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年味儿都是哪里来的?

┃杂谈┃年味儿都是哪里来的?

┃杂谈┃年味儿都是哪里来的?

如果说对于过年,最“玄学”的事情莫过于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被提及的“年味儿”了。每当过年,人们孜孜以求的就是找到最浓郁的年味,而很多人尤其长辈最经常说的,便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句话。

其实翻看曾经的记忆,往昔的年味其实都是藏在原来的种种习俗与过年方式中,而这些东西却越来越少,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散发着“年味儿”的老习俗们。

┃杂谈┃年味儿都是哪里来的?

集市

新年来临之际的集市或市场会贩售跟新年有关的商品,如鲜花、玩具、服装甚至烟花,方便人们买礼物用来走亲访友或居家装饰。在中国北方,这种集市最著名的形式便是“赶大集”,成为很多人们新春购货的最首选。

而在中国南方以及日本和部分东南亚地区,则会举办年宵市场,又称年墟、年货墟市等。由于广东、港澳的年宵市场以售卖年花为主,其他货品为次要,所以又称为花市。

在花市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广州的花街。广州人叫去花市做行花街。根据地方志记载,广州的花街习俗成形于19世纪,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遗产之一。90年代前,花市设于马路中间并只卖花,所以称为花街,此称呼随着其他大型花卉市场开张而改称花市。

无论赶集还是逛街,在琳琅满目的年货和喜气洋洋的购货人当中,是“过年”前率先让人感受到年味的地方。


红包

如果说购年货的快乐更有大人的快乐的话,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得到长辈的红包了。

春节期间,长辈会给予晚辈一些礼金,以红色信封包着,称“压岁钱”,这就是“红包”(粤语作“利是”或“利市”)。

红包的金额不等,依照各地习俗和各家的习惯,以几百到几千甚于更多皆有可能。有些人对于红包的金额有所讲究,必须为偶数,来区别在葬礼期间给予的奇数金额的“帛金”。数字“八”与“六”的谐音寓意想都是最吉利的,因而称为了人们赠与红包的金额的首选。

索讨红包的行为被称为“讨红包”,粤语会称为“逗利是”。红包通常由家中最长辈的成员给予年轻的子女。出于礼貌和习俗,晚辈会对长辈致以敬意和祝福,在很多地方依然有接受红包时向长辈叩首的习俗。而有些地区的人,会吧红包放在枕头下七日后才会开封,枕着红包睡七日,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饮食

吃东西是节日永恒不变的主题,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年味儿”中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过年时那些好吃又多样的新春美食了。虽然现在已不再那么难以吃到美食,但这些东西依然在过年的时候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 团圆饭:团圆饭不是某一种饮食,却是过年时最重要的吃饭形式,除夕之夜一家人相聚宴饮,成为了华人一年中作重要的一餐。
  •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广东地区和松沪地区的有所不同。
  • 饺子: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过年风俗,人们将饺子制成元宝的形状,认为过年包饺子会带来财气。
  • 汤圆:取团圆之意,是江淮、江浙及华南等地方春节时的必备食品。
  • 春卷:为了迎新春而卷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征喜气的到来。
  • 捞起鱼生:这是南洋地区华人的风俗,流行于新马一带,取“风生水起”之意。
  • 鱼:一条有着“年年有余”之意的鱼是年夜宴上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 年粽:是四川、江苏等中国南方地区春节时分所吃的粽子,俗称年粽。
  • 火锅、姜母鸭、烧酒鸡:是台湾地方习俗之一,象征团圆。

象征物

每当过年,都会有一些象征着新春的事物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 舞龙、舞狮:新春期间舞龙舞狮为常见的表演,象征趋吉辟邪。
  • 福字:跟其他文化一样,中国新年传统结合了更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典型的例子有挂在门口的红色菱形“福”字。倒挂的“福”字谐音“福到”,象征着幸运、幸福和繁荣的到来。
  • 财神:象征能带来好运与财宝的福神。
  • 年画:年画是彩色雕版印刷的一种形式,为新春常见的装饰之一。
  • 春联:闽南语称春仔,是一种在新春和立春时使用的传统装饰物,将贺年的吉利字词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纸上而成张贴在墙、门之上。

爆竹

爆竹又称鞭炮、纸炮仔(客家话)、炮仗(粤语)、炮仔(闽南话),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鞭炮起源于爆竹。有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除夕之夜猛兽“夕”都会出来作乱,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猛兽。

梁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襙野鬼”。用火药制成的爆竹,最早见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烟火大起”。《梦梁录》、《武林旧事》、《都城记胜》都有关于“爆仗”的记载。

到16世纪,中国的爆竹已经五花八门。1593年沈榜著的《苑署杂记》记载,大响声的叫“响炮”,飞得高的叫“起火”,带炮声的叫“三级浪”,不响不起,而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外形像花草的叫“花儿”,用泥土封住的叫“砂锅儿”,用纸包的叫“花盆”。李约瑟认为,第二种“起火”是火箭,而第四种“地老鼠”更是重要,它可能是火箭推进器的最早起源。

虽然近来因为安全以及污染等方面的问题,鞭炮在人的新春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淡,但无论如何,鞭炮都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新春记忆。

┃杂谈┃年味儿都是哪里来的?

这几年最流行的话就是“年味儿淡了”,但其实,即使上面那些春节的习俗中有一些在很多地方已经被慢慢淡化,但“过年”的感觉,更多的是过年的人,而不仅仅是过年的这些事儿。只要和自己最亲的人一起过年,“年味儿”依然能越品越浓。

┃杂谈┃年味儿都是哪里来的?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