅,可惜姜維此時被鍾會牽制,最後在劉禪投降之後,姜維也選擇了投降。

在姜維“密信通後主”沒有被發現之前,姜維始終落得個投降的名聲,很多人因其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認為辱沒了諸葛亮的名聲,直到姜維去世後的八十多年,此時是東晉時期,被東晉的權臣桓溫發現這封密信,雖然只有文章開頭的那幾句話,但是足以表明姜維的信念,姜維也並沒有忘記諸葛亮的遺志,這封信出世之後,很多人也感慨,諸葛亮也算沒看錯人,沒教錯人,泉下有知的話也可以瞑目。

姜維假意投降鍾會


羽評郡主


這個問題裡面存在兩個誤會,一個是諸葛亮是否認同姜維是自己的繼承人,一個是姜維是否為叛賊。許多人受《三國演義》影響,覺得姜維是“小諸葛”,自從諸葛亮死後,姜維就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尤其是奇門遁甲、五行八卦、兵法戰陣等,然後率兵數次伐魏。其實事實情況不是這麼回事。

而姜維在蜀漢滅亡後,沒有選擇抵抗,而是服服帖帖的投降了鍾會,當起了鍾會的智囊,幫助鍾會進入蜀地,管理地方。大家都認為姜維是叛賊,其實事實情況也不是這麼回事。那麼事實真相是怎樣的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先說諸葛亮對姜維的態度,諸葛亮很器重姜維,但是還遠遠達不到以託後事的程度。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兵敗,唯一的收穫就是掠奪隴西三郡百姓和一員猛將姜維。然而當眾蜀中大臣以此相賀時,諸葛亮感嘆的說:姜維只是匹夫一個,丟失了對魏國無大礙。遷移隴西三郡百姓,遠遠不能彌補街亭之敗的損失。因此,最後諸葛亮誅殺了馬謖,請求自貶三級。

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拔西縣千家,不補街亭所喪,以何為功,而蜀人相賀乎?戮謖以謝眾。

姜維歸順後,諸葛亮看他有膽識,有謀略,與投靠蜀軍的王平類似,於是對他委以重任,封他為奉義將軍,統領五千名虎步軍。既然這樣,能說明姜維很受諸葛亮器重嗎?不能。

當時諸葛亮唯一器重的軍事將領是魏延,稱魏延為左膀右臂,而諸葛亮的另一隻左膀右臂是楊儀,負責糧草供應。楊儀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幫手。而姜維只是偏將軍而已,地位遠遠趕不上魏延,甚至連王平都趕不上。那麼後來為什麼姜維如此重要了呢?

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爭權,導致的後果很嚴重。魏延發動叛亂,最後被王平領軍所敗,身喪漢中。楊儀回去後又和蔣琬爭權,結果言語失當,導致自己被流放。流放途中仍然喋喋不休,誹謗朝廷,於是被劉禪定了死罪。

由此可見,諸葛亮死後,朝中大事其實是交給了蔣琬。關於諸葛亮身後大事的安排,劉禪曾經派尚書僕射李福詢問過病危的諸葛亮,諸葛亮的回答是:我死之後蔣琬執政,蔣琬之後是費禕。然後就沒有了,而事實情況基本是按照這個安排進行的,蔣琬之後是費禕,費禕之後是董允,董允之後是陳祗。那麼姜維呢?

姜維一直是以將軍的身份領軍,幾乎不參與朝政。只是在費禕時期,他和費禕共同錄尚書事,參與朝政。說是參與朝政,其實受到費禕限制,每次出兵,費禕給他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人。由此可見,姜維還是不得勢的。所以說,諸葛亮的繼承人不是姜維,大家不要搞錯了。

再說姜維叛變的事情,當時鄧艾偷襲陰平,經江油、涪縣直抵綿竹,最後在綿竹打敗前來阻擊的諸葛瞻,成功迫降成都,蜀漢滅亡。蜀漢滅亡後,姜維收到劉禪聖旨,讓其就地投降。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姜維手握重兵,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姜維可以選擇投降,也可以選擇繼續抵抗。然而最後的結果是姜維選擇了投降,不但投降了,還和鍾會打成一片,成為了鍾會的智囊。難道姜維真的叛變了嗎?姜維為什麼會選擇投降呢?

