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背後的IT紅利消逝

“996”背后的IT红利消逝

加班制度“996”,正從程序員的吐槽,變成IT寒冬論的新證詞。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IT人“身休心不休”,展開了對“996”的熱烈討論,意見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兩極分化:“只要錢給夠,什麼都好說”、“三倍四倍工資擋不住身體被掏空”、“據說按時下班的互聯網公司今年都快死完了”……

對任何公司個體而言,是否“996”只是公司與員工的選擇題,但放大到整個IT圈子,這種爭議本身就值得反思。

過去數年,IT行業吃透了中國人口紅利,也就產生了自身價值的巨大利差。徜徉在IT紅利裡,老闆是人盡皆知的大佬,公司是國際範兒的巨頭,員工自然也是榜上有名的追捧職業,榮耀的光環太扎眼,很容易掩蓋傷痕。

過去的幸福是雙重的,精神上的創業與激情,物質上的期權與財富。“996”在這種語境下,顯然是正向的、積極的。

從2018年開始,IT圈的日子不好過,走上風口的項目沒幾個,BAT這樣的大公司也收緊了腰包。對普通員工來說,隨時有可能是被裁掉的那個,這時候,創業激情和財富憧憬,可能抵擋不住“睡不夠覺”的困惑。

不是程序員驚醒,是過去我們故意當做看不見。

“996”之於科技行業,在邏輯上就是個天然的諷刺。IT倡導生產力大解放,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優化效率,增加產值。按道理說,IT公司能夠做到生產力的事半功倍,員工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去休息、去娛樂、去度假……

然而現實是,優化了效率的互聯網公司,是加班最慘烈的公司。在創業激情的催動下,在人口紅利的誘惑下,見慣了財富從0到10億美元的膨脹,只會求索10億美元到100億美元的更大欲望。

“996”不被質疑的時候,IT公司如隆隆駛過的財富收割機,轉動踏板的每一個員工樂此不疲,單位產值越高,也就越來越願意犧牲個人休息時間,恨不得“7×24小時”連軸轉。

而當效率開始降低,利潤開始下滑,員工產出的性價比,就變成了殘酷的“血汗制度”,“996”處境從一臉自豪,變成了苦不堪言。

談到IT行業享受的人口紅利,過去側重於描述用戶群和客戶群,有個好點子,放到十幾億人的中國市場,想不成功都難。

但這種側重忽略了企業員工本身,無論百度、阿里,還是騰訊,動輒數萬員工,即便是創業四五年的中等公司,數千員工的體量,放到傳統企業的對比維度,都不再符合互聯網公司“輕模式”的定義。

過去數十年,大量的年輕程序員、工程師、產品經理投入到IT產業,他們有激情有創新,本身就是IT人口紅利的一部分,只不過現在開始關心一下身體的休養需求。

另一個值得警惕的是IT公司的“大公司病”,從十幾個人團隊,成長為數千人公司,創新創意,很可能開始被模板化、制度化。員工能力的主要標準,很可能從“功勞”變為“苦勞”,成了雙雙掙脫不了的枷鎖。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弘揚“996”的IT公司都是“血汗工廠”,在鼓勵創新創業的環境下,拼搏仍然重要。但對於現代治理結構的公司法人而言,在制度層面用“996”給員工加一層鐐銬,並不妥當。

不然,鼓吹人工智能解放血肉之軀的IT公司,反倒成了用人用到最狠的加班公司,豈不讓諷刺變得更加諷刺。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