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泥潭、功效頻遭質疑 東阿阿膠的“驢皮經”能唱多久?

導讀

22:30分,北京的晚高峰已過去,加油站的車輛仍在排長隊。不用問,又是一個油價上漲前夜。5:30分,上海的早高峰還未到來,加油站的車輛又起長龍。不用說,這是油價下調的第一天。

物價對消費者的敏感性可見一斑,也凸顯出國家調控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多數企業會在敏感的產品價格上反覆拿捏,注意尺度。即使是屢遭責難的房地產業,也會大漲小跌慢調整,多少給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留些面子。

相比之下,還有一些企業就比較任性。比如東阿阿膠近年來18次漲價,幅度數十倍,直接吊打北京核心區房價,顯然在摩擦消費市場的底線。尤其是在產品功效性受到質疑、保健品業整頓加劇的大環境下, 東阿阿膠“他強任他強,價格必須漲”的戰略似乎收到苦果,終在2018年出現了營收淨利雙降的現象,也讓數次增持其股票的華潤醫藥尷尬不已。問題是,這能阻擋住秦玉峰的漲價步伐嗎?東阿阿膠的“提價驢皮經”還能唱多久?拔苗助長亦或粉飾繁榮,阿膠業又將如何發展?

業績泥潭、功效頻遭質疑 東阿阿膠的“驢皮經”能唱多久?

海口市的一家理髮店,近期火了。店長李大姐從開店經營至今,堅持不漲價,後來被顧客“逼迫”,才從3元漲到5元。雖然利潤小,但客人絡繹不絕,竟能成功經營22年之久。

生意經

要知道,中國企業存活20年以上的企業僅有1%-3%。不可否認,李大姐的經營是成功的。

當然,成功的生意經不只一種。

除了堅持價格初心,抓住消費升級,打造品質產品,實現價值與價格的統一,也是一種企業良心。例如,伊利乳業通過研發,推出金典有機、Joy Day酸奶、金領冠等高端產品,產品高品質迎合市場新需求,從而在營收方面實現了成功。

相比之下,還有兩種營銷模式就值得考量了。

一種是企業為了維持高收益,採取花哨的套路噱頭,來超高定價,比如被質疑收“智商稅”的小罐茶。

當然,相比高定價的簡單粗暴,還有一種持續漲價策略,似乎更為高明。

例如東阿阿膠,以“價值迴歸”為由,18年來漲幅70倍,乘著消費升級與大健康發展的風口,東阿阿膠一度順風順水,營收、利潤甚至股票的表現都可稱上佳。

不過,從持續性來看,持續的快速漲價,無異是用未來換取現在,也在反覆摩擦市場、消費者的忍耐線。當漲價超過了合理區間,尤其是背離了價值規律,危機隱患也就在眼前。

尷尬的年報 業績泥潭

剛剛發佈的年報,就給了東阿阿膠當頭一棒。

相比產品價格的高企,滋補龍頭的年報破顯流年不利。

3月13日晚,東阿阿膠披露了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其實現營收73.38億元,同比下降0.4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85億元,雖有所增長,同比增長1.98%,但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9.15億,同比下滑2.32%。

事實上,東阿阿膠的發展頹勢早有徵兆。回看上一年度財報,2017年實現淨利潤20.44億元,不過,10%左右的增速還是創下近十年的最低。

進入2018年,東阿阿膠的營收也出現了同比下滑。

三季報顯示,東阿阿膠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16%,扣非淨利潤更是同比減少6.09%。其中,今年第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業收入13.98億元,同比減少9.59%,扣非淨利潤3.24億元,同比減少3.79%。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營收、扣非淨利雙降,東阿阿膠的業績泥潭還有更突出表現。比如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出現大幅增加。

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賬面價值分別為9.02億元、15.05億元,相比2018年年初分別增長78.77%、172.65%,增幅遠超收入增幅,並且兩者賬面價值均創下上市以來的新高。

熟悉企業運營的朋友都明白,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激增不是好兆頭。應收賬款的大幅增加,說明企業雖在發展擴張,卻是依靠賒銷模式來實現。也說明了產品議價力變弱,失去了對經銷系統管理的主動權,造成市場因需求下降帶來競爭情況惡化等現象。

業績泥潭、功效頻遭質疑 東阿阿膠的“驢皮經”能唱多久?