其實當時的情況不允許姜維有別的選擇,皇帝劉禪已經投降,身後的成都已經被魏軍所佔領。而面前的劍門關有將近二十萬的魏軍在攻關,如果不投降,不出七日,蜀軍就會腹背受敵,到時候迎接蜀軍的只會是全軍覆沒。逃又逃不了,蜀地是個絕地,出去和進來都只有一條路,因此,姜維只有投降。那麼姜維為什麼和鍾會關係那麼好呢?

原來,經過觀察姜維發現,魏軍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內部有矛盾。什麼矛盾呢?鍾會是當時伐蜀的總指揮,也是主力,但是卻被姜維阻擊於劍門關,寸步難行。而偏師鄧艾卻偷襲成都成功,立了大功。鄧艾不但立了大功,還在蜀地以皇帝的名義大肆封賞和招攬人心,這讓鍾會心裡很不爽。到底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於是姜維開始醞釀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企圖反敗為勝。姜維差一點就成功了。

鄧艾的越軌行動被鍾會借題發揮,鍾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善於模仿別人的筆跡),他篡改鄧艾寫給司馬昭的信件,使字裡行間的語氣變得驕橫跋扈。於是,身在洛陽的司馬昭懷疑鄧艾謀反,令監軍衛瓘擒拿鄧艾,送到洛陽治罪。

鄧艾被擒拿後,鍾會成為蜀中唯一的老大,於是姜維開始策反鍾會。姜維對鍾會說:淮南叛亂的時候,多虧你算無遺策,使司馬昭順利的平定了叛亂。如今,你又領軍攻破了蜀漢,居功至偉,名揚天下。士兵都知道你的功勞,司馬昭畏懼你的謀略,你還能順利返回魏國嗎?鍾會沉默了,沉默就代表認同。

於是,從此以後,鍾會視姜維為心腹,有事總是找他商量。鍾會懼怕司馬昭誅殺,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計劃派姜維出兵斜谷,佔據長安,然後自己親領主力和姜維會師長安,繼而水陸並進,東進出關,直取洛陽。很可惜,司馬昭在決定逮捕鄧艾那一刻起,他已經預判到鍾會也不可靠。

司馬昭派賈充率領一萬騎兵進駐漢中,駐紮在樂城,自己又親領十萬主力鎮守長安。這樣的話,鍾會就變成了第二個劉禪,成為甕中之鱉。鍾會看勢頭不對,於是抓緊時間發動叛亂。他以郭太后的名義宣佈叛變,然而軍中沒有多少人支持。沒有辦法,鍾會將牙門將以上的將領都關了起來,企圖另選人馬來統領這隻軍隊。

誰知道,那些被關起來的將領聽說鍾會要活埋了他們,於是紛紛逃出,率領舊部圍攻鍾會。鍾會和姜維倉促迎戰,被亂軍所殺。直至死亡,大家都不明白,姜維為什麼要這麼做。

後來,公元347年晉朝權臣朱溫攻破成都,他的手下發現一封信,信中這樣寫:原陛下(劉禪)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原來,當年姜維投降完全是權益之計。在蜀軍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姜維試圖通過打入敵軍內部,分化和製造敵人矛盾來達到制衡敵軍的目的,其膽量不可為不大。

