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用户63955486472


先一句话回答,张鲁与曹操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张鲁,字公祺,为张良十世孙,五斗米道(道教前身)祖师张道陵之第三代传人。说起这位道教祖师张道陵,他原名张陵,字辅汉,原本是东汉朝的一名太学学生,专门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河洛图讳》这些神神道道地东西,弄着弄着就越来越神道,最后干脆离开学术领域,自己创立出一个宗教来,自封教主,称天师。而这个时候正好巴蜀地区流行疫疬,张道陵便率领教众入蜀消灾除鬼,渐渐在西方打响了名气,信徒越来越多,张天师乃在巴蜀地区建立了二十四个分坛,信徒定期都要去分坛学习道术。因成为信徒入教需收五斗米会费,故称五斗米教。

张道陵之后,他的教就被儿子张衡继承了,张衡死了,就轮到了孙子张鲁。张道陵称天师,张衡称系师,张鲁是嗣师。

因张鲁的母亲与益州牧刘焉关系暧昧,张鲁得以踏入政坛,得刘焉扶持领教众进入汉中,大肆传教,得教众百万,遂割据汉中,开创性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政教合一政权。这里没有官府,最高领导人张鲁自称为“师君”,学道者(公务员)称“鬼卒”,经过考验信仰坚定者为“祭酒”,各领教众,部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这里也没有苛捐杂税,大家只要交纳会费,就可平均消费集体财产;也没有医生,人若生病,便处于静室闭门思过,然后向祭酒供认自己的罪过,使其心情平静而自然病愈;也没有警察监狱,信徒犯法,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罚社区劳动,第三次直接枪毙。张鲁还设立了很多社会福利机构,即在路边建免费客栈,米食肉菜一应俱全,过往行人吃多少取多少,但多取者会受“天诛”诅咒。这些简化政府职能,推崇人民自治等奇妙的理想主义政治实验,可谓超越时代。

汉中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谷地,是关中和益州之间的缓冲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汉中自古以来往往自成一体,受外界影响小,所以东汉末年,当关中屡遭兵燹,军阀遍地,百姓家破人亡,乃有数十万人投往相对安定的汉中,于是张鲁实力日渐强盛,更招得马超、程银、侯选、庞德等关中流亡军阀(马超后转投刘备),一时威震西方。益州牧刘璋感到严重威胁,又怕曹操收服张鲁进攻益州,所以才引狼入室招来刘备,结果被鸠占鹊巢了。

总之,在大浪淘尽、天下三分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汉中就成了天下最后一块肥肉,曹操与刘备都垂涎欲滴要下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于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大军西征汉中,一举攻陷汉中门户咽喉要地阳平关。

张鲁听说阳平关失陷,知道汉中已不可守,便从米仓道捷径退入巴中群山之间,手下建议他把仓库给放火烧了,但张鲁没有同意,他原本就想投降,逃入大巴山只是想坚持一下,表示自己不是败降,这样投降时也比较有筹码。所以他说:“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锋锐,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于是让人在府库原样封存,贴上封条,然后才撤走。

曹操很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张大教主懂得保护国有资产,觉悟很高嘛!于是率军挺进南郑,尽取其府库珍宝,然后派遣文工团进山慰问张鲁,晓以大义,劝其速速出山投降。刘备在荆州闻讯大惊,汉中地处秦岭巴山之间,易守难攻,此地若失,则四川门户洞开,蜀汉几不可以立国,于是赶紧派蜀中名将黄权为护军,率成都诸将挺进巴中,欲与张鲁同盟,据巴中而共抗曹操。张鲁却召集教众议道:“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乃率巴郡、汉中全体徒众降曹。曹操大喜,遂拜张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地为天下列侯之最;其五子也被封侯,其女则嫁于曹操之子曹宇为妻,两家联姻。原来,曹氏家族百年来一直信奉黄老道(所以,后来曹丕即位便以“黄初”为年号,将黄老道定为曹魏的主要意识形态。)曹操亦深受家族影响,一生都尊奉此道,在他晚年所居的洛阳宫殿里,也还有专祠黄老的‘濯龙祠’。而张鲁的五斗米道,也并非要打了天下建立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只是认为“汉行气尽”,末世即将来临,为避此终末之灾,故而想改变朝代及宇宙的循环,找出新的“受命者”去辅佐他,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正如他们所想象的老子曾经在过去许多时代为皇帝们做天师一样。