現金流壓力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不是因正常的賬期,或碰巧在資產負債表日沒有收到貨款,應收賬款增幅如果超過營收增幅,說明企業現金流也存在風險。

事實也是如此。

資料顯示,現金流方面,東阿阿膠2018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10.09億元,扭轉了三季報中經營淨流量為負的局勢,說明雖然在第四季度東阿阿膠在催收回款方面發力,但全年來看還是同比下降42.58%。

同時,東阿阿膠披露前五大客戶收入情況。其中,第一大客戶2018年貢獻收入5.17億元。按照“公司商業承兌匯票和收入第一大客戶為同一企業”推算,2018年,東阿阿膠第一大客戶為上市公司貢獻的收入中,至少有74.47%的比例是依賴賒銷形式實現的。

東阿阿膠銷售策略的激進程度可見一斑,急於衝擊業績的同時,讓現金流壓力不小。

不難推測,若東阿阿膠仍採用之前的銷售政策,那麼2018年收入或將出現下滑。

再來看應收票據。

數據顯示,東阿阿膠2018年相比2017年增加9.53億元,其中商業承兌匯票增加7.5億,銀行承兌匯票僅增加約2個億。因此,東阿阿膠2018年新增應收票據,主要是由商業承兌匯票貢獻,這與應收賬款的增加沒有太大區別。

換言之,東阿阿膠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激增,是向經銷商激進的壓貨所致。為了業績不惜採用賒銷方式,看似業績光鮮亮麗,實則現金緊繃。倘若銷路不暢,必然導致經銷商次年的銷售信心大打折扣。

當然,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激增,也不能排除經銷商自身財務出現問題。但無論哪一種,都反映出一個現實:東阿阿膠的產品競爭力在下降。

提價惹的禍?

導致東阿阿膠產品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似乎已是公開秘密:漲價。

東阿阿膠的漲價,在其總裁秦玉峰口中被描述為:價值迴歸。不過從數據來看,似乎有些過火。

2018年12月20日晚,東阿阿膠發佈公告稱,為推動阿膠行業可持續發展,結合公司投入和市場供需情況,自公告之日起,公司重點產品東阿阿膠出廠價上調6%。

這次漲價,是東阿阿膠自2009年以來第13次漲價。

經過此輪漲價後,250克標準裝阿膠塊的售價1499元,也就是說將近3000元/斤。而在2001年,每斤僅40元。這意味著18年的時間,東阿阿膠的價格漲幅超70倍。

70倍是什麼概念呢?

2000年,北京二環路附近的房價大約在4500元左右,2017年最高超過10萬元,價格漲幅22倍,經過近一年來的回調,目前均價9萬左右,整體漲幅不到20倍。

簡單對比,東阿阿膠的漲幅,直接吊打北京房價。

顯然,東阿阿膠的產品太貴了。此次東阿阿膠出現業績波動,也是不斷漲價的後遺症。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2010年5月、2010年10月、2011年1月、2012年1月和2013年7月,東阿阿膠的阿膠塊出廠價格分別上調了20%、5%、10%、不超過60%、10%和25%。2014年1月,東阿阿膠再次上調阿膠出廠價19%。僅僅過去8個月,也就是2014年的9月份,東阿阿膠一次性上調阿膠出廠價53%。2015年11月,東阿阿膠上調東阿阿膠出廠價15%;2016年11月對東阿阿膠出廠價再次上調14%;2017年11月,東阿阿膠再上調東阿阿膠出廠價10%。

依靠著頻繁的漲價,在2009-2017年期間,東阿阿膠母公司和合並報表收入基本上每年都實現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業績增長的代價,是犧牲了銷量。

據東阿阿膠財報顯示,2006年、2018年,東阿阿膠母公司收入分別為7.03億元、59.77億元,收入增幅為750.21%。據此可粗略推算出:東阿阿膠的阿膠塊銷量由2006年的3515噸或下降至2018年的2000噸左右,銷量下降幅度超過40%。

可見,東阿阿膠形成了漲價-銷量低-再次漲價-銷量更低的循環。長期來看,這種模式不健康、也不可持續。

首先,漲價雖能帶來高毛利率,短期可極大提振業績,但會導致失去不少消費者。長期來看,淨利率會越來越低。

這一觀點有數據支撐。資料顯示,東阿阿膠系列產品的毛利率已至74.98%,但據Wind統計,東阿阿膠銷售淨利率從2014年的34.23%,下降至2018年的28.43%,下降幅度接近6個百分點。

應收賬款也能側面說明這一事實。Wind數據顯示,公司存貨週轉率從1.37下降到0.72,應收賬款週轉率從27.04下降到10.43,幾項指標近5年間持續下滑,且幅度顯著。同時,經營性現金流淨額也較去年同期下降42%。

可見,提價對公司的銷售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業績泥潭、功效頻遭質疑 東阿阿膠的“驢皮經”能唱多久?

