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寶船堪稱古代的航空母艦,明朝真的能造的出來嗎?

鄭和寶船堪稱古代的航空母艦,明朝真的能造的出來嗎?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乘坐的是44丈長、18丈寬(即146.67米長、50.94米寬)的大號寶船。

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摺合現代計量,就是長146.67米、寬50.94米,不止明初,就是放到清代,都是海上巨無霸的存在,堪稱是古代的航空母艦。

那麼,明初有能力造這麼大的船嗎?

寶船大小,現在採用最多的一種說法是:“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這一觀點的出處有《明史.鄭和傳》載:“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明馬歡《瀛涯勝覽》卷首記載:“寶舡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馬歡是鄭和使團中的通事,曾三次隨鄭和出使。其他明代著述中,還有顧起雲《客座贅語》,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鄭和家譜》所記寶船大小亦與馬歡相同。另鞏珍《西洋番國志》中雲,“其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鞏珍也是從鄭和下西洋的一個幕僚。這些史料所反映出的寶船形制無疑是十分龐大的。明洪武二十六年定斛鬥稱尺度,當時所定營造尺一尺相當於今31.1釐米。則寶船長與寬分別為138米和56米。如此尺寸屬實,則寶船是除諾亞方舟外全世界最大的木帆船了。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史料所載有誤,可能馬歡著作在傳抄修訂刻印時錯錄有關船隻大小的數據,其他書籍都採信馬歡著述故而踵謬。此觀點並指出:從古至今都無如此規模的類似木帆船出現。比較具代表性的論點是於198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大會上,楊宗英宣讀的論文《略論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尺度》。在分析了史料常有失實;船舶尺度受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以及受材料強度限制等幾點後,作者提出:“明史上記載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若將其寬作為長,將長度的單位丈改為尺,而改為四丈四廣,十八丈長,則與一般法式估算的尺度相當接近了。”除這一論文所述觀點,還有學者認為“廣十八丈”是“廣於八丈”之誤。

第三種說法根據另一線索,即1936年於南京下關靜海寺牆壁間發現的碑記。碑已殘缺不全,但有“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這樣的記載。刊立年月、立碑人姓名均缺,相傳為鄭和所立。根據宋`明、清有關古籍所載船舶尺度分析,二千料船長十餘丈,寬三丈左右。以此觀點而論,鄭和所乘寶船的尺寸是不甚大的。

以上觀點提出了對寶船尺度的觀點。另有一些關於寶船大小的觀點,都不同意《明史》和馬歡著述所記,只是未曾提出確切的可供勘誤的尺寸,也一併錄出如下。

鄭和寶船堪稱古代的航空母艦,明朝真的能造的出來嗎?

第一種觀點屬工程上的。依《明史》所記尺寸,寶船的長寬比為2.46。在現代造船工業中,船舶長寬比多為5-7,寶船寬度過大,從力學上講就是錯誤的。因為這種尺寸無法保證結構強度。“船長大於90米,船體所受縱向彎曲力矩很大,木質船體的強度要求就更難保證了。即使現代超過100米的大型木船也是很少見的......所以寶船長100多米從強度分析也是不可能的。”“船的尺寸過大,在海上受波浪和靜水壓力的作用力也就大增,船體結構強度就難以保證,而導致船體變形,板縫滲漏,船的使用壽命縮短。當然可以採取減輕首尾部重量,增加縱向與局部構件等措施來加以改進,但很不經濟。西歐的造船家認為木帆船的長度極限是80-100米。”

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史書對船舶描寫大部不符實際,《明史》中尺寸的可信度是不高的。例如《晉書.王浚傳》記載“作大船連舫百二十步,受2000人......上皆得馳馬來往。”百二十步約合170米。晉代造出170米長,能載2000人的大木船已經不大可能,更何況是在長江中;《隋書.楊素傳》記:“作五牙艦,起樓五層,高百餘尺。”當時百尺約合23.5米,作為船也太高了。現代萬噸輪五層也才十幾米;陸游《入蜀記》中說在武昌“觀大軍教習水戰,大艦700艘,皆長二、三十丈,上設城壁、`樓櫓,旗幟鮮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來,捷如飛翔。”在宋代,長江中雲集700艘60-90米長的木船,實難令人置信。

第三種觀點則根據一個考古發現提出。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中保村發現了一根古代舵杆。因寶船建造地點極有可能就在位於此處的寶船廠和龍江船廠,故有人認為舵杆乃寶船所用。杆長11.7米,有人認為此杆無論配沙船型還是配福船型都只能合用於十七至十八丈長的船。此外原先位設在此處的南京寶船廠和龍江船廠規模較小,不可能造出四十四丈長十八丈寬的船。史載寶船曾於劉家港停泊,但只要實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裡是很小的港口,水又淺,無法停泊大船。

除上述觀點外,其他如認為受社會生產力、生產技術水平以及原料限制,明初是無法負擔此種大規模工程的。有人走訪了我國的一些老船工,這些老船工都從未見過超過60米長的我國木帆船,可見我國木帆船製造技術只侷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