如此,同样信奉黄老道并对道教人士非常优容的曹操,就逐渐成为了道教教众最终认定并想要辅佐的“黄家”真命天子,从晋代道经《真诰》所保存的资料“魏武帝为北君太傅”,也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曹操都被道教奉为真神,且神位崇高。

所以说,张鲁身为道教领袖,他和曹操才是同路人啊,刘备跟他哪有共同语言。


千古名将英雄梦


方圆论坛观点!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是出自《华阳国志》。当时在曹操大军前来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鲁的臣子阎圃对张鲁说:现在可供您选择的有两条路,要么向北投降曹操,要么向西依附刘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当曹丞相的附庸,也绝对不作刘备的座上客”。最后张鲁投降了曹操。


实际上张鲁之所以排斥与刘备结盟而选择投降曹操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因为厌恶刘备,而是张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投降曹操的。首先张鲁和益州刘璋之间是有深仇大恨的。在刘焉时期张鲁是很听话的,但到了刘璋时期双方反目成仇。而且刘璋还杀害了张鲁在益州的家人。这下子就把仇结的死死的。而当时益州刘璋已经投降了刘备,刘璋的手下大臣也全都效忠了刘备,张鲁势力和刘璋势力那可是仇人啊。天知道张鲁依附于刘备之后会不会被针对。所以张鲁不愿意依附刘备。

其次,刘备的贪婪也让张鲁心有余悸。刘备本身就是被刘璋邀请来的帮手。结果刘备这个帮手翻脸不认人,转眼之间就夺了刘璋的基业。这就让张鲁对刘备产生了极高的警惕性。对于张鲁而言,刘备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依附于这种小人那可是很危险的。刘璋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张鲁不得不慎重。

最后,当时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但是刘备相对于曹操来说,实力还稍显稚嫩。曹操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且大半个天下都以被曹操占据。而且曹操占据北方之后大兴农业实行屯田制。鼓励恢复经济等等。这都让张鲁觉得投靠曹操比依附刘备更加稳妥一些。再加上张鲁本身对于刘备的做事方法就十分不耻。所以投降曹操也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而且张鲁这个诸侯在东汉末年时期属于是最特殊的一路诸侯了。张鲁的势力属于政治加宗教结合的性质。张鲁是五斗米道教的第三代天师,汉中之民几乎没有不是五斗米道教的信徒。曹操招降张鲁的时候给张鲁开出的条件是允许他继续传播道统。这对于张鲁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要知道张鲁在汉中维持统治全靠信徒,而投降曹操之后整个北方都可以传播道统,这吸引力对于张鲁来说绝对是他拒绝不了的。


后来曹操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为妻,结成了儿女亲家。曹操的条件刘备显然是做不到的。一方面刘备的魄力就赶不上曹操,他好不容易有了基业,怎么可能允许张鲁随意传教,万一夺了他的基业,他还不得哭出来嘛。而且相对于曹操广茂的领土,刘备区区两州之地就显得太过于狭隘了。综合考虑之后张鲁还是投降了曹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方圆论坛