發展失速

值得強調的是,這裡有個重要的關鍵詞:平衡。

此前,東阿阿膠的毛利率可掩蓋住其淨利率下滑帶來的影響。這一平衡,在2018年被打破。其阿膠塊在2017年年底提價10%的情況下,母公司2018年收入卻出現下滑,說明市場的消費極限已經出現。更為關鍵的是,平衡一旦打破,只會愈演愈烈。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持同樣觀點,其表示:從當前情況來看,保健品的選擇替代性很強,儘管東阿阿膠頻繁漲價,但此舉並未給其品牌銷售帶來更多好處。

經濟學家宋清輝也認為,東阿阿膠近十年的利潤增速全靠提價,但這樣的漲價對消費者有百害而無一利,可能會失去大批忠誠。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也並非無破解之法,例如選擇通過增加營銷費拓寬市場,或提高研發費,開發高端新產品等。但從數據來看,東阿阿膠反而在收緊領地,令人捉摸不透。

其年報顯示,公司2018年的市場推廣費、廣告費、運輸費出現全面下降。其中,市場推廣費從2017年的8.61億元下降至2018年的7.79億元,廣告費從5.14億元下降至4.69億元,運輸費從3995萬元下降至3003萬元。

在漲價戰略加大自身產品侷限性時,削減營銷相關費用支出,雖增加了當期利潤、美化數據,可並不利於拓展新的市場和渠道,反而會引其業績下滑,繼而再次削減費用增利,形成第二個惡性循環。

綜合來看,東阿阿膠近年來的漲價、縮減市場等戰略,無異於用透支未來,以換取短暫的業績成功,價格上的拔苗助長、市場上的保守收縮,讓東阿阿膠發展失速,頗有飲鴆止渴的味道。

更加利空的是,這種漲價戰略或還將繼續。按照東阿阿膠總裁秦玉峰的設想,目前阿膠產品的價格,只是最終價的一半。

再漲一倍?

可以說,秦玉峰是東阿阿膠漲價策略的始作俑者。

2006年,秦玉峰擔任東阿阿膠總經理後,將此舉稱為“價值迴歸”。其曾公開表示,價值迴歸即迴歸到20世紀30年代阿膠的等值價值,換算到今天大約6000元/斤。相比目前不到3000元/斤的價格,還有一半上漲空間。

那麼,秦玉峰的設想是否合理呢?先來看前車之鑑。

此次營收、扣費淨利雙降,是其20年來首次出現的“雙負”增長。但單看營收下降,已是5年中的第二次了。

在5年前,市場已給予了秦玉峰充分提示。

2014年,東阿阿膠進行了兩次大幅漲價。1月15日先提價19%,9月13日再漲價53%,全年漲價幅度高達79.65%。這導致東阿阿膠營收增幅從31.42%降至-0.18%。

顯然,2014年的業績下滑,是由於市場無法消化當年79%的大幅漲價。而秦玉峰此後依舊選擇漲價策略,證明其對市場反饋視而不見。

另據西南證券研究所的分析,按照阿膠塊及其他阿膠產品的收入佔比加權計算,2016年阿膠系列整體提價幅度超過15%,2017年提價幅度約為8%,而2018年底的整體提價幅度僅為4%,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在漲價最低的2018年,東阿阿膠的營收增幅跌至-0.46%。這一數據表明,在漲價動能明顯降低的規律下,銷量增幅對提價幅度的敏感程度越來越高。而秦玉峰依然無視這一規律。

從競品來看,京東商城官方旗艦店顯示,240克的盒裝東阿阿膠片價格為1295元,而同樣240克的盒裝福膠阿膠片價格為658元,東阿阿膠比福膠貴了637元,幾近一倍。而兩者產品並無本質上的特別差異。顯然,一部分消費者由此流向了競品。

問題是,東阿阿膠為何有如此底氣提價呢?

