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一定要寫得和字帖一模一樣才算好嗎?

江南小草2018


書法,在於學,在於練,在於悟。

在於練就是要練用筆用墨,即筆墨功夫。其實用筆和用墨是連在一起的。筆墨功夫的高低,一是看用筆的準確性。二是看點畫線條的質量。三是看筆墨的變化和韻味。而您提出的問題就涉及的是用筆的準確性。

我們臨習書法開始時最大的問題是手不隨心,也就是心裡明白手打摽。因此,心有準,不如手有準。臨習書法提高筆墨功夫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要達到心手合一,筆手一致。臨習得象不象,這標緻著用筆準不準。因此臨帖越象說明用筆越準。當臨得已經達到非常象之後,再從同類字體的其他諸帖中吸取長處並融入原帖之中,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當形成自己的風格後再臨寫原帖,字體自然與原帖不同。所以開始臨帖時越象越好,當非常象後還要走出原帖,在神韻上下功夫。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對於一個初學書法的人,臨帖是必須的,不可不臨,也不能時冷時熱,或半途而廢。學書法臨帖是最好的途徑,帖是樣本,最好的老師。

從我個人學書法的體會看,臨帖寫字有無窮樂趣。我從小學到中學階段,一直都在臨帖,文革時期,班上四五十個同學就我和另外一個同學臨帖練習書法,為我今天從事書法打下了初步基礎。進入社會,我也從未間斷。回首學書的路程,感覺是在不斷的有起色進步,以至有質的遞增。楷書,行書,隸書,魏碑都臨習過,特別是草書臨習的多。我覺得,這些練習過程讓我嘗夠了甜頭,臨帖多多益善。

這裡面,在臨的過程中,一定要動腦經思考,悟,研究字形結構,間架,筆法筆劃過程順序,力度,總體感覺,比較,找出不足,總結,反覆練習。這樣,我們覺得自已寫的字不斷進步,有一種成就感,更會激發一股熱情,繼續走下去。臨帖練習要活練,練一段時期覺得自已還可以,就脫帖默練,再進行比較,當發現問題時,再去有針對性臨練,逐步完善,逐漸靠近。臨帖,有臨楷和臨草。練臨草書,絕對要有楷書的基礎,否則,柔弱無力,練一段草書之後,再回過頭臨楷書。臨習楷書有了草書的功底,字就憑添活的色彩。\b

臨帖也容易出現僵化,造成出不了帖,這就是所說的臨帖越像越僵化的說法。這種情況往往是長期臨一種楷書造成的。這種情況很少,原因是能長期堅持練書的人很少見。既然長期臨書的人就不止臨一種帖。時下能堅持臨帖的人難得,堅持臨楷書的人難得,能夠與帖接近的人更難得。我們要老老實實臨帖,越接近越好,不要為不臨帖找藉口。練習書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學到老。因為要積蓄功力,還要學字外功。學習多方面知識,文化積累,深厚學識。更要注重自已的品德修練培養,靜心靜性,悟道養生,強健體魄,加強內功。


救風


書法一定要寫得和字帖一模一樣才算好嗎?

孫過庭《書譜》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不臨像,臨帖還有什麼意義?



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不是為了要和字帖寫的一模一樣,而是借鑑學習。學習什麼?寫字方法。臨摹的越像,越接近字帖中的筆法。所以在學習臨摹的時候,就要儘量的寫的接近字帖,不能摻和自己的東西。不要擔心自己寫的能和字帖一模一樣,反倒應該擔心寫不像。

書法風格的形成,不是一師一帖就可以達到的,當你的臨帖量豐富了,質量也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時,領悟到的東西會讓你的書法有不同於其它人的面貌。但如果一本字帖尚且沒有弄明白,便開始放開手腳,任性書寫,書法的很多東西不是一個人的書體能包含盡的。精臨都不能盡學其妙,粗略的學習六七分,怎麼能詳解?



書法學習是漫長的過程。如果每一本字帖都只臨到七分似,另外的三分卻是精華所在。原只要再加把力便可得到的果實,卻在看到目標的時候放棄。

臨帖第一可以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第二可以訓練自己的控筆能力,第三可以學習掌握書寫的技法。臨不像,眼界便不能提高。眼界不高,觀察到的東西就不全面。眼睛看不到,手自然也不能做到。世上有學習了以後還不會的人,卻沒有不學就會的人。書法更是如此。心裡面不知道模擬仿效的方法,手上不知道運筆的技巧,卻想寫出精妙的作品,怎麼可能!