魏軍殺死姜維後,殘忍的刨開他的肚腹,發現姜維膽如斗大。怪不得姜維敢於刀尖上跳舞,感情是天生膽大的主呀!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姜維投敵後,之所以和鍾會走的很近,完全是為了趁機制造敵人矛盾,企圖復國蜀漢。可惜的是,姜維和鍾會加起來也沒有司馬昭心眼多,最後還是被司馬昭算計,兩人死於叛亂之中。而姜維秘密寫給劉禪的信解開了姜維投敵的真相,但是跟諸葛亮瞑目不瞑目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姜維不是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呀!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此信出自《三國志.姜維傳》注引的《華陽國志》,說姜維勸鍾會盡殺北來諸將,要等諸將已死,再殺鍾會,盡數殺掉北兵,然後恢復蜀國。他曾經寫過一封密信給後主,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姜維對蜀國的忠心,至於說諸葛亮可以瞑目,大概是從這封信中也看出來了姜維確實是有軍事和謀略的,他能看出鍾會有反司馬氏的,並且加以利用。如果不是鍾會率先漏出馬腳,姜維最後說不定還真能復國。這也不枉諸葛亮多年對姜維的栽培。所以說諸葛亮如果看到這封信,當真是可以瞑目了。

但是,現在我要在這裡再提出另外一個問題,姜維有謀劃此事,但是這封信到底存不存在?為了使這封信好像真的存在似的,孫盛的《晉陽秋》,說他到蜀中時,父老鄉親還說及此事,但是孫盛入川,已經是蜀滅亡84年之後了。那這封信到底存在嗎?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思勉認為是不存在的,我認為也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

一:後主已經被俘虜,自己也投降了鍾會,姜維是沒有機會送信的。

二: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因為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而黃皓和姜維有矛盾,姜維連都城都不敢回;劉禪就是聽了黃皓的話放棄抵抗投降,並且下令全國的武裝投降;對待這樣的一個主公,姜維心裡是有數的,他寫信給他幹啥呢?那不是明著要洩露機密。



所以這封信應該是不存在的,但是姜維心裡應該有這方面的謀劃,諸葛武侯還是可以瞑目的。


風雨奕生局


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共計18萬人馬大舉進攻蜀漢,姜維死守劍閣關,拖住了鍾會主力一個月之久,使鍾會有退兵之意。而此時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而此時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尚存,但他未作抵抗,卻率部向鍾會投降。

姜維投降鍾會的行為被蜀漢百姓所不齒,認為他為國不忠。不過82年之後,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姜維投降鍾會的真相得以大白,蜀地百姓無不為之惋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華陽國志》記載,東晉權臣桓溫在平定成漢政權後在成都發現了一封姜維寫給劉禪的密信,其內容為”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意思是希望陛下暫時隱忍幾天,臣姜維定能恢復蜀漢社稷!

那麼姜維恢復蜀漢社稷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姜維的方法就是假意投降曹魏,然後借鍾會之手除掉鄧艾,再慫恿鍾會自立為王,引起內訌趁亂除掉鍾會,恢復蜀漢社稷。

姜維確實是這麼做的。他投降鍾會後,迅速取得了鍾會的信任,並挑撥鄧艾和鍾會的關係,順利借鍾會之手除掉了滅亡蜀漢的鄧艾。

之後姜維看出鍾會有自立為王的意思,便極力慫恿,並表示將全力支持鍾會。此時的鐘會以為除掉鄧艾,蜀中再無敵手。但司馬昭已經看出了鍾會的意思,他寫信給鍾會說自己將率兵十萬坐鎮長安,並讓賈充率兵萬人先行,駐守漢中。

司馬昭反應如此迅速讓鍾會有點不知所措。鍾會說,事不宜遲,幹成了天下可定,幹不成可以做劉備割據西川。

但鍾會如果此時造反,曹魏將士並不一定全部支持。姜維為了把水攪渾,於是建議鍾會把軍中不服從命令的軍官悉數控制並儘快斬殺,替換成自己的親信。鍾會聽從了姜維的意見,但他只是控制了這些人,卻在處決方面有些遲疑。