對外經貿大學的張新民老師提出:企業產品的提價,一般伴隨著預收賬款的大幅提高,因為下游客戶知道要漲價了一般會在漲價前提前打一部分預付款,以便調整成本和利潤。而茅臺每次的提價,其預收賬款都會在當期大增。如果與這種情況相悖,那就要注意漲價是不是真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問題了。

但這種情況在東阿阿膠身上並沒有發生,其2014年之後預收賬款就較穩定,每一次的提價並未造成較大增長。由此來看,東阿阿膠的漲價並不符合市場需求。

不難發現,無論是趨勢、行業、競品、市場都給予了秦玉峰直觀參考。這種逆勢而為,似乎有待商榷。

不過,在消費升級與大健康的背景下,從產品品質來說,如果持續提升、或足夠有品質,漲價也無可厚非。一定合理的產品漲價,甚至有利於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但這些必須基於“價質合一”的原則之上,價格提升的同時,也應提升產品品質,或相應附加值等等。而阿膠作為流傳百年以上的產品,工藝已十分成熟,食用、藥用價值也十分穩定,這從研發費中就能看出端倪。

2018年,東阿阿膠加大了研發投入,研發費用2.41億元,同比增長6.78%。但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只有3.32%。由此來看,其主營傳統產品的品質提升空間不大。

業績泥潭、功效頻遭質疑 東阿阿膠的“驢皮經”能唱多久?

功效性存疑

尷尬的是,說到產品質量,還有更大的問題困擾東阿阿膠,即產品的功效性。

2018年2月18日,原國家衛計委屬下的12320衛生公益熱線,在其官方微博推送了一條《過年不值得買之阿膠》的博文稱,阿膠有補血、止血、養顏、安胎、抗疲勞、抗癌等多種功效的光環加持,但實際上只是“水煮驢皮”,驢皮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而這種蛋白質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並不是一種好的蛋白質來源。該事件不僅引發廣泛討論,也讓東阿阿膠真實的產品療效受到質疑。

著名第三方醫學媒體丁香醫生也指出,水煮豬皮、牛皮也能得到類似膠原蛋白,但這種劣質蛋白質在多數國家僅被視為添加劑,不能因為工序神秘就覺得藥效好。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曾提到,東阿阿膠在宣傳、營銷上誇大了阿膠的功效。某種程度而言,東阿阿膠漲價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商業炒作。“做阿膠的主原料可以是驢皮,也可以是其他動物皮,但主要成分還是膠原蛋白,這是一種劣質蛋白質,並不具備美容養顏的神奇效果,而且阿膠本身並不含鐵(或者只含有少量鐵),補血功效並不會很好。”阮光鋒表示。

甚至有國外學者認為,阿膠或許只是明膠最“高貴”的馬甲。其主要成分都是部分水解的膠原蛋白。這種蛋白質中含有大量的非必需氨基酸,更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

顛覆邏輯

一直以來,阿膠就被認為有補血、止血、養顏、安胎、抗疲勞甚至是抗癌的功效。名頭最響的東阿阿膠,甚至從漢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貢品。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補血聖藥”、“滋補國寶”。其官網也宣稱,楊貴妃暗服阿膠、膚若凝脂,慈禧生子得益阿膠。

也是基於此種強大功效的邏輯,才有了國人的一擲千金,相信這也是行業龍頭東阿阿膠、當家人秦玉峰持續漲價的底氣和勇氣所在。趨勢、行業、競品、市場都不用考慮,只要有神奇功效的背書,就可以任性到底。

顯然,上述業界專家的頻頻質疑,可謂殺傷力巨大,甚至顛覆了消費者的傳統認知。對東阿阿膠的影響可想而知。

學界的口水戰,仍在繼續。不過,東阿阿膠還有更棘手的問題,功效陷入質疑之下,如何給產品高價找到更好的理由和邏輯。

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複雜的製作流程、含有豐富微量元素的東阿水,都是很好的由頭,不過還是沒有足夠的價值感來支撐高價。