子衿書法


臨帖的標準要求是分階段的,因臨習者基礎能力的不同,應當區別對待。初學就是按照原帖一步一動來,力求效果複製,臨得越像越好。中級水平(已具備較好臨帖基礎)可以對臨,也可以意臨,重在消化吸收原帖的筆法結字技巧,擊筋打節,不求必像。而高級水平的臨帖,則重在讀悟領會,借鑑參考,以意臨為手段,但仍以書寫者的個性為主。

再囉嗦兩點。

(1)臨帖是書法學習最科學的方法路徑。臨帖是技術活、苦差使,很辛苦也很枯燥。不少書法愛好者習書之初,都會疑惑於學書法是不是必須要臨帖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有人以悟性高為由,真把自己想象為天縱英才,不願認真系統的臨帖。我要說的是,即便悟性再高,這個悟性到底是悟什麼,不還是名家名帖名作嗎?離開了法帖,書法學習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臨帖是書法學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手段。技法技巧都藏在帖中,不臨不學,靠自己悟,不僅事倍功半效率低下,還可能會管中窺豹、劍走偏鋒。就好比學游泳,在教練指導範規下訓練,你很快就能學會蛙泳自由泳,而靠自己摸索,也可能學會游泳,說不定遊了一輩子的泳只能是在“狗刨”。古人的帖子就是教材教範、考核大綱,想考985、211,不按照教材大綱來,能考上嗎?



(2)臨帖是伴隨書法學習者終身的必修課。一定程度上,書法人臨帖的能力,就能夠反映出書法的造詣和修為。有的朋友把臨帖只當成是一塊入門磚,臨了一段時間,有了一些基礎,就以為是大功告成了。事實並非如此,書法學習其實就是讀帖+臨帖+創作,所有的理論都來源於書法作品和書法實踐,技法、要訣、審美都是後人對前人帖作的主觀認識和理論闡述,而這一切無不閃爍在原著之中。因此,法帖是信息量最大、涵蓋內容最廣的學習材料,原滋原味的讀悟臨摹,無疑是最正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值得終身學習錘鍊。



抱庸妄談。


抱庸齋主


謝謝你的提問。怎麼說呢!如果是書法創作,你寫的跟字帖一模一樣,真的意義不是很大,頂多就是說你的學習功底還是不錯的。

如果是臨摹學習,你要真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首先,臨像是書法學習的一個基礎問題。

我們學習書法由於種種原因,往往要達到跟字帖一模一樣,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初學書法,最好臨摹的跟字帖一模一樣,這是最佳狀態了。

其次,臨摹字帖是一個完整學習經典的問題。

我們學習書法,其實就是通過臨摹經典書法作品,去認識書法的基本規律。


經典書法作品,就是從實踐上最完整體現書法基本規律的作品。

所以,我們要有亦步亦趨,不恥下問的精神去學習體會,經典書法作品的技法原理。

這樣學書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紮紮實實的認識書法的用筆、用墨、章法佈局和點畫結構。

這樣學出來,就有臨摹字帖非常像的能力了。

如果臨摹字帖含含糊糊,那麼,你學習任何一個字帖,都會養成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毛病。要想寫出有表現力的書法作品,就是一句空話。

第三,臨摹書法作品,跟字帖一模一樣,是一種高超的書法本領。


一般來說,學習書法,我們很難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

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所以,當你能夠臨摹得一模一樣,說明你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書寫能力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才能臨摹得一模一樣。

不過,書法貴在創新。臨摹學習階段,我們評價你的學習成績,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臨摹得越像,就說明你是學習成績越好。

如果臨摹的成績都一般,那麼,自己要創作,就可想而知會有多大能力了。


所以,臨摹就要有完整學習經典的精神。不要抱學學就可以的僥倖心理。書法最忌諱的,叫下不去方。所謂的下筆無方,就是用筆含含糊糊,不敢肯定對毛病。

只有紮紮實實的臨摹,才能克服似是而非的毛病。所以,臨像字帖的學習書法基礎的基礎。

但是臨摹得再好,也只是學習書法的好起點而已。基礎好,不等於書法好。

進一步的學習任務,就是融會貫通中國書法史,能夠採百家之長,為我所用,最後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

通過這樣的解說。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看屬於臨摹學習,還是創作的評價。

臨摹能夠達到像字帖一樣,這是很高的一個學習成績。

如果是創作,只要不是一看就跟顏真卿或者趙孟頫等書法家字帖一樣。那也是高水平。

所以,一定要看是創作還是臨摹。

創作貴有新意。


千千千里馬


首先要弄清楚臨帖的目的是什麼。其次,臨帖達到一模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用10年的功夫專工一個帖子,如果能達到六七像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啟功先生臨了幾十年字帖,也只能臨到八分像。臨帖的目的主要是學習原帖的筆法和字法。



如果把字寫得和字帖一模一樣,只能是原帖再現,而實際上也不可能達到一橫一樣。臨帖的目的是學法帖上的字的筆意,把筆意學好掌握住了,臨帖任務就完了,接下來就是“領悟”了,領悟的目的就是為融入自己的個性做準備。比如,題主臨的是漢《曹全碑》,如果把《曹全碑》臨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在《曹全碑》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東西,但《曹全碑》的用筆和結字規律的純度必須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這樣創作的書法作品,讓方家看後,就認定你是取法《曹全碑》,而且在《曹全碑》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東西,業已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如果真能達到這種境界,那你成功啦!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根本就不深入臨帖,或者只臨到兩三分像時,就尋找創作的捷徑,其結果是自己把自己欺騙了。有的人臨帖,明明自己臨的不像,卻找出理由說自己是“意臨”,這種學書態度就是自欺欺人!

