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换一下,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吧,所以没有培养不好的孩子,每个家庭都配养出来了吗?

1383182428






心理学高大夫


家长比老师更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这一点不假,因孩子是父母的亲骨肉,是分分秒秒流淌于父母心上的血脉,理所当然胜过老师的关爱;家长比老师更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这一点也确是真的,因为父母的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光耀门庭、不负族望,于是不遗余力、毫无私心是每个家长的风范。

那么做父母的怎样教育和培养孩子才不枉费心机、梦想成真呢?

一、营造一个家教好、家风正、家道清的家庭氛围。这个氛围是由家长的言传身教、祖上的传教和子女的习教组成的。在这种氛围里生活和学习,既活泼又严明、既自由又自畏、既和亲又自尊、既舒畅又奋上。耳濡目染、浓烈熏陶,孩子的成功几率会蓓蓓高。

二、约法三章,不偏轨道,舍弃溺爱,教养有方。疼爱孩子但不要有失严教,奖罚分明才有趣尚。关爱无度就会成溺爱,溺爱深了就会成错爱,错爱升发就会酿成后患。后患扩大就会被毁坏,再好的苗子也会折戟,岂不悲哀?

三、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知识和智慧兼备才能胜任孩子的所需所学所疑。氛围再好,用心再好,没有本事辅导孩子的学习,渐渐地在孩子心中就会失去敬仰。孩子散漫、性怪、趋外咋办?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不少家长的心患。当个合格的家长路还遥远。

四、家校合育更能助孩子起飞,关门主义、狭隘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教育会让孩子难成器。与学校老师常互动,时适参加家庭教育培训,学习借鉴古今中外成功家庭的教范,是务实和有远见卓识家长的必备。把优秀的传统教育精粹与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有机融合,才是有远见、有信仰、有能力的家长的修行。

五、光有主观性没有客观性、光有理想性没有科学性、仅有个人家庭私利性缺乏整体大局全面性,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五官不全飞不高飞不远的笨鸟。只有把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给孩子茁壮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而不是阴沉的天空,筑起一条奔向未来光明宽阔而不是暂时短暂狭窄的道路,给予孩子一对矫健自信坚强的而不是弱风禁雨柔弱的翅膀。在这种家庭氛围、励精图治下,成才的孩子才合格达标。

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教育和培养,实际就是爱国为国做贡献的体现。希望全体有孩正在读书和即将读书的家长与我有同感!


手机用户桂承银


当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为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说任何孩子都一定能教育得很优秀。

一般说来,“家长是孩子的老师”这个论断是没有错误的。


老师是学生的老师,任何想进步的人都可以找老师教育,所以,老师需要教一群学生,而不可能只教一两个。(完全请家庭教师教孩子是特例)老师也是人,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两个学生身上,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就不可能面面俱到。

家长和老师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家长只有一个或几个孩子,这就有可能在孩子的身上花较多的时间。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很多。如果家长的素质较好,不仅能够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品德,还能给予孩子最及时和最耐心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孩子天分很普通,家长也有可能把他们教育得优秀。家长的作用不是老师能够代替的,一个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虎父无犬子”。 不过,也不是任何孩子只要有个好家长,就能够被教育得很优秀。有的孩子天分太差,就算家长为他花再多的时间,也难以使他取得巨大的进步。一个先天弱智者,即使家长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也不可能根本上改善他的先天条件而使他变得出类拔萃起来。



教育不是万能的,家长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天分不是太差的人,才值得老师和家长付出大量的心血,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那些不顾客观条件乱说一气的人其实可笑得很,我们有必要无视他们的刁难。


记忆之鹰


再换一下,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吧,所以没有培养不好的孩子,每个家庭都配养出来了吗?

首先,针对题主所提问题的“文字表达”方面的困惑之处陈述如下:

1.“再换一下”:这个前提的意思令人如陷云中雾里,不明不白,感觉凭空而来,因为前面没有交代“再换”的“话题”。

2. 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吧,所以没有培养不好的孩子——第二个分句用关联词“所以”表明该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然而,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怎么能是 “没有培养不好的孩子”的原因呢?所以这个句子存在逻辑问题。

3.每个家庭都配养出来了吗——“配养”估计是“培养”之误。

4.“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和“家庭能否培养出好孩子”之间也缺乏必然的联系。

基于以上分析,斗胆将题主的问题更改如下,莽撞之为还请题主见谅——

人们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孩子,家长比老师更用心,为什么有的家庭却培养不出好孩子呢?