正在鍾會遲疑之時,曹魏士兵發生譁變。鍾會和姜維被亂軍所殺,尤其是姜維被憤怒的曹魏士兵碎屍萬端,剖屍取膽,夷滅家門。姜維復國計劃功虧一簣。

而殺紅眼的曹魏士兵在成都洗劫了數日,許多蜀漢朝臣和百姓死於軍亂,所以他們對姜維頗有微詞。

不過隨著密信的現世,蜀中百姓方知姜維投降的一片苦心,對事之未成甚為傷感。諸葛丞相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石頭說歷史


這件事全是“扶不起的阿斗”惹的禍。

諸葛亮因為缺少一位強力君主的支持,拼盡了性命,最後也僅僅是換來了一個天下三分的結局。相比劉伯溫有了朱元璋的強力支持,順利統一了天下,這已經讓諸葛武侯死不瞑目了。

但是除了這件事,因為阿斗的無能,在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又給諸葛亮增加了一件死不瞑目的事情。這件事情,要還從諸葛亮北伐講起。

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一生以克復中原,興復漢室為己任,不斷地發起北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魏軍內部不合,意外的得到了年僅二十六歲的大將姜維。

諸葛亮得到姜維後,曾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這裡的永南乃是蜀漢李邵,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此人。但是,季常卻是大名鼎鼎,他就是馬謖的兄長荊州馬良。李邵和馬良兩人都善於謀劃和治國理政。諸葛亮以二人作比,可見非常欣賞姜維,認為姜維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諸葛亮不但認為姜維有治國理政的才能,還認為姜維“敏於軍事,既有膽義,(又)深解兵意”,而且心存漢室,才德兼備,因此決定“畢教軍事”,將姜維收為了自己的關門弟子。

諸葛亮死後,姜維雖然遭到費禕的排擠和打壓,但是並未忘記諸葛亮交託的遺願,一直致力於北伐大業。

姜維先後十一次北伐,共取得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的戰績。總體上,姜維的戰績雖然算不上輝煌,但已經足稱優秀了。

姜維未能實現統一大業,並不會讓諸葛亮死不瞑目,畢竟姜維盡力了。但是,因為劉禪,卻真的讓諸葛亮死不瞑目了。

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加上諸葛瞻等人互相爭權,導致原本在蜀漢根基就不深且不穩的姜維,只能出走沓中屯田避禍。

魏國看準了時機,三路大軍攻蜀。姜維竭盡所能,邊戰邊退,從沓中一直退至劍閣,擋住了曹魏的主力大軍。而鄧艾出奇謀,偷渡陰平小道,大敗諸葛瞻於綿竹。

姜維聽說諸葛瞻戰死,“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寧”。姜維認為劉禪要不就在固守成都,要不東投孫吳,或者向南去建寧。

當時深得劉禪信任的太子舍人、太守霍戈鎮守建寧。霍戈是蜀漢名將霍峻的兒子,能征善戰,歸晉之後屢立戰功。蜀漢未亡之時,霍戈對劉禪和蜀漢忠心耿耿。魏軍伐蜀之初,霍戈就曾向劉禪請求出兵守衛成都,防禦魏軍,被劉禪拒絕。霍戈聽說成都失守,劉禪投降,曾素服望西大哭三天。

如果說劉禪不昏庸,上天都不答應,堅決讓劉禪亡了國。劉禪最多也就是太無能了,除了享樂之外,真的想不起其他事情了。劉禪“樂不思蜀”是天性,而不是什麼情商高。

劉禪的無能也害了姜維。劉禪下敕令,所有蜀軍“投戈放甲”,向魏軍投降。姜維得到敕令後,“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但是,劉禪有令,姜維也只能投降了。

《三國志》中僅僅說姜維投降後,被鍾會厚待,並沒有說姜維暗中唆使鍾會殺鄧艾,叛曹魏的事情。陳壽都不知道這封書信,蜀人自然也都認為姜維是真心投降了。而投降之後,不思維護蜀地安穩,卻又跟鍾會共謀判魏,才被殺害。

