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乐植物”到“魔鬼之花”,清末同安罂粟遍野

罂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朵绚烂华美,植株婷婷玉立,十分具有观赏价值。然而从罂粟蒴果里提取的汁液因可加工成鸦片、吗啡、海洛因,这一美丽的植物随之变成了“邪恶之花”。福建同安地区历史上曾是福建省最大的鸦片产地,其罂粟的种植始于咸丰二年(1852年)。到了光绪四年(1878年)“秋,同安试种罂粟成功,烟禁自此废”,当地产的鸦片被称为“土药”与进口的鸦片“洋药”相对应。

从“快乐植物”到“魔鬼之花”,清末同安罂粟遍野

过去的几百年中,鸦片被人们看做一种灵丹妙药,甚至被当成一种神物。图为(清)柳遇《罂粟婆娑图》

罂粟的原产地是西亚地区,六朝时传入中国并开始种植,主要是作为药用材料。17世纪上半叶,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苏门答腊人发明了吸食熟鸦片的方法,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吸食熟鸦片已经在中国流行开了。自道光初年以来,“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同安的罂粟原本只种在山区的高地田里。这些田不能引水浇灌来种植水稻,用它们种植罂粟,获利要大大地高于种植甘薯、花生和小麦。据估计,一块70平方呎的土地种植罂粟,估计可获得8—12元,是水稻、花生或甘薯的2—4倍。村庄的居民是归属一些有势力的家族,村民们生性好斗,又有强烈的排外情绪,他们根本不理睬政府禁种罂粟的命令。政府的禁令形同虚设,受到贿赂的官员和属吏对违禁种植罂粟也有意视而不见,亦是导致每年生产的鸦片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1919年,同安种植罂粟的土地范围明显扩大。外国鸦片已完全被土产鸦片所取代。大量鸦片从厦门走私贩运到两个主要的转口中心—香港和上海。据报告,这一非法贸易给商人带来巨大利润。

从“快乐植物”到“魔鬼之花”,清末同安罂粟遍野

当时鸦片像酒、烟一样,只是人们的一种嗜好。加之鸦片还有疗病的功能,所以大多数人甚至认为鸦片是一种对人有益的东西

从晚清到民国,禁烟、弛烟之争没有消停过。民国初年斗争更显激烈。据厦门海关的报告:“1911年10月的革命之前,本地区的罂粟种植被禁止。但直到1913年,地方当局才采取了严厉手段查禁鸦片。该年5月5日,所有出售熟鸦片的商店被关闭,吸食者遭到处罚。”1919年3月11日的《申报》对此也有报道:同安马巷二邑之烟茁,地面辽阔,非半月之功不能拔除净尽。1920年8月,广东军队撤出福建南部,随着福建省正常秩序的恢复,“闽南烟苗禁种会”于9月份成立。该会由著名的地方绅士领导。事实上,禁种罂粟实非易事。据载,1930年,49师团长李良荣部到同安西山铲除鸦片烟苗,遭村民抵抗,号称“民变”。

禁烟在中国是“头等难事”,究其因乃政府法令不严、官员消极应付、百姓认识不够、商人唯利是图等所致。1952年8月13日 厦门全市统一行动,逮捕烟毒犯280人,集训354人,责令登记的吸毒人员770人,共缴获鸦片6433.64两、鸦片副品235.63两、吗啡105.5两及各种烟具1480件,处决大烟毒犯陈雨水和曾作宾,至此危害厦门人民百余年、屡禁不止的鸦片烟毒终告肃清。到1960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大陆吸毒者都成功戒掉了毒瘾,从而使中国成为

“无毒国”而享誉于世。

从“快乐植物”到“魔鬼之花”,清末同安罂粟遍野

鸦 片 中 最 主 要 的 成 分 是 吗 啡(10%),从罂粟中提取的海洛因其镇痛和镇静是吗啡的5到10倍。直到1910年后医学界才对海洛因的危险性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医学上的使用逐渐减少。然而此时海洛因已经在全球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了, 故人们将鸦片称为“毒品之母”是恰如其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