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編選了《唐詩三百首》,在翰林院寫了《菩薩蠻》,六天後去世了

有這麼一段故事。說的是元豐年間,孫洙做官做到了翰林學士。有一天晚上,朝廷下令要他進宮去起草一份詔書,而這個時候他正在他的好友李端願太尉家裡做客歡宴。當時李端願的一位美貌的侍妾正在彈奏琵琶為賓客助興,孫洙也正在興頭上,很不願意離開宴席,但是又不能違抗朝廷的命令,不敢在這裡逗留,只能惺惺作罷。他去翰林院寫好了詔書之後,就寫了一首詞,天一亮就派人送給了李端願,深表遺憾之情。這個事情在宋朝洪邁《夷堅甲志》的第四卷中有記載,是根據孫洙的曾外孫所講的記載的。宋朝的《南遊記舊》也記載了這個事情,還有人說孫洙當晚在翰林院發病,六天後就去世了。

他編選了《唐詩三百首》,在翰林院寫了《菩薩蠻》,六天後去世了

這首詞就是《菩薩蠻》,全詞如下:

樓頭上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

回頭腸斷處。卻更廉纖雨。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

“樓頭上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開頭這兩句是對於宣召的牢騷話:剛剛二更時分,城樓上還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這麼死命地摧人走呢!不說已過了二更,而說“尚有三通鼓”,表示離天亮還早,希望能多玩一會兒;這留戀不捨之意遭到阻撓,自然轉化為對“抵死催人去”的憾恨之情。對於皇帝的宣召,竟是如此不情願,可見這夜宴是何等令人樂而不返了。“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一邊匆匆上馬,一邊卻還留戀那美妙的琵琶聲,深以沒有能夠聽到曲終而感到遺憾。上片四句,一氣流注,節奏快速,造成一種皇命催人、刻不容緩的氣氛,以反襯不願從命而又不敢違命的矛盾和怨憾之情。

下片餘情未斷:“回頭腸斷處。卻更廉纖雨”。人雖然已經上馬,心尚留人筵席之間,一路上還在出神的回頭凝望。但馬跑得快,老天更不湊巧,又下起濛濛細雨,眼前只覺得一片模糊,挖如織就一張漫天的愁網,連人帶馬給罩住了。“廉纖雨”,濛濛細雨。“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廉纖”細雨,既阻斷了視線,又擾亂了心緒;借景抒情,情景湊泊而有醞藉之致。“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玉堂,翰林院的別稱。在玉堂供職的翰林學士,是人們所羨慕的清貴之官,作者平時也許自以為榮寵,今夜卻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聊和索寞。

他編選了《唐詩三百首》,在翰林院寫了《菩薩蠻》,六天後去世了

他是從一個充滿美酒清歌的歡樂世界,硬生生地被拋到宮禁森嚴的清冷官署,這種心情的變化,也許就像是一個正在縱情遊戲的兒童突然被父親拉到書房去背書一樣,其懊喪和惱恨是可想而知的。“玉堂今夜長”,大有長夜難捱之感。對照開頭“城頭尚有三通鼓”,同是對於時間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變化。這一起一結也自然形成兩種情境鮮明的對比,使這兩首小詞首尾相顧,有迴環不盡之意。

作者的深沉感嘆,還告訴我們:自由而歡樂的情感價值,是玉堂富貴之類所無法替代的。

說完了這首《菩薩蠻》,我們再來聊聊作者孫洙。可能很多讀者乍一聽這個名字不知道是誰,但是可能大多數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沒錯,這句話就是孫洙說的,而且也正是孫洙編寫了今天我們小學生都知道的一本書《唐詩三百首》,這樣說起來會不會熟悉很多呢。

他編選了《唐詩三百首》,在翰林院寫了《菩薩蠻》,六天後去世了

孫洙,字臨西,還有一字叫做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於江蘇無錫,祖籍是安徽休寧。孫洙在早年間做直知縣的時候,就深入民間訪問疾苦,視百姓如家人父子。他還捐錢興修水利,來保障農業豐收。直到告老還鄉,仍然是兩袖清風。在當官的期間,流行的一本詩集是《千家詩》,但是“工拙莫辨”,他決定編輯一部唐朝的選詩。在妻子徐蘭英的幫助下,在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書名的《唐詩三百首》終於完成了。選入75位唐代詩人及2位無名氏的詩作共310首。刻印時又補入了杜甫的《詠懷古蹟》3首。由於所選作品體裁完備,風格各異,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刊行後廣為流傳,"幾至家置一編"。

乾隆四十三年孫洙卒於無錫,終年67歲,葬城南陳灣裡。孫洙能詩善文,尚有《蘅塘漫稿》、《排悶錄》、《異聞錄》等著作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