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北上广和武汉是一线城市,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瀛史拾贝


武汉的昨天,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仅是和北京、上海、广州并列为一线城市,而是“驾乎津门,直追沪上”,与大上海并称为大武汉,十里洋场,被誉为东方芝加哥。那么武汉从昨天到今天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转变的呢?

晚清民国时期,武汉的崛起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以天下言之,要在襄阳;以湖广言之,要在武昌;以东南言之,要在武昌。”在整个洋务运动中,除了李鸿章,就是张之洞,李鸿章主要早就的是上海和天津,比如轮船招商局和开滦煤矿等;张之洞主要就是武汉了,汉阳铁厂,在整个亚洲久负盛名。

因为有洋务运动和九省通衢的优势,所以汉口也很快被划入通商口岸,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由特殊的历史机缘所决定的。而当代深圳之所以崛起,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什么都是新的,就决定了必须要选择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成本的城市,哪怕是千年商都广州都不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深圳所承担的角色则从商贸向科创转变。

那么武汉是不是就没有机遇了呢?非也!武汉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武汉的光谷、生物医药和芯片都是全国最好的,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也必将迎来其发展机遇!


青年史学家


我很烦所谓的“湖北集一省之力发展武汉”这种说法,因为根本不是这回事。

因为武汉实际上比较起他过去的地位,它是大大下降了的。武汉不是说今天才崛起的,武汉当年的地位比今天不知道高多少。

张之洞当年建设武汉,发展武汉钢铁工业的时候,武汉是中国少有的能够自造枪炮的地方,汉阳造的步枪从张之洞时代,用到了当年推翻满清,又经历了军阀混战,打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一直到抗美援朝都还在用。


想想当年武汉在全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当年有所谓的“宁汉合流”一说,什么叫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当年是一部分人把武汉当首都的,今天武汉是什么?连个直辖市都不是,就是一个省会城市,或者可以说稍微特殊一点的省会城市,它是全国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但是归根结底,它还是就是一个省会而已。

武汉的地位比起民国,差了十万八千里,怎么叫“湖北集一省之力发展武汉”?


再说深圳。

深圳是因为建立深圳特区,深圳才发展起来的,这个城市是没有历史的,深圳之所以后来居上,得益于当年的改革开放给予深圳的特殊地位,是汇集全中国最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深圳,才有了深圳的今天。

而恰恰对比的是,在深圳高速发展的时候,武汉如何呢?去看一下2013年凤凰网的报道



看到没有?

八十年代,武汉对中央财政贡献全国第二啊!83%的税收都上交给中央!83%!

连下调0.5个百分点都没有获批,八九十年代是深圳飞速发展的时候,谁在给这些城市源源不断的输送动力?是谁?好好想想。

钱都散出去,现在回头说武汉吸血?我的天!

自己去问问深圳交多少。


现在回头问“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你交83%你试试?你不穷?


李建秋的世界


您好!我是不请自来的鸡汤。

看一个城市的发展,短期看领导,长期看国家总体方向。

武汉的地理位置我就不赘述了,稍有常识的朋友都熟悉。

因为这个因素,决定了他在近代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不可能保住一线城市的地位。同样,在未来若干年,武汉的未来可期。

在古代社会,中国是一个内向型经济体。所有的经济资源是在国内流动的,而河运,是古代最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因此,汉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四聚之首”。“九省通衢”的作用,在内向型经济中获得了充分发挥。

河运是古代运输效率最高的方式,汉口因其地位,成为“天下四聚”之首

而这个作用,到了晚晴民国时期,尤其在抗战之前的“黄金十年”达到了一个巅峰期。

首先,近代开启以来,中国依然是一个内向型经济体,但是西方势力进入了中国,在1860年代以后,西方势力希望在中国打开市场,获取资源。要获取市场和资源,当然不是去穷乡僻壤获取,自然会看上汉口这个“四聚之首”。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武汉三镇经常“城头变换大王旗”,可是,在西方势力进入武汉以后,基本就没有再易手过了。原因,除了天平天国势力的衰落,也因为西方势力的干预。在1862年,太平天国陈玉成为了解救安庆,曾试图“围魏救赵”进军武汉。但因为西方势力的干预,最终撤兵而回。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西方出来干预保护的城市,只有两个,除了武汉,就是上海。足见西方眼中,汉口的重要性。