從此,姜維成了反覆小人,背上了“叛蜀降魏,降而謀叛”的罵名。而諸葛亮先遭馬謖失街亭之恨,再遇“誤識”姜維之錯,這的確讓諸葛亮有點“死不瞑目”了。

好在這件事情,在數十年後終於大白於天下。

東晉孫盛在《晉陽秋》中說:“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東晉永和年號,從345年到356年,而姜維死於264年。從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差不多已經有82年之久了。孫盛本人雖然對姜維多有不滿與譏諷,讓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也對孫盛大為不滿。但孫盛還是忠實的記錄了歷史,幫姜維正了名。

姜維書信的原文是:“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原文出自《晉陽秋》之後著成的《華陽國志》)

姜維投降,是想借鍾會之力,除掉鄧艾,然後再殺鍾會,光復蜀地。姜維最終還是為了蜀漢以身殉國了。

據《世語》所記,姜維死時,被魏軍刨開肚腑,只見“膽如斗大”。姜維之忠勇,自此昭昭於天下,為天地日月所鑑。

書信被孫盛找到了,姜維的冤屈得以昭雪,而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他沒有看錯這個關門弟子姜維。


奕天讀歷史



諸葛未亡猶是漢,姜維不死尚為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平襄侯。姜維為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曾率蜀軍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誠了。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不戰而降。隨後姜維也投降鍾會,正是姜維投降,深受非議,認為姜維不忠。然而姜維死後82年,東晉桓溫平定成漢政權,其部下孫盛卻找到了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而這封信卻證明了姜維的清白,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分析書信為何能證明姜維清白。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後,即刻要求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也深感自責,有負諸葛亮重託,便向鍾會投降。而八十二年後,孫盛在屬地發現的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上面這樣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大概意思是說,讓劉禪投降後先忍辱負重,姜維自有辦法重新振興蜀國。這一句話充分表明,姜維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劉禪投降了,他對匡扶漢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見,姜維的投降是別有用心,並非是真心投降鍾會,而是想尋找機會再次復國。那麼這封信是否屬實,姜維又如何復國?以下做簡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維信中為何所言屬實。姜維所說的話是肺腑之言,而其對蜀漢也是一片赤誠,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就可以得出結論。演義中曾這樣描述。姜維投降鍾會並非真心,而是想借鍾會之手復國。姜維也正是看出鍾會和鄧艾有間隙,二人都想爭奪功勞,表面和諧其實勾心鬥角。可以說姜維對鄧艾也是恨之入骨,畢竟是鄧艾滅掉了蜀國。姜維於是離間鄧艾鍾會,而鄧艾滅蜀後,居功自傲,鍾會也是坐立不安,他並不想讓鄧艾在蜀漢位高權重。


於是姜維便讓鍾會上書司馬昭,謊稱鄧艾在蜀漢籠絡人心,私自闊軍,意圖傭兵自立。司馬昭雖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鄧艾也是志向遠大,很有可能成為司馬家發展的障礙,於是就命衛灌前去收押姜維父子,回到洛陽後,鄧艾父子劉備處決。鄧艾死後,司馬昭也對鍾會起了疑心,親自率軍十五萬駐紮長安,聲稱歡迎鍾會凱旋,然而鍾會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馬昭真的是為了歡迎自己的,又為何率大軍前來?