回答如下:

打个比方,同样的一台机器,让老师傅和新徒弟操控生产一个同一型号的零部件,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前者生产出优质产品是大概率事件,后者则极有可能生产出废品。原因很简单:知识结构、目光见识、技术经验、方法技巧等等不一样嘛。

育人同理。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家长一般具有以下通病:

一、溺爱纵容一味娇惯成“问题孩子”。放眼周围,看看有多少被父母的溺爱毁掉的孩子:自由散漫随意逃学,小小年纪就浪迹江湖;懒惰成性诸事不做,成年大人了还得靠啃老度日。

建议:拒绝无理,严厉说“不”!

二、直升机式的过分呵护剥夺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怕孩子吃苦,替孩子承担一切责任,包揽处理一切难题,将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一经风雨便夭折。何况人生的舞台那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风雨之后方能见到彩虹!

建议:该放手时就放手!

三、违背自然规律,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节律。不少父母忽略孩子自身的优点,不管孩子自身的短处,盲目地按自己心中的理想塑造孩子,尤其是那些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的父母,实际上是把孩子当作了自身的替代品,续塑“原我”。

建议:因材施教!

四、热衷攀比的砝码毁掉了孩子的自尊自信。一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不足比较,结果只能是给孩子戴上“处处不如人”的帽子,贴上永远自卑的标签,使孩子“永世不得翻身”。

建议:赏识教育!

五、放大父母无私,成就孩子自私。饮食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长大后就会将“鱼头”夹给妈妈,自己理所当然地吃鱼肚。家务以父母为中心,就会间接助长孩子的自私欲,形成“家长辛辛苦苦地打扫、孩子心安理得地看电视的 “怪现象”,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只懂得汲取,不懂得施予。凡事有度,父母培育孩子也不可失度,宜适时适度“自私”点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建议:“爱”虽无私“行”须“自私”!

六、顺其自然式抚育,结局胜败难料。这类父母抚育孩子是想当然,凭经验,跟着感觉走,抚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策略技巧。这种顺其自然式抚育,有成功的先例;但更有失败的可能:最终会因无知而遗憾,因盲目而悔恨。如何培育孩子不知不懂,为何不去充电学习呢?

建议:边学边育,为时不晚!活到老,学到老!



浮尘微草


首先,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这点无可厚非,如果真的有老师比家长更关心孩子,这样得家长也做的足够失败了。

现实生活中,其实还真有不少家长疏忽照顾孩子得,很多越有钱得家庭,越是忙碌得放纵了对孩子得照料,反而很多老师看起来更关心孩子,这儿得关心更在于情感上得关心。

日常物质上孩子得生活被照顾得很好,但是心灵上有时候更为孤单孤僻,家长没有关注到,但是日日与孩子相处得老师有时候更为直观得感受到学生得每日变化,开导关心,所以如师如友!

确实没有培养不好得学生,关键在于你真的去培养教育陪伴了么,仅仅把孩子物质上满足齐全了就真的够了么,为人教师,为人父母真的从身心上培养孩子以及学生了么,每个家庭培养出来这就是大话了,因为有很多家庭做不到,说得出做不到是现在家庭得弊端!家长们总是对老师对孩子给予厚望,却往往疏忽了对自己得要求,所以,真的想培养好一个孩子,需要多方得努力!


无殇遇上太阳花


只要家长自己能够保持清醒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即使在公立学校,即使在应试教育下,一样可以培养出一个有灵性创造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来,不是吗?

现在的学校其实就是教授知识和教学生遵守纪律形成一些行为规范的地方,其它的事情如习惯情感交流等基本上还是家长在做,而这些,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的关键所在!

所以,没有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对的,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来好学生,只是,这个,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各种媒体社会舆论等不要整天苍蝇一般地嗡嗡嗡烦叫故意或者不故意地误导家长!


