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向

当前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向

一、从教育情怀阐述教育改革的方向

很多教育人士都已经认识到关注儿童真实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学校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变革方向。教师正在从“教”向学生的“学”持续转变,谁都不否认要重视学生的“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依然是当前一个非常严峻的现象。两者一直以来在挣扎在冲突,但是这个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改观。而当前一些学校在教和学转向既是本校的转向,也代表中国的小学教育都在为此做努力。

当前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向

二、从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观念求索

整个主体学堂解读教材要重视学生的情怀、情感、情绪。不仅仅是认知,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的观念求索。很多学校正在课堂主体性实现的路径上。观念和路径对教师的作用和启迪都不同,能不能有效的克服过去的“教”,对老师怎么样落实儿童的主体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特别中国教师在观念上的强力转向后,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推开,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鲜明的情况下,势必要改变路径。

当前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向

三、从随意教研转向聚焦学科学习活动的精确教研

精准教研不是精准教育,而是在实现主体性的主体学堂与儿童真实发展。首先从主体学堂的角度看,很多人以为就是以儿童为本。而多年来采用的是人的主体性教育。关于追求主体性的教育思潮的理念已经贯彻20多年了,现在发现这些年来更多的是观念层面的理解,并且是缺乏路径的。那么这路径的建构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主体课堂的框架要进行塑造。对学校来说,做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构建。在深化的教育改革中,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都重要,谁都不可缺少。在打造这个路径的时候的一个可能的做法,我们正在尝试的做法是这么几条:

1、哲学上的思考

就是指的我们经常说的回到现象学的那个立场上,回到事情实事中去,实际的事情是什么?回到事情的本源上去。中国学校的改革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所以这个框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框架。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有个说法,当且仅当这是数学的表达方式,充要条件既充分又必要,当教师在持续的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时,随便什么样的教育理论都能被我们一线教师所把握。

2、抓住活动的对象

牢牢抓住活动对象才有发展。有什么样的活动就要有什么样的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让儿童动起来,两个老师谁更好,简单的结论是:

(1)看谁的孩子们动的人数多;

(2)看四十分钟谁动的时间长;

(3)看谁的课堂动到了该动的点子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更多学校都能够透过个别的儿童看到整体的发展态势。儿童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科的文化能力。所以从一年级的学习开始就认为学习是专业行为。儿童从幼儿园就成为学习的专业工作者。而学习的专业工作者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掌握了学科文化修养的人。

当前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