梳理之下,重任壓在了驢皮身上。

“驢皮經”的始作俑者

翻閱東阿阿膠歷年來的漲價理由,原材料驢皮的價格上漲是其最常用理由。“驢皮資源萎縮”、“驢皮採購成本上升”、“市場需求旺盛”等用詞在東阿阿膠的公告中並不鮮見。

不可否認的是,東阿阿膠使用的理由確實客觀存在。

根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毛驢產量為462.4萬頭,到2017年已經下降至267.8萬頭,累計下降幅度達到42.1%,預計2018年毛驢產量將下降至206萬頭。2018年,東阿阿膠的原材料成本投入達15.89億元。也有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每張驢皮的價格為85元,如今已經飆升到2000元/張左右。而且,據新華網報道,東阿阿膠的原料是精選上等成年驢皮還必須是東阿獅耳山的黑毛驢。

東阿阿膠表示,目前並無力解決這一原料難點。

從上游來看,渾身都是寶的毛驢並不被養殖戶青睞。雖然將驢皮、驢肉、驢骨等部分分開售賣,樂觀估計,一頭550斤左右的毛驢,價值甚至高達上萬元。若進一步深加工,價值會更高。但養驢的週期長、效益低、投資大等問題,讓上游的養殖戶望而卻步。

在此背景下,東阿阿膠開始佈局上游,打造全產業鏈,東阿阿膠曾提出毛驢養殖的終極目標是在全國建立兩個百萬頭毛驢基地。從效果上看,收效甚微。

首先是上游的投入巨大,短期內很難收回成本。僅2018年4月底的毛驢屠宰及深加工項目,東阿阿膠就斥資1.18億元。

同時,全產業鏈上的衍生品熟食“黑驢王子”表現平平,全產業鏈盈利的希望渺茫。數據顯示,黑驢王子2017年營業利潤僅有115.76萬元,淨利潤66.58萬元。

阿膠方面的衍生品阿膠漿,表現同樣不佳。

華泰證券在研究報告中預計,公司阿膠漿2018年收入下滑至多5%;中康CMH數據顯示,複方阿膠漿2018年終端銷售額下滑3.1%至21億元。

看來,是驢皮的稀缺導致了東阿阿膠的漲價。

乍看起來,也確實如此。不過,稍微算算帳,東阿阿膠的“驢皮經”就出了端倪。

據財經雜誌報道,有業內人士認為,驢皮成本只是東阿阿膠提價藉口而已:一張價值約2900元的驢皮可製作約2公斤阿膠,即每250克阿膠的原材料成本約363元,一盒250克高檔次的阿膠產品售價則為1499元,利潤有多大可見一斑。

可以說,業內人士的評價直擊了痛點,也側面印證了上述專家所說的:東阿阿膠漲價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商業炒作。

一定意義上說,攪亂阿膠市場的始作俑者,不是驢皮,而是東阿阿膠,這一行業龍頭的持續漲價行為。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認為:“東阿阿膠總是將業績問題推到驢的身上,總是認為驢的數量不足是其企業的瓶頸,很少反思自身的經營體制機制是否存在問題,但如果說東阿阿膠的驢皮供給嚴重不足,那麼為何北方的驢肉火燒總來沒有遇到過驢供給不足?東阿阿膠還是應該多對照一下自己在經營管理方面是不是還有提升空間。”

沈萌同時指出:“或許驢是比牛馬羊飼養難度高,但也沒有到無法解決的程度,而且東阿阿膠並不是生活必需品或高頻消費品,如果總將自身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等經營管理方面的短板推給無辜的驢,說明東阿阿膠公司缺乏自省意識。”

專家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忽視產品研發和營銷短板,一味用驢皮來說事,簡單粗暴雖短期有效,卻不可持續,顯然也低估了消費者、還有投資者的智商。去年的營收、淨利的雙將、兩大應收的激增即是一個警鐘。

業績泥潭、功效頻遭質疑 東阿阿膠的“驢皮經”能唱多久?

