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杜甫,大家眼淚都快下來了,腦子裡閃現的詞都是憂國憂民、顛沛流離、愁苦悽慘、沉鬱頓挫之類。那麼,為什麼杜甫就過得那麼慘呢?交過哪些朋友?是怎麼實現從窮困潦倒到“詩聖”的華麗轉身的呢?
家庭背景
13世祖杜預
西晉著名政治家
曾祖父杜依藝
鞏縣縣令
祖父杜審言
公元670年進士,國子監主簿。在當時,比初唐四傑名氣還要大,對唐詩發展作出了特別大的貢獻,很受武則天賞識。
父親杜閒
長期在京城長安附近做官,曾任武功縣尉、奉先縣令。
所以說杜甫槓槓的“官二代”沒毛病。
杜甫兒時生活滋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雖然母親去世很早,但是不影響杜甫留下了一個美好的童年。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說自己十四五歲,還像孩子一樣,健壯得像小牛犢子一樣,門口的梨樹、棗樹,一天爬上去上千回。
求官之路
出自官宦之家的杜甫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官場的沉浮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少他40歲之前真是這麼想的。
24歲時,杜甫考了一次,沒考上。
但這時,杜甫的詩歌才華以顯露無疑,流傳千古的《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萬丈豪情,就是創作於這個時間。
30歲時,杜甫結婚了,老婆姓楊,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司農少卿,相當於兼任財政部和農業部的副部長。
唐代婚姻還是比較開明的,他們倆完全不是門當戶對,因為杜甫的父親才是個縣長,而且杜甫屬於無業青年。
婚後,杜甫又開始一段漫遊生活。
天寶3年,杜甫結識了李白,雖然這時的李白剛剛遭遇政治失敗,從長安被“賜金放還”,但杜甫是認可了李白詩壇一哥的地位,分別後,杜甫寫了很多詩表達對李白的崇敬和思念。
李白也曾寫詩調侃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請問老弟自從分別以後為何這麼消瘦?恐怕這一段時間作詩太辛苦了吧。
747年,杜甫第二次參加了朝廷的“自主招生考試”。 唐玄宗要廣求天下賢士,杜甫也摩拳擦掌,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萬萬沒有料到李林甫一番操弄之後,向皇帝彙報“野無遺賢”,一個也不招了,杜甫第二次從政的願望破滅了。
十年門客生涯
746年到756年十年,杜甫往來於洛陽、長安之間,大部分時間在長安等待機會,希望能得到一官半職,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這這段時間,杜甫認識了一個關鍵人物,駙馬張垍。
張垍是宰相張說次子,妻寧親公主的老公。
很快,張垍替杜甫找到了體現才華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唐代李家因老子姓李而信道教,一天,一個道士說他見到老子了,而且在一個寶仙洞裡發現了《妙寶真符》,能夠讓唐玄宗長生不老,玄宗這時候已經快70歲了,得此消息興高采烈,要舉行大型祭祀活動。
“刷刷刷”, 杜甫揮筆寫下了吹捧這個祭祀活動的三大禮賦,遞交上去。時機特別好,味道特別正,玄宗看了果然非常高興,就讓杜甫在集賢殿書院聽候差遣,可以說杜甫已經是一隻腳踏上了輝煌仕途,平步青雲的大門就在眼前。
這時也許是李林甫覺察出了問題,自己明明彙報了“野無遺賢”,這杜甫不是出來打臉了嗎?
李林甫的能量不是蓋的,杜甫只能是一場空歡喜了。
但是杜甫還是不甘心就此無緣官場,三年之後,杜甫託關係再進《封西嶽賦》。杜甫在文中赤裸表達:
今聖主功格軒轅氏,業纂,七十君,風雨所及,日月所照,莫不砥礪。
臣甫舞手蹈足曰:"大哉爍乎!真天子之表,奉天為子者已。不然,何數千萬載獨繼軒轅氏之美?