姜維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告誡鍾會:這是司馬昭在懷疑你,主上懷疑臣下,臣下也會不久將死。鍾會便詢問姜維如何應對,姜維乘機讓鍾會在成都謀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漢一樣稱霸一方,鍾會欣然答應。顯而易見,姜維意圖利用鍾會復國,因為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只有鍾會帶領二十萬大軍謀反,姜維才有機會復國。


再次姜維死於亂軍之中,加上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能驗證這封書信的真偽,姜維的清白。姜維策反鍾會後,便召集隨軍官員商議謀反之事,但官員們因家眷都在洛陽,不願謀反,鍾會便商議將官員們全部殺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監軍衛灌星夜率軍殺到,鍾會被射殺,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以姜維的聰明才智,他斷然不會參與曹魏謀反之事,又何必犧牲自己的生命呢?顯而易見,姜維是想匡扶蜀漢,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義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崗對姜維所做之事,也有這樣的評價:

姜維欲先殺諸魏將,然後殺鍾會,而復立漢帝,其計不為不深,其心不為不苦……然而艾滅而衛灌不滅,則天下未可強也。

顯而易見,毛對於姜維投降是持認可的態度,他更認可姜維是為了復國,並稱贊姜維用心良苦,而82年後發現姜維寫給劉禪的密信,也與史料中記載的姜維之行為不謀而合,由此足以證明兩姜維的忠心,說明姜維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認為,姜維真正的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而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一生緊緊跟隨諸葛亮的腳步,可以說是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第二人。而且姜維一生雖然身居高位,但生活作風上極其簡樸,家中沒有餘財,也從來不會納妾,衣食用度全靠朝廷賞賜。



姜維為蜀漢效力多年,死後很長一段時間揹負罵名。東晉史學家孫盛就曾經站在魏國的角度上評論姜維缺乏“忠義”。理由是姜維本為魏國人,卻投奔蜀漢。劍閣失敗後再次投降而不自盡。也因此很多人把姜維當做不忠不義之人,但實際上的姜維並非如此,反而是忠義無比。

姜維的命運充滿了無奈,幼年時,父親姜冏在平定羌胡之亂時陣亡,後來與寡母一起生活,在這期間經常受到魏國其他將領的排斥。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天水太守馬遵聽聞各地紛紛響應諸葛亮,因此懷疑姜維會背叛魏國,便把姜維留在了城外,不允許姜維進城,最終迫於無奈姜維選擇投降諸葛亮。



諸葛亮的得到姜維後非常開心,稱呼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且悉心培養。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大權先後由蔣宛、費禕掌握。在這期間,姜維雖然有心北伐,但無奈的是,每次出兵都受到了限制,根本無法超過1萬人。最終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掌握了蜀漢的軍權,並且努力完成諸葛亮的遺願,進行了多次北伐。

公元263年,姜維在劍閣與鍾會對峙,相持日久,鍾會感覺無法取勝,所以準備退兵。但此時的鄧艾卻偷渡景谷道,攻下綿竹關,劉禪不戰而降。聽到劉禪投降的消息後,姜維和眾軍士以劍砍石,發洩著心中的不滿。

劉禪投降後,姜維選擇投降了鍾會,還做了鍾會的幕僚,為鍾會出謀劃策殺死了鄧艾,後來還幫助鍾會謀反。最終鍾會謀反失敗被殺,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成為了當時人們眼中沒有忠義的人。



轉眼間到了公元347年,此時姜維已經去世82年。這一年桓溫消滅割據蜀中的成漢政權,率軍進入成都,並且發現了曾經姜維寫給劉禪的信;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段話很清楚,蜀漢滅亡後,姜維依然心繫劉禪安危,並且處處為劉禪著想,正在圖謀為劉禪恢復漢室江山。這也證明了姜維並非是不忠不義之人,反而是忠義無雙的英雄人物。



而姜維之所以投降鍾會,完全是是想利用鍾會殺掉魏國將領,然後再殺掉鍾會,以此奪回軍權,恢復漢室江山。可以滔天大計,卻沒有完成。

也正是因為這封密信的發現,洗涮了姜維近百年冤屈,也證明了諸葛亮並沒有看錯姜維。


我是越關


就因一計使曾經跟隨諸葛亮出生入死,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姜維死後仍然揹負了82年的辱罵罪名。


《晉陽秋》有言:“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足以證明其清白,只可惜假投降之巧計變成了虛話已有82年。究竟姜維有何苦衷執意冒險行此計呢?