美化財報

除了行業市場的尷尬處境,核心數據的差勁表現,也直接影響了資本態度。

10年時間,東阿阿膠的股價從10元左右漲到了2017年最高的73.71元。可謂名副其實的白馬股。但截至2019年4月8日收盤,其股價已跌至49.32元。

同時,梳理2018年報,一些數據還是值得投資者注意。

東阿阿膠 2018 年年報每股收益 3.19 元、ROE19.72%,預計 10 派 10 元。單純看此數據,當然仍是一家優秀的公司。前提是,這份數據的含金量要足。

遺憾的是,除前文提到的縮減市場費用外,有媒體指出,東阿阿膠還使用了其他“美化”業績方式。

例如,東阿阿膠2018年的中長期激勵基金相比2017年同比下降50%至5100萬元。

同時,投資收益也對東阿阿膠的淨利潤增色不少。

財報顯示,2018年,公司投資收益1.65億元,佔淨利潤的比例為7.91%。這筆收益主要來自理財產品利息收入9980萬元,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其他流動資產中的理財產品賬面餘額高達27.06億元。

只是,在主營業務增長失速,急需資金開拓市場、解決驢皮原料時,東阿阿膠卻將錢用來理財,降低了社會資金的利用效率。而中小投資者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大多是看中了企業和行業主營業務的成長性。購買理財產品,顯然沒有多少含金量。

還有投資者認為:“東阿阿膠購買理財產品,明顯是不想給投資者多分紅或者回購股票,說明他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除理財產品外,東阿阿膠還有一筆因“喪失控制權後剩餘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的利得”產生的投資收益,金額有6227萬元。

該筆金額是東阿阿膠引入新股東對昂德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增資入股的投資收益,但這筆收益並不會帶來任何造血能力。

不知看到這份“美化”後的業績,剛剛增持東阿阿膠的華潤醫藥會作何感想。東阿阿膠2018年年報顯示,華潤醫藥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潤醫藥”)的持股數量為5307.6934萬股,持股比例增加1.26%。這已是華潤醫藥一年內第三次增持東阿阿膠。在2018年三季度之後,華潤醫藥已連續兩次進行增持。

針對以上問題,銠財向東阿阿膠發函。截止目前,未收到相關回應。

業績泥潭、功效頻遭質疑 東阿阿膠的“驢皮經”能唱多久?

不走老路

回到漲價這一原點上。縱觀藥企,尤其是老字號藥企,單純通過漲價獲得經營成功的企業少之又少。

例如與東阿阿膠同為“四大中藥品牌”的雲南白藥。其2018年6月8日披露的債券2018年跟蹤信用評級報告顯示,受成本增長影響,2017年公司主要OTC藥品提價、銷量下滑。從藥品劑型來看,2017年公司藥品中酊劑、顆粒劑、散劑、片劑銷售均價分別同比增長4.88%、77.20%、23.80%、89.70%,銷量分別同比變動0.40%、-21.67%、-53.50%、-20.37%。

彼時便有媒體質疑:若公司提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成本壓力,但同時卻導致相關產品銷量出現下滑,未來漲價空間有限。若中藥材價格持續增加,是否會進一步影響公司盈利能力?

不難發現,在中藥市場,通過提價轉移成本帶來的彈性越來越小,對於大幅提價的產品,市場已開始不買賬。

在此背景下,但企業若想保持利潤,就必須要在產品品質、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上做文章。

近年來,我國為推動中藥行業結構優化與發展,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中藥市場的進步穩中有增,市場份額日益擴大。我國中藥產業的規範化程度、產業化進程已有大幅提高,這意味著“健康中國”大國策的成功,也給行業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中成藥市場或將迎來爆發期,如何利用這個寶貴機會,是包括東阿阿膠、雲南白藥在內的從業者必須深思的問題。

這一過程中,傳統中藥企業的切入之策,是如何加大研發,圍繞消費者的痛點需求,及時挖掘延伸產品價值,提升產品品質,從而真正獲得消費端、產業端以及資本端的認可。從此來看,產品品質是第一要義,無論是東阿阿膠功效的頻遭質疑,還是雲南白藥的牙膏療效質疑,都反應出了產品品質的有待打磨,都反應出上述“驢皮經”的不可持續。

相比之下,無論短期漲價,還是美化年報是一種拔苗助長、更是一種粉飾繁榮。長遠看對企業、行業都是百害而一利。看看近期保健品行業的大洗牌就能明白,價格高企、誇大療效、過分逐利、忽視產品品質的行為是多麼的愚蠢和短視。

如何不走那些保健品的老路,如何拋棄短視的驢皮經,讓商業邏輯迴歸到可持續性上,是阿膠行業的思考,也是龍頭企業東阿阿膠的思考,更是總裁秦玉峰常“價值迴歸”的真正應有之意。壽人濟世、如何真正演繹匠心傳承、滋補傳世,讓往日的貢品真正進入百姓家,銠財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