因此,在晚晴民国时期,武汉不仅拥有其在内向型经济中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可以最高效率地应用来自国内各地的经济资源,也因为大量西方人的涌入,获得了国际化的视野。这样的历史关口,在获得了张之洞这样的好领导来支持,自然地位一时无二。

当然,正因为的历史机缘,使得武汉成了推翻清朝的“首义之城”。

可以说,没有武昌起义,武昌政府军的起义,单靠孙中山同盟会那几条枪,再等个几十年,也未必搞得定清朝。

扯远了。接下来谈一下“东方芝加哥”。

大家都知道,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重工业基础,谈其他的什么都是扯淡。而在晚晴民国时期,中国是没有能力保卫自己海岸线的。因此,不管是满清,还是民国政府,都会把重工业优先发展在“纵深区域”。(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在所必打,当时也就是因为当时东北重工业发达,直接毗邻“美帝势力”非常危险。)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你也不能像后来“三线建设”一样,在交通很不便利的区域发展,因此,在民国,甚至到了建国以后,要发展重工业,都会把武汉放在一个优先的区域。这就使得武汉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武汉一跃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

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武汉的地位也自然就下降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最强驱动的增长因素是什么?开放。而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来料加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优势,是廉价劳动力。这种情况下,“九省通衢”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就大大削弱了。因为工厂设在沿海,材料、工艺、图纸从海外来,造好了海运运出去。内地除了贡献劳动力去广东打工,其他的没内地什么事。

80年代的深圳。“来料加工”的方式中,中国主要贡献的是廉价劳动力,“九省通衢”的地位大大降低。

同样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国家在武汉上游的重庆设立了直辖市。这从全国的格局来说,是高瞻远瞩的,使得改革开放的部分红利深入到了西部。可是,对于武汉来说嘛········

因此,我认为,即使没有深圳,武汉在这个阶段地位下降也是历史的必然。

很多人,把武汉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高校资源作为一项巨大的人才优势,可是,高校提供的只是人才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要去500强企业加工,才能成为合格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而这个加工完成后,这些人才的人脉、资源沉淀都在沿海,他又有什么理由回到武汉来发展呢?

在08年以后,由于外贸发展遇到瓶颈,中国的经济驱动力中消费和投资的比重提高。武汉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总体来说武汉依然没有优势。消费,武汉周边的消费力怎么和长三角、珠三角比呢?投资,呵呵,政策型的投资倾向于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武汉算不上。盈利型投资倾向于发达地区,武汉也算不上。

今天,武汉地位的重新提升,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这是因为:

1、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创新,分3个层次,基础科学创新、应用科学创新、体验创新。过去,由于中国科技企业的落后,创新主要集中在体验领域,今天,由于中国的进步,越来越倾向于应用领域甚至基础科学领域。而武汉的高校在学术层面是非常扎实的(格力的董明珠,在已经成名之后,也是因为想真学东西,才去武汉的中南财经读了MBA,说明了武汉高校学术的扎实),这就使得武大、华科这些学术能力扎实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不必去沿海,在校期间就深度参与创新性经济中。

而通过在校期间的彼此合作,建立了资源体系,可以让人才留在武汉。

2、制造业升级的历史契机:做重工业的专家都知道,武汉本地的重工人才的积累,并不比今天火得一塌糊涂的那几个重工业企业差,只是缺乏好的经营和管理。而在今天,随着工业4.0的发展,武汉的重工能力这块被掩盖的金子,将越来越容易地发掘出来。毕竟,你智能什么的可以想怎么快就怎么块,但是你工业上的工艺,那没一点沉淀,你就慢慢等吧。而武汉的重工业,有的就是这种沉淀。

只要有本事,金子会发光。工业4.0中,武汉在工艺积累上的优势会发光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说实在的,武汉还真有资格成为一线城市,不论是城市规模,文化底蕴,还有基础工业都算是一流,武汉好像是中年大叔。深圳是开放城市,如同风华正茂的青年,开发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但深圳每年过年就如同一个空城,这就暴露了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不足以跟武汉比。什么一线二线虚位之争,大叔见的世面多,不跟小青年争而已。近些年来武汉这个大叔已焕发第二春,城市不断扩展,大量收割周边县市,引进科技工业,利用自身人才和教育优势,发展大城市圈能量惊人。而深圳这个小青年这些年来专注于不断地高价炒房产生泡沫,兴起限行限购,连周边的惠州或大亚湾都没有能力收纳,更谈不上实质性的城市惠民作为,虽然非深户小孩九年义务读书免费,这些惠民政策有体现,也是为了留住务工人员能呆在工厂之需。也许按房价论深圳为一线城市名不虚传。论实力还是大武汉威武!