张鲁投降曹操、对刘备的招揽不屑一顾的原因不在于人品,而在于两者对五斗米教的态度。张鲁不仅仅是汉中的统治者,他更是整个五斗米教的教主,是第三代天师。张鲁投降曹操的原因是“本欲归命国家 ”,问题是张鲁本人是东汉和曹操的忠臣吗?张鲁在公元191年前后平定汉中,建立割据政权,对东汉政府可算不上忠诚。如果是张鲁一直就崇拜曹老板,那他为何据守阳平关?答案还张鲁的教主身份上,他所谓的国家更可能是信众的“神国”。张鲁的信众不但聚集在汉中,更在巴蜀大地有众多的信徒,他统治集团的核心就出自巴郡。

在张鲁和刘璋的多次战争中,尽管刘璋的地盘更大、兵力更多,却始终奈何不了张鲁,相反在巴郡等地不断损兵折将、丢失地盘,奥妙就在于此。张鲁要考虑的不但是自己的地盘,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宗教的流动资产——信众。曹操打破汉中门户后,开始招揽张鲁,双方有了私下的接触。同时刘备也伸出了橄榄枝,但刘备和诸葛亮出于更好统治巴蜀的目的对张鲁手下的五斗米教徒进行了大规模的打击。诸葛亮也是法家的信徒,对五斗米教这种组织深恶痛绝,在刘备去世后他一直执行这种政策,孔明要是看到自己在戏剧中是道士形象估计会很生气的。诸葛亮的做法很有成效,以至于到蜀汉中期,东吴的道教信徒已经在蜀汉找不到自己的“同志”了。

和刘备相比,曹操就不那么“可恶”了。虽然曹老板也镇压过黄巾起义,但曹老板在青州收容过信奉“太平道”的青州军,在冀州收容过和袁绍长期作战的黄巾军势力黑山张燕(黑山军和黄巾军关系密切,几大巨头都是黄巾军出身)。曹老板让五斗米教迁往长安洛阳等地,客观上扩大了五斗米教的影响。根据现代的考古我们知道曹老板的太监祖父曹腾也信奉道教,曹老板本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黄老思想。更重要的是曹老板的家族需要变天,需要五斗米教在民间大造声势。而刘备、诸葛亮却把汉家天下分崩离析的祸首看作是五斗米教等势力,对“变天”的谶纬之说深恶痛绝。因此张鲁才选择了曹老板,因为曹老板的出价更高。曹老板立马封他为仅次于三公的“镇南将军”,实封万户侯,五子皆为列侯,曹家还和张鲁成了儿女亲家。这些封赏大大超出了荀彧等功臣的封赏,也超过了张绣、张燕等投降势力的封赏,曹老板的用意就是就是利用张鲁的宗教影响力为以后的改天换地背书。在曹丕篡夺东汉时,张鲁已死,但他的当年的亲信阎圃等人都出了大力。


冷兵器研究所


刘璋最后投降刘备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马超出现在成都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马超固然有善战的威名,但拥有三万精良军队粮食足够支持一年的成都守城一方感觉到压力,不是因为马超或马超亲率的军队,而是认为张鲁和刘备已经联手——因为信息不对称,刘璋并不知道马超已经离开张鲁投奔刘备。

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本就是要让他对付张鲁,刘备进驻葭萌后其居心就是要夺益州,因而自然不会遂刘璋所愿进攻张鲁,但是张鲁方面不知道此事,如果主动采取攻势对抗刘备,必然使得打算回师成都的刘备腹背受敌,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战略目标是夺取益州的刘备必然在当时和表面上(刘璋认为的)敌人张鲁有过勾兑,或许还有许诺的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述所有的利益和条件事后刘备完全没有兑现,还挖了张鲁的墙角接受马超的投奔,再加上对刘璋的做派,张鲁自然很清楚刘备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枭雄。

相比之下,曹操虽然是敌人,但对有杀子之仇的张绣的投诚都能接受,信誉度相对较高,而且曹操毕竟在理论上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张鲁称之为归命国家),一样投诚,投曹操或许是一个更佳的选择。

这么说吧,张鲁投顺曹操之前,双方暗中肯定也有往还,参考后来曹操对张鲁结亲封侯的待遇,曹操开出的条件是比较好的,而无论刘备开出怎样的条件,对张鲁来说都是前账未清、免开尊口。