臨帖,就是要糾正自己的書寫習慣,讓自己書寫習慣向法帖上靠攏,使自己寫的字接近法帖上的字,為今後的書法創作打基礎。寫的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樣,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除非你是“神人”。而所謂的“神人”,自古以來是根本就沒有的。



看了題主臨的《曹全碑》習作,覺得與原帖相差甚遠,用筆不到位,結字不到位,點畫生硬缺靈活,且無神采,仍須繼續深入臨帖。在臨帖的同時,還要多讀帖,多領悟《曹全碑》的書法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進步的快。

上圖為答主臨摹的《曹全碑》選字。用的兼毫毛筆,四尺生宣紙。


中州耕牛堂主


學書法,一定要臨帖,帖才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書法的必然途徑。

至於臨的要和原帖一模一樣才算好嗎?當然,臨帖十分相似好,只不過,幾千年來的中國書法史,歷代書法家,還沒一個能作得到,假如你作到了,也就不是自已了。

臨帖學習是必由之路,置帖於前方,按其帖中字體的點畫、結構等特徵仿照書寫。臨帖主要掌握其字體結構;讀帖注重思考筆法技巧,臨讀結合,達到心領神悟,有書而法,運筆有法,用墨有法,點畫成字有結字法,組字成章有章法。

王右軍《筆勢論》中說“一遍正其手腳,二遍少得真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以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澀”。學書臨帖五個要求;“主要是在掌握筆法與結構的基礎上,使之勁健豐潤,以求字形“肌膚之麗”。最後求字正筆端,健勁挺拔,精氣飽滿,神采飛動,具有生命和動勢的活力。

臨帖不求十分相似,但求得其古人筆法,加之自己性情,振臂揮毫,創作出自已風格,達到書法藝術之美感。



水天一色梅竹雙清


我們都知道學習書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學習古代人留下來的經典的書法作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臨帖,很多人問為什麼要臨帖,其實這個就像學習繪畫要寫生、學習寫作要讀書、背誦經典一樣,通過學習經典來獲得寫作、繪畫和書法的技法。

那麼,我們臨寫古代的字帖,一定要非常像嗎?真的是越像越好嗎?

我個人認為並不是這樣的,學習書法臨帖是否要完全的一樣,並不能一概而論,要取決於你現在學習書法所處的階段。



1、假如你處於書法的初學階段,當然是寫的越像越好了,能夠寫的很像,說明你的觀察能力很好,控制毛筆的能力也很強,寫像本身就是一個訓練初學者觀察能力和控筆能力的過程。

所以,初學書法臨帖已經要儘量的寫像,越像越好,追求無限的接近原帖。追求像的過程也就提升了你的審美,訓練了自己的筆力,而泛泛的隨意的書寫是學習不到什麼東西的,這樣的書寫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會讓你的書寫水平下降。



2、假如你已經過了書法的初級階段,甚至不步入了高級階段,已經有了自己的書寫風格,對於書法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個時候需要從字帖裡走出來,則未必是越像越好。我們看啟功先生的書法臨帖,很多都是他自己的風格。

不過話又說回來,第二個階段是很少人能夠達到的,大部分的人一生時間都在錘鍊技法,自成一家的畢竟是很少數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寫像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啟功臨懷素《自敘帖》


不二齋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分析。

一、臨帖,當然寫得越像越好。但是,想達到一模一樣很難。其實,只要是把原帖筆法精要和字形特點弄懂,七八分像就可以了。這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找藉口掩蓋寫不像的理由。因為,學某一帖(字體)只是短暫的過程而已,最終目的是熟練書法基本功,掌握規範的書寫技法要領。



書法是藝術化的書寫,應該以自然美為根本,如果很多筆畫是用技術描畫出來的,筆法動作近似美術字寫法,臨的再像也沒有用。況且,一個經典古帖之所以能成為後人競相追摹的範本,那是人家花費畢生的心血與精力修練出來的,我們想寫像得需要多少年啊?

我覺得,作為業餘書法愛好者,如果為了追求像而長期專工一個帖,實在是沒有必要! 莫不如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多臨幾個帖,提升書寫技藝水平和創作能力上。



二、創作,講求建樹個性化字體風格,只有博學多帖,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才能寫出自己的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所寫的作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那就不完全像××帖了,筆畫、字形都必須有適當的變化,重要的是筆法一定要有出處,並且加以變通。

如果寫出來的一幅字通篇像集字帖似的,屬於初級水平,擬作訓練這樣做是可以的。真正的創作,必須似是而非,還要融入字外功的元素才行。總之,符合法度是第一位的。


以上是我的見解,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摹古人法帖是學習書法的最好方法之一。臨摹的意義在於學練筆劃和字形的過程中,掌握和習慣於書法家用筆規則和技巧。不要指望你能完全臨的一模一樣那是不科學的。書法是個抽象的東西,任何抽象的事物都是不可以被完全複製的,就像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就是道理。

臨帖是有階段的。初學者摹其形,力求一模一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筆法,掌握結構,掌握章法,用墨等等。,然後在意臨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去形成自己的風格,即得其形,則得其神亦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