然而,《封西嶽賦》如石沉大海,沒有任何迴音。
回顧長安十年
長安十年,逢迎仕途,看人臉色,仰人鼻息。杜甫有些傷心了。
他寫詩道:“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此詩不用譯文,太直白了,杜甫內心對官場的憤懣和牴觸由此而生。
也許,這就是凡人的真實。因為真實,而喜愛,而接納。
吃飯問題
無論你是俠客?還是詩人?如果不賺錢,就不得不面對吃飯的問題。
杜甫一直沒工作,平常收入從哪裡來?簡單說就是在長安貴族家裡充當“賓客”,大家知道戰國時就有“養門客”的說法,說難聽點,今天大家生活好了就養寵物,那時貴族就養點“寵人”。他們需要點文人、樂工、書畫家消遣,作為生活的點綴,順便給點小費。但到754年,杜甫的生活已經非常窘迫,不得不開始排隊買救濟糧了。
忽如一夜春風來,杜甫做官了
這一年的十月,杜甫終於等來一個官位——河西尉,什麼概念呢?就是河西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從九品的官,這個官位和杜甫實現政治抱負的理想相差甚遠,杜甫拒絕了。
不久,又有一個機會,杜甫接受了,這個職位就是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從八品下,右衛率府,相當於太子衛隊,胄曹參軍,管理兵甲器仗的小官。
雖然杜甫終於穿上了官衣,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正是寫於胄曹參軍任上。
不得不承認,杜甫官運著實不佳,幾個月後,安史之亂爆發。
這場打擊唐王朝的腥風血雨有多殘酷?有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安史之亂爆發之前的754年,全國人口5200萬,爆發後的764年,全國人口僅有1700萬,十年,減員3500萬。
杜甫安頓好家庭後,就要去追隨朝廷。但在半路被叛軍抓獲,送往長安,杜甫看到昔日長安一片焦土,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就寫於這個時候。
幸好當時杜甫官實在太小,沒什麼名氣,看守不嚴,逮著機會就溜了。
杜甫路艱辛,直奔鳳翔,因為這時唐肅宗在鳳翔。他見肅宗時,衣服已經破爛不堪,露著胳膊肘,草鞋幾乎沒有鞋的樣子,整個人非常憔悴狼狽,這使唐肅宗非常感動,授予他左拾遺一職。
這個官還時是從八品,職責是看到皇帝有什麼不妥的,提提建議。按理說能給皇帝提建議,這個職位是很重要的,但皇帝只給了個從八品,說明皇帝把他只當了個擺設。
但是杜甫卻認真了,他在對房琯並不太瞭解的情況下為其辯護,皇帝極為惱火,直接將杜甫下獄。主審官員顏真卿認為杜甫的身份就是左拾遺,即便言詞不妥也不必定罪,最後皇帝對這位認死理、不懂政治、不會圓滑世故,但又對朝廷忠心的書呆子放長假了事。
之後,杜甫在唐肅宗回到長安的757年11月到758年6月,又做了7個月的左拾遺。這七個月杜甫似乎吸取了在鳳翔的教訓,謹小慎微,不敢多走一步,亂說一句,馬也不騎,怕被長官見到訓斥。但沒有用,在官場裡站錯了隊伍(房琯事件),別的方面再努力也沒用。之後因房琯再次被貶,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相當於華州教育局長,分管科教文衛。這次的離開,杜甫再沒有回過長安。
華州任上,並不順利,最主要的是關中大旱,杜甫連俸祿也拿不到。於是杜甫辭官,重新過上了漂泊的生活。
而此時的杜甫也在另一個境界頓悟了。
文章憎命達,苦難出詩人。
離開了看皇帝臉色的崗位,杜甫開始走向偉大詩人崗位。這一年,他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六首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關心百姓民生,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從文學史角度看,杜甫完成了最華麗的轉身。當他年輕時的夢想破滅,“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不再,長安的政治生活讓他難受,經濟上的困頓窘迫讓他揪心,他開始轉向現實,關注廣大的百姓,關注詩歌創作,久被壓抑的天才詩興全面爆發,杜甫開始用創作鑄就他的“詩聖”美名。
從杜甫寫的詩看,杜甫留下來1400多首詩,四十歲之前的,只有50多首。年輕時杜甫的理想並不是成為一位著名的詩人,主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所以,文人政治上的不幸,常常成為文學史上的大幸,曹雪芹不正是如此嗎?
全文參考了從良老師的《“詩聖”為何混得慘?看看杜甫真面目!》、馮至的《杜甫傳》、康震的《詩聖杜甫》,以及網絡材料。
閱讀更多 國惠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