钢笔刀


确实从教育孩子角度,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老师是第二责任人。通常孩子成不成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家庭教育决定的。

理论上来说每个孩子都可以教育成才,因为每个孩子从小都是一张白纸,虽然可能每个孩子性格天赋不同。在这张白纸绘制什么内容是靠后天的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家庭的教育育水平、孩子性格品质、孩子的努力程度、家庭文化氛围等等。如果孩子是一棵幼苗,家长要做的是帮助他从小沿着正确的方向生长,并在风雨中保护他避免夭折,并让他逐渐学会如何面对风雨。所以说小的时候培养好的习惯和优秀品质会更容易,越大矫正就会更困难。试想一下,一棵树长大以后发现生长方向不正,那矫正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小树苗一发现有问题,马上就可以绑定在直木上纠偏,因为它还在不断成长。

有些家庭从小对孩子万般溺爱,养成了他小皇帝唯我独尊的性格。那当他进入集体,不管是进入班级学习或进入公司工作,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他自己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们说家庭教育是基石,当然后天的改变决心也可以帮助你成功,但往往可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总之重视家庭教育可以帮孩子少走弯路,并顺利达到他心目中成功的彼岸。


云腾飞瀑


有没有培养出来这个问题我没做过调查所以不知道答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家长关心孩子,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尊重、关心并支持孩子。那么即使老师在学校里没有特别给予孩子额外的关注,孩子照样也会能做到一些学校里最基本的要求。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用优秀的言传身教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成长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哪怕外界有些不稳定的因素干扰,可家始终是孩子回归后的港湾。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不公平对待,回到家有父母的宽慰与鼓励,就能抚平孩子内心的疑惑与伤痛。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时刻谨记相信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自由。接纳孩子的一切,使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妇好


首先,感谢你的提问,可能是本人才疏学浅,从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眼到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我本人已经把题目看了无数遍。本不想回答,但由于系统推荐,想一想,出于礼貌,还是回答吧。

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是两个既独立,又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家庭式的教育是本着以独立的、封闭式的怎样使自己孩子更听话、更聪明的教育方式。

学校的教育观点是开放的、集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在学校这个集体里接受新的知识、新的学问。待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以后能独立的思索和处理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我个人认为这是家庭式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公开的、集体式的教育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但两种教育方式又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式的教育方式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方式的指导;学校的教育方式又离不开家长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这两种教育方式既各有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其目的就是想把孩子和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公共利益有益的人和人才。

所以,我们不能把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机械的分开来理解和对待,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乃至大学。

作为小学生,首先不能脱离的是家庭的教育模式。因为学生在小学期间,他们的学习过程是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指导的。学校虽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但有时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学习欲望和期待,这就需要家庭这一特殊的教育模式的学习观点给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到了初中和高中,学生们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也脱离不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因为父母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除了学习之外,父母和家长给孩子做的关爱和贡献是讲的明,但是是数不清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父母和年迈的家长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为了自己的孩子忍着炎热、受着寒冷,尽心的呵护着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校的教育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即使是你的孩子上了大学,因为这时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学费和其他的生活开销还需要父母和家长的资助。学校虽有奖学金和助学奖励制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的。

所以我们说,家庭式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做父母和家长的你一定要在教育孩子这一问题上,认清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不能把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坏都归结为自己的功劳,或是把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坏都归结于学校。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仅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能决定的事情,在具备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秀的学校教育背景的同时,还需要你孩子勤奋和刻苦的努力。做家长的你只要去看一看衡水中学的教育方式,你就能知道学校的老师是多么的辛苦,学校的学生又是多么的努力。同时,他们的家长也在为学校的教育和孩子的努力默默的奉献者自己的爱心、对孩子的关心。努力吧!孩子的父母和家长们。


用户水大鱼大


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孩子,应该说是这样的。但也不见得都这样。尤其在某个方面来说。

比如说,学习方面。有些家长很重视,有些家长就无所谓。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为孩子还小,自以为长大了自然会变好。于是乎,对孩子的行为,缺少规范要求。而当老师都会要求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实,孩子的成才,不单是某个单个原因决定的,往往是各个方面合力 的结果。一些家庭对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的教育,孩子就学得很好。一些家庭,很重视教育,但孩子却不争气,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如此说,并非可以忽视家庭教育。是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与付出不一定会成正比。

其实,影响孩子的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因素之外,还有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同伴的影响,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质量、所接触的教师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

另外,问题中没有培养不好的孩子中“好”的标准,没有界定。比如学习好,从实际的例子来看,也不见得孩子都好;从品德来说,也一样。

育人,如种树,不一定都成才,用途各异;育人,如种庄稼,不一定都好结果,总有偶然因素。作为大人来说,只能尽力而为而已。


田戈教育,专注教育。更多精彩期待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