LXP7585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一切皆有可能。武汉之所以从晚清民国的一线城市跌至现在的二线城市,被深圳取代,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走全球化进程。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所以我们看到深圳崛起,广州、上海继续稳固其地位,而内陆城市开始逐渐失去竞争优势,武汉就是这些内陆城市之一,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武汉的地理位置虽然极其优越,号称九省通衢,水陆交通极其发达。然而,武汉合全省之力发展,虽然在省内是绝对的首屈一指,但其余地级市都跟武汉相差甚巨。纵观全省,武汉其实很孤立,没有其他任何一座城市能够跟武汉一起协同发展,形成合力。而北上广深,周边皆形成了大片的城市集群,如北京附近有天津、唐山,上海附近有杭州、苏州、无锡等等,广州、深圳就更不用说了,本身就是兄弟城市,周边还有香港、佛山、东莞。这么一比,武汉孤军奋斗,自然争不过深圳;

3.武汉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看看北上广深,北京的核心竞争力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全方位的,上海是金融,广州是商贸,深圳是科创。本来武汉一手好牌,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高校数量82所,高居第二,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87所),相对于全国各大城市,人才优势何其明显,尤其是对深圳,简直可以说是碾压性的。武汉可以说天时(国家政策)、地利、人和都占尽优势,结果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留不住,大多去了北上广深。哎,结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上三个,当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一一道尽,欢迎大家补充和探讨。以上。



广东包打听


提这个问题和回答这问题的人,很可能是70,80后。请大家有空,多读点中国近代史,了解共和国建国至今的历史。 1.首先要纠正命题;不是武汉一城落后深圳,而是北,上,广,天,武,沈,南,重,西等都曾经落后过(90年代中期)。原因,30,40,50,60龄后都知道! 2.随后,家长的点金术使北,上,天,复苏。举一例:上世纪95年左右,上海经济开始沉沦,一、二、把手,提出振兴上海,开发浦东。号召全国各地支持,政策,资源一起到位,这就有了上海的今天。成功的实践了,制度保证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3.如上所述,沈、武、南等也可复制,但可行吗?有人会说广州,苏州等不是都发展很好吗?你明白了落后的原因,就知道答案了。4 .建议小编,不要再拿深圳来和广、武、南、重、西等城比较。深圳一渔村,是老人叫这些城市把它养大的。 发展经济要考虑各地的特点,因地制宜,遵守经济规律,不求盲目攀比,以提高百姓生活为宗旨才行。最后要说的是,一个没有历史传承的国家,就是一个没灵魂的国家!


紫壇1


这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城市兴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因素。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个时代的象征,不仅武汉没法比,天津、广州等城市也无法相比。当年,背靠国家大市场,面向港澳台及海外要资金,政策扶持、人才流入、资金汇集,这是中国其他任何城市无法做到的,如今,当年南下的产物如腾讯、中兴、华为都已做大做强,还吸引了大疆等新科技入住,产业转型已初见规模,因此深圳短期看国内其他城市无法完成对其的超越。另外,我这里要强调一点,头条这种带地域比较的问答太多,其实是不可取的,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及城市“粉丝”,不需要和其他城市比什么,做好自己,让更多的人爱上它才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武汉,这几年发展的不错,加油!