谈古论金


价值观不同——虽然刘璋是张鲁的仇敌 但刘备受邀进入蜀中反夺刘璋蜀地 根本违背了张鲁的信仰

没有人注意到,张鲁在汉中的治理,并非传统治理,而是五斗米道的政教合一治理。这也许是商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三国志》如此记载张鲁对汉中的治理:

“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师君,和伊斯兰教的哈里发本质一样;

鬼卒、祭酒,和基督教的信徒、牧师基本一致;

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和基督教的忏悔制度一致;

设立义设,提供免费食物给过路者按照自己的食量吃,一旦有人贪心多拿,将会所有的信徒鄙视和驱离,即“鬼道辄病之”;

对于犯罪者,有三次原谅的机会,第四次就执行刑罚;

疆域内没有设立官吏,只用祭酒治理。


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五斗米道第三代教主张鲁的价值观

相反来看看刘备的行为:

1、在跟随平原相刘子平时,因受伤而诈死,逃脱;

2、虽然吕布夺取刘备的徐州,但吕布亲自率军从袁术手中救了刘备,又两次俘虏刘备家人而完好归还,在吕布被曹操俘虏时,刘备一心劝曹操处死吕布;

3、刘备在曹操手下时,和董承密谋刺杀曹操,后又率兵反叛曹操;

4、刘备原本跟随公孙瓒下的田楷,一到徐州就投靠陶谦;原本跟随袁绍,一到荆州就投靠了刘表;

5、刘备答应孙权一起攻打刘璋的蜀,但反悔接受了刘璋的入蜀邀请,独吞了蜀地;

6、刘备答应刘璋入蜀攻打张鲁,却半路反攻刘璋而夺取蜀地。

刘备有了6次不诚信、欺诈的行为,你觉得张鲁会觉得投靠了刘备,日后自己有好下场吗?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相比之下,曹操在诚信方面,表现就好很多,除了杀背叛的张邈家人之外,就是杀吕布了,其他投降曹操而后又不反叛的人,基本都得到曹操的厚待。曹操放关羽走,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相比在诚信方面劣迹斑斑的刘备,曹操自然是张鲁最好的选择!张鲁投降曹操后,五个儿子都被封侯,一个女儿嫁给曹操儿子曹宇。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先来看看张鲁是何许人也。

张鲁,字公祺,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道教创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期归顺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

看似与刘备无交集的一个人,他与刘备又如何结下梁子的呢,为何口出此言?原因如下:

张鲁曾受到刘焉的重用。而刘焉是刘璋的父亲,后来张鲁起兵反叛了刘璋,刘璋为此杀了张鲁留在益州的母亲和弟弟,杀母之仇令张鲁对刘璋恨之入骨。

这段仇恨本来跟刘备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张鲁屡次攻打益州,弄得刘璋好不恼火,于是听从部下建议请刘邦来支援。

刘备答应刘璋的请求,于是以刘璋的名义来打张鲁,在这场战斗中,原本毫不相识的两人成了敌对双方,张鲁当然对刘邦没好感啦。

其次,刘备进入蜀地不久后便速度攻下益州,张鲁不得已投降,但在刘备麾下,受到了刘备部下刘璋旧臣的排挤,张鲁挺憋屈,再加上后来刘备又策反了张鲁的老部下马超,而且重用马超,令张鲁心里超级不爽,甚至有些耿耿于怀。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鲁打心眼里看不起刘备。相对于刘备的织席贩履之徒出身,张鲁则是出身名门,道教第三代传人,家庭背景深厚。这样高大上的出身,自然不会将刘备放在眼里。

张鲁说这句话的用意还有个可能就是向曹操表忠心。在刘邦与曹操的实力两相权衡之后,张鲁觉得曹操的实力要更雄厚一些。因此,在与曹魏的战斗失败后,张鲁选择了归顺曹操,为了表达自己对曹操的忠心,说出了这句献殷勤的话。