儘管諸葛亮臨死前將自己生平絕招都教給了姜維,但最終蜀國也還是被晉踏平。其實姜維也算是軍事奇才,有政治抱負之人,也曾想盡自己的力量將孔明遺願實現。

只是後主劉禪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賢臣漸退,小人猖狂。宦官黃皓又於君主前搬弄是非,不料沒腦子的劉禪竟聽信於他,召令正在攻打祁山的姜維收兵回朝,使得錯失了大敗鄧艾的良機。

鄧艾未除必有後患,宦官不除必失天下。此事不久後,魏蜀又大戰了幾次,蜀國局勢不容樂觀。


有人勸劉禪投降,也有人勸其不可輕廢先帝基業。但劉禪畢竟昏庸無能,竟率領太子諸王以及群臣六十餘人,雙手雙腳捆在身後,出北門十里投降。後主無能,黃皓奸險,可憐了姜維滿腹經綸。

姜維得知後主已降,蜀軍已經毫無戰鬥力,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假投鍾會並與他結拜為兄弟。

因這個計策幾乎無人知曉,世人便辱罵姜維貪生怕死,辜負孔明厚愛。其實姜維只是想借鍾會之手殺掉鄧艾,再將鍾會殺死,光復蜀地。

但天妒英才,鍾會才下定決心反魏不久,準備派姜維去斬殺魏將之時,姜伯約竟突然心疼,昏倒在地。醒來時魏兵已經殺入殿內,鍾會已經被亂箭射亡。

姜維拔劍欲突出重圍,不料心疼加劇,只好仰天大叫:“吾計不成,乃天命也!”便自刎而死。

而姜維力勸鍾會謀反成功後曾秘密寫下一封書信:“望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也就未曾送到蜀國,導致其揹負了82年的辱罵罪名。


諸葛亮戎馬一生,卻苦於先帝早逝,後主昏庸。本以為喜得姜維能繼承自己遺願,卻不料英雄早逝,蜀究竟還是敗了。

那諸葛亮是有多重視姜維,才使得姜維假投降而密書未送達時遭世人唾罵,有辱孔明厚愛呢?諸葛亮逝世前究竟給姜維傳授了多少秘訣呢?

話說第九十三回姜維獻計馬遵大破諸葛亮計謀於天水郡城下,趙雲敗去乃與諸葛亮詳說此人。

諸葛亮率兵親去,卻被姜維兵圍。孔明大吃一驚,便想將此軍事奇才收於囊中,於是出一計謀迫使姜維降伏。

孔明大喜曰:“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可見孔明得姜維可謂得一鳳也,欲把姜維培養成自己的繼承人,可見孔明甚愛喜姜維。從此姜維便跟隨諸葛亮誓死效勞蜀國。

姜維跟隨諸葛亮東征西戰,並且此人雄才大略,忠心耿耿,深得孔明器重,但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


第一百四回,隕星墜落,丞相歸西。卻說孔明點亮主燈第六日仍明亮,心中甚喜,不料寨外魏兵吶喊,魏延飛步入告,竟將主燈撲滅。

孔明嘆息,命魏延引兵殺退魏兵。又召姜維入帳,密言姜維說自己有一“連弩”法,不曾得用,並傳於姜維。

又叮囑仔細盯牢淮陰之地。後孔明又與楊儀細說後事。李福又至,與其細說自己死後蔣公琰可任大事,李福又問蔣公琰之後又誰?但孔明已經逝世,不得解答,眾將哀。

孔明逝世,蜀國得孔明密言之人紛紛準備,誓死圓丞相遺言,保衛蜀國,擁戴後主,以此感激先帝與丞相生前厚愛。

作為孔明最器重的姜維自然誓死遵循丞相遺言。此時司馬家又仿曹家先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姜維便領兵攻打牛頭山,卻不曾料到大敗。