乐陶视界


先说武汉以前为什么繁荣:

1、地理位置。在以前,没有飞机火车的时候,人流物流主要靠船舶。武汉处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水和长江的交界处,陕西,河南北方的物质都可以经过汉水直达武汉,四川,重庆的物质也可以直达武汉,湖南贵州南方物质可以经洞庭直达武汉,加上江汉平原自己的复地,武汉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2、武汉清末的开户。汉口在被迫开户之后,各国势力纷纷进入武汉,带来了新思维。

3、张之洞主政武汉长达17面,与李鸿章主政天津21年,形成南北对峙。成为南北两大洋务运动中心,汉阳兵工厂等一大批近代企业在武汉设计。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造还是鼎鼎有名的。

4、张之洞不仅仅是搞实业洋务运动,还训练新兵,与袁世凯训练新兵不一样,张对新兵不进行思想控制,而袁世凯则注重新兵的政治背景,对他们进行思想控制,以至于,袁世凯被迫退了之后,满清朝廷没人能指挥得动那些新兵。张的新兵里就有很多革命党人。以至于辛亥革命为什么是在武昌打响的。

武汉在新中国为什么会摔落:

1、铁路,汽车的兴起,内河水运重要性的下降。随着陇海线,京广铁路开通,湖南的物质,可以通过南下广州深圳出海,陕西河南的物质,可以通过陇海线走连云港出海。武汉慢慢开始衰落。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外部世界联系加强,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都是依靠制造加工出口来发展。这样沿海地区的优势显现出来了。随着经济发展,船舶吨位越来越大,内河的深度完全达不到要求,加上南京长江大桥的限高,长江只能同行3000顿大船了。武汉的水运优势进一步下降。

3、不是武汉衰落太严重了,而是深圳发展太迅速了。如果以深圳为参考坐标,全国哪个城市没有衰败呢?

讲讲武汉的未来: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慢慢从粗放的来料加工,到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对港口的依赖小了很多,武汉位置劣势相对深圳也越来越小了。这也是为什么贵阳可以成为我国的数据中心,杭州可以发展成商务中心。武汉的光谷,将来一定能够有一番作为。

2、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消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武汉的人口优势也慢慢发挥出来了。

3、武汉的高校资源。百万在校大学生。雷军,360老板不就是武汉大学的校友吗。将来也会有下一个雷军出现。


陶唐海雲


第一个称武汉为九省通衢的人是乾隆皇帝。

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在古代水运是大规模运输唯一的手段,所以可以看到,在铁路并不普及的晚清和民国,武汉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汉地十八省的交通中心。根据1931年的统计,这九个省的人口共计2.38亿,占到全国人口的56%。全国过半人口的交通和物流,都以后来的武汉为中心。

1861年,清政府被迫在内陆选择一处江港开埠。由于没有政治和军事地位,汉口如同牺牲品一般被选为了通商口岸。从此汉口不再只是国内商品集散中心,也成为了内地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所以汉口成为了仅次于上海的亚洲第2大城市。汉口19世纪末人口在百万上下,昔日荒滩已变为人烟稠密的都会。今天人很难想象,仅仅汉口人口就多于北京。

所以综合来说,武汉的优势来自三点:

一,在水运为主的时代,武汉的区位优势导致 内贸中心。

二,因为政策原因,成为国际通商口岸。占有外贸之利。

三,因为上述两点,而吸引来的工商业,教育投资累积。

而等到建国后,首先是铁路大发展,国内物流慢慢改为以铁路为主,我记得在90年代末,原先生意兴荣的汉口航运企业纷纷破产。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而原先享有的政策优势也不在了,西方人离开,外贸更无处可谈,1990年整个湖北省的对外贸易额仅为15亿美元。当年全国对外贸易额为1154亿美元,广东一省就为418亿美元。湖北省,乃至武汉的外贸中心地位已经荡然无存。

而 既然不再是内贸和外部贸易的中心,武汉的教育和工业,文化地位自然也会逐渐消失,这就是武汉从一线城市退居二线的原因。


闭家锁的红枫


很正常,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沿海先开放,然后是内陆。

中国开放过两次,第一次清末民国,第二次改革开放,两次很相似。开放的触角首先染指位于亚太航线附近的珠三角开放,然后向长三角延伸,接着沿着长江向内陆延伸。

清末广东十三行特许通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特区。广东两次开放都先拔头筹。

接着长三角开放,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新区设立,标志着长三角崛起。

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开埠;2008年以后,国家大规模设施中部崛起和一带一路战略,武汉开启满城挖模式。所以现在还是武汉改革开放的初期,长江新区,光谷中心城都刚刚开始施工,长江主轴才初现雏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