有书博物馆


张鲁在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首先是一个军阀,并且割据汉中,跟其他诸侯不一样的是张鲁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据说很有来头,他是张陵的孙子,张陵是五斗米教的第一代天师,而张鲁继承了这一地位,是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师,同时据说他还是张良的十世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张鲁首先跟随的是刘焉,得益于于张鲁的母亲和刘焉的关系,获得刘焉的信任,刘焉就派张鲁去攻打汉中,并截断斜谷道,杀害朝廷使者,割据汉中。
刘焉在世的时候,张鲁还算听话,刘焉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璋称为益州之主,刘璋这个人能力不行,于是张露自行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位于中原地区的战乱,而汉中地区则相对安定,所以有大量的群众来到汉中,嗯,张璐就用五斗米道教化他们,张鲁在汉中20多年,信徒众多,成为一支不可轻视的割据势力!

当然,张鲁也曾经想到要称王,但是他的手下劝他要做这个出头鸟,招来祸患,你是张鲁听从意见,没有称王。



等到曹操来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鲁的手下曾经劝张鲁,要么投降曹操,要么西接刘备,张鲁听了这个建议之后,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于是举家投降了曹操!
至于说张鲁和刘备有没有过节,让张鲁这么看不起刘备,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是从张鲁的另一个身份是五斗米道的天师来看,张鲁做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的。
张鲁投降曹操以后,携带大量的信众来到长安,洛阳邺城三地,利用曹操对张鲁的优待,或明或暗的向社会的上层下层传播五斗米道,经过曹魏时期和西进的发展,到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斗米道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北方和中原地区,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是五斗米道的信众!
而如果张鲁到了刘备那里,首先刘备的人比较少,第二,他的地盘太小,难免受到刘备的猜疑,五斗米道的传播也就无从说起了!

历史百家争鸣


首先要明白张鲁不仅是汉中的实际控制者,更是张天师的后人,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师。

五斗米教是在巴蜀成立起来的宗教,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并逐渐传播到了汉中。其传播形式,与张角的太平教三十六方类似,入教者必须缴纳五斗米。

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并没有得到巴蜀地区地方权贵的支持。其领导主体是以荆襄人士为主,加上一部分刘备河北老家的人。

刘备对巴蜀地区的地方人士采取了打压和不信任态度,同样对无斗米教也是如此。身为五斗米教的领袖张鲁感同身受,就对刘备产生了很大的敌意,并采取的不合作的态度。

相反曹操则对张鲁和他的宗教采取了极大的欢迎和宽容态度,这一点让张鲁大为感动。

在刘备攻取汉中以后,曹操更是让张鲁把五斗米教传向了陕西和河南河北地区。

相对于刘备对五斗米教的打压态度,曹操对宗教的宽容更让张鲁感到信服。

当然曹操也是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对付东汉政权的卫道士老臣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操非常重视张鲁,并和他结成了姻亲。

在曹丕称帝的时候,五斗米教的教徒和教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张鲁投向曹操并不是什么道德原则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作为五斗米教的教主,张鲁自然希望自己的宗教能发扬光大,发展更多的信徒,拥有更大的势力。

而刘备在四川对宗教的打压,包括后来的诸葛亮治蜀,才去的也是法家路线,对不同政见者给予沉重打击,这些都让张鲁失去了根据地和广大信徒,这是张鲁绝对无法容忍的。

曹操则控制了当时天下的大多数地盘,能为张鲁的宗教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两人之间都有相互借助的地方,很容易就共同目标达成一致。在共同目标之下,各取所需。