後背水破大敵、又取長城、鬥破鄧艾、棄糧勝魏兵等一系列大戰,秉承丞相遺志,率兵11次北伐,大勝2次、小勝3次,持平4次,大敗1次,小敗1次,也算得上軍事奇才,功不可沒。


可惜後主無能,聽信讒言,才導致錯失良機,才有了後來的蜀國敗。後主降,姜維才假投降不料卻成了真虛話,密信未送達,姜維已逝,後人不解,才有了82年辱罵。

其實姜維可以算是證明了諸葛亮的眼光。若是姜維投降,那也就是丞相有眼無珠,有辱丞相英明一世。

且丞相甚喜姜維,姜維若含冤,丞相怎麼安息?但上天不負有心人,清者自清,姜維終於在晉朝時得以證明其初心,丞相也算是瞑目了。

但即使密書送達,姜維不死,蜀國還可以復原嗎?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後主,怎可扶持?就算丞相在世,也難保蜀國也。


史之策


這個問題出自東晉桓溫故事,347年,東晉權臣桓溫西征巴蜀,史學家孫盛也在其麾下,東晉軍隊很快蕩平了成漢政權,手下在成都搜索時,偶然在城中的一個地下室發現了一封姜維留下的信,上交給桓溫,只見其上寫著一行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看完書信內容,桓溫感嘆說“原來姜伯約如此忠君愛國,實為世人誤解耳,孔明可以瞑目了”。類似野史傳說,只見網文,來源殊不可考。雖是如此,但這個論調有其蹤跡可尋。西晉時有一批文人史家批評姜維,認為他陰謀策劃鍾會叛亂,既不忠於故國而投降,又不忠於新主而圖反,罵他為真小人。


比如《魏氏春秋》《晉陽秋》的作者孫盛就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竹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又說既然投降了,更不該認不清形勢,降後又反,首鼠兩端。(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但這個說法就算沒有發現書信這回事,裴松之也已駁斥了,說姜維在鄧艾攻成都時無法回援,一回師則魏軍長驅直入,本來據守劍閣,已迫得魏軍打算回師了,只是沒想到鄧艾行險成功,不能用這些突發事件去苛責姜維。如果姜維策反之計成功,恢復蜀漢也是可以預見,怎麼可以以成敗論英雄呢?“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設使田單之計,邂逅不會,復可謂之愚闇哉”!


姜維是諸葛亮賞識之人,可以說他的軍事知識得到傳授最多的就是姜維,在第二次北伐時,姜維被馬遵所逼投降諸葛亮,交談後孔明大為欣賞,說是涼州上士,馬謖等不用和他比,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一路關愛提攜,諸葛亮五丈原逝世,遺命姜維與魏延斷後,平魏延之亂回成都後,“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此後在蔣琬的指揮下,出偏師北伐,有勝有敗,待到費禕執政,被郭修刺殺後,姜維方能執掌國政大展身手,繼續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從253年到262年十年間,七次舉兵,以弱伐強,勝多敗少,主要對手是郭淮,鄧艾,司馬望等人。雖有諸葛之志,可惜無諸葛之能,多年征戰,以致國虛民困,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圖魏國,在沓中屯田時被魏軍乘虛而入,鄧艾偷襲,蜀漢滅亡。


劉禪出降,詔令蜀軍放下武器前線投降,鍾會與姜維交談後,對杜預說,此人的才能,夏侯玄,諸葛誕比不了他,蜀漢能人第一人。於是有借重之意,姜維看出鍾會有異心,便乘機挑動他,故意勸他功成身退如范蠡故事,以免功高惹禍。鍾會目空四海哪會輕易放權,於是二人一拍即合,圖謀叛魏,鍾會想自立,而姜維實想復國。鍾會自稱益州牧,欲囚禁誅殺不服眾將,事敗,“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魏軍把姜維破腹剖心,發現其膽大如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