这才是张鲁喜欢曹操,厌恶刘备的根本原因。


新知传习阁


这句话源自《华阳国志·巴中志》,《三国志》并没有记载。其实多年之后,谯周也给刘禅说过类似的话。简明扼要的说就是:抱大腿要捡粗的抱。


邓艾大军兵临成都,蜀后主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说弃城投奔东吴,谯周却说:“自古以来,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自古以来,都是大国吞并小国。所以魏国肯定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明摆的事。与其向弱小的吴国称臣,不如向强大的魏国称臣。投降吴国,我们要丢一次脸。待吴国再被魏国所灭,我们还要再投降一次,再丢一次脸。与其丢两次脸,不如投降曹魏,丢一次脸就够了。

曹操把张鲁打得屁股尿流,曹军的厉害,张鲁是见识过的。曹操强刘备弱,弱智都看得出来。投降刘备,他能给自己什么?若刘备再被曹操击败,自己还得再投降曹操。与其投降两次,还不如直接投降曹操拉倒。




再者,曹操是汉丞相,不管天子是不是傀儡,曹操终究代表了正统。而刘备是个啥?一个编草鞋,靠着偷袭刘璋霸占益州的军阀而已。

刘备拿了刘璋的钱粮和军队,却不帮忙办事,反而把刘璋的益州给夺了。张鲁又不是傻子,如果他和刘备联合击败曹操,自己肯定和刘璋一样。地盘和兵马也一定会被刘备夺去。与其屈辱与人,不如投降朝廷,还能保留一点面子。


Mer86


此语出自《华阳国志·巴中志》,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征伐汉中,大军抵达阳平关后,时割据汉中的张鲁无法抵抗,逃往巴中。当时已经占据益州的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张鲁的军曹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于是率部投降曹操。

刘备做了什么另张鲁痛恨之事,才至张鲁甘为人奴不做尔客呢?话还得从张鲁张公祺的另一个身份---五斗米道教主说起,张鲁的祖父张道陵(原名张陵)在蜀中的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并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此后开始传道收徒,因受道者需出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而朝廷称其为“米贼”。汉桓帝时张道陵“飞升”,据传当时教主是123岁,教众称其为“祖天师”。张道陵“飞升”后,他儿子也就是张鲁的父亲张衡同志毅然接过重担,成为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师。直到公元179年,张衡“飞升”后,儿子张鲁顺理成章成为第三代天师。

那一个区域性的“神教”是如何割据汉中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刘璋的爸比时任益州牧皇族刘焉,张鲁是怎么搭上皇族刘焉的呢?是靠他的神婆母亲,张鲁的母亲“有少容,兼挟鬼道”,经常往来于当时益州牧刘焉家,因此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公元191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率领部众与别部司马张修攻打汉中太守苏固。攻占汉中后张修杀苏固张鲁又杀张修(乱),并夺其兵众。并在刘焉授意下,截断斜谷道,杀朝廷使者,而刘焉以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为由,从此中断与朝廷的联络,完成割据一方的大业,而张鲁在正式成为官方口中的“米贼”也成了汉中的实际控制者,张鲁在汉中建立了自己的教政合一的独特行政体系,自号“师君”,即为五斗米道最高首领,又为最高行政长官。初入道的称“鬼卒”;入道已久,并笃信其道者则号“祭酒”,负责统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祭酒与鬼卒在道内地位平等,没有贵贱之别,颇有些民主作风。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都说:“汉中有个张鲁,他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饭铺吃饭吃肉都不要钱。他搞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这有种社会主义的作风,我们的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益州和汉中的这种平衡直到刘焉病亡刘璋继位,刘璋继位后厌烦张鲁在汉中的权势,遂以不服调遣为由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至此张鲁和刘璋和益州官僚集团就结下了“血仇”。

按说这些和刘备没啥关系,但坏就坏在刘备入蜀后益州官场几乎全部倒戈,在张鲁看来除了“备和璋”的区别,益州还是那个有着“血仇”的益州,而且刘备招纳了张鲁的另一个仇人“反骨仔”马超。所以张鲁说出那番话也就顺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