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導讀: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大股東減持套現,對上市公司都不是好消息。最近,民營快遞巨頭順豐也遭遇了減持煩惱。

大股東集體減持


4月3日晚間,順豐控股(002352.SZ)公告稱,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嘉強順風和監事劉冀魯擬減持公司股票,合計減持不超過上市公司總股本的7.9%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目前,元禾順風、順達豐潤、嘉強順風、劉冀魯分別持有順豐控股5.65%、8.33%、5%、2.054%的股份。按順豐當天37.3元的收盤價估算,7.9%股份所對應的市值約為130億元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據悉,元禾順風和嘉強順風是投資機構,在2013年9月投資順豐;順達豐潤是順豐的員工持股平臺;劉冀魯為順豐借殼方鼎泰新材的發起人股東,他們的減持理由都是“資金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上述股東首次減持。2018年2月2日至2019年3月20日,嘉強順風累計減持順豐無限售流通股45,721,257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03%,套現約7.22億元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順豐表示,本次減持計劃存在減持時間、數量、價格的不確定性,也存在是否按期實施完成的不確定性,不會對公司治理結構、股權結構及未來持續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也不會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不難看出,順豐在努力尋求“軟著陸”,但資本市場似乎並不買賬。4月4日開盤,受大股東集體減持的利空衝擊,順豐股價一度跌超5%,截至收盤報36.03元,全天下跌3.4%。

把時間拉長看,順豐股價已經從上市初期的歷史最高價73.16元,下滑至2019年年初的歷史新低29.85元,縮水一倍多;公司市值也從巔峰時期的3200多億元,驟降至1600億元

遙想借殼上市當年,憑藉對順豐的絕對控制,王衛身家隨著順豐股價扶搖直上。當順豐成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時,王衛也晉升資本市場新貴,甚至一度超越馬雲、馬化騰,成為中國首富。

如今,順豐股價砍掉一半多,王衛的身價也同步下滑。最新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顯示,王衛的身家縮水至141億美元,較最高點

減少近千億元人民幣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上市後首次淨利下滑


大股東集體減持,外界將順豐2018年年報認定為“罪魁禍首”,這是順豐上市以來首份淨利潤下滑的年報。

順豐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母淨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降4.5%;扣非淨利潤34.84億元,同比下滑5.92%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同一時期,同為快遞公司的申通(002468.SZ)、中通(ZTO)、韻達(002120.SZ)的淨利潤增速分別為37.46%、30.1%、67.3%。

尤其是赴美上市的中通,2018年營收為176億元,還不及順豐的20%,但淨利潤卻高達42億元,與順豐差距逐漸收窄。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順豐的業務增速也出現乏力。2018年順豐業務量為38.7億件,同比增長27.6%;而申通、中通、韻達的同期業務量分別為51億件、85.2億件、69.8億件,同比增幅分別為34.42%、34.8%、38.48%。

此外,今年3月11日,阿里巴巴(BABA)豪擲46.6億元入股申通。至此,阿里已經實現對圓通、中通、申通的資本佈局,再加上一個百世匯通,快遞行業的“四通”全部歸於阿里陣營。

而順豐與阿里旗下物流平臺菜鳥關係交惡。2017年六一兒童節當天,順豐與菜鳥在網絡世界徹底“撕破臉”,二者都以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為由,向對方採取針對性措施。

此事在快遞行業掀起軒然大波,多家快遞公司分別站隊,連京東(JD)、騰訊(00700.HK)等互聯網巨頭也牽涉其中,後來國家郵政局出面調停,總算將事情壓了下去。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自此以後,順豐丟掉了阿里系訂單,菜鳥也失去了順豐物流數據。這個結局,很難說雙方誰更勝一籌,但事件的深遠影響逐漸對順豐不利。

淘寶每年的“雙十一”盛宴,不僅會驚動各大電商平臺,也是快遞行業翹首以待的大日子。順豐與菜鳥決裂後,阿里還有“四通”,順豐卻不一樣。

2018年,順豐營收同比增速出現斷崖式下跌:Q1同比增長65%,Q2同比增長37%,Q3同比增長24%,Q4同比減少3.2%,在其他快遞公司為“雙十一”忙碌時,順豐遭遇滑鐵盧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國內外跑馬圈地忙

針對2018年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順豐稱是成本上漲影響、公司對新業務進行了開拓性投入,以及擴展多元化的物流服務所致。

其中,順豐新業務主要包括快運業務、冷運及醫藥業務、同城即時物流業務及國際業務等方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遞行業亦然。曾經以“快”取勝的順豐,也在追求速度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整個2018年,順豐都在不斷對同行業公司發起併購,用“買買買”的方式,將商業版圖從國內延伸至海外

2018年3月,順豐17億元收購廣東新邦物流,發力重貨快運業務;

2018年4月,順豐投資1億美元,參與到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新一輪融資當中,加碼國際業務;

2018年8月,順豐先後與美國夏暉集團、招商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進行合作,積極佈局冷鏈、海運以及鐵路運輸業務;

2018年10月,順豐以55億元現金收購德國郵政敦豪集團(DHL)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的供應鏈管理業務。

順豐豪擲千金“買買買”,離不開鉅額資金的支持。上市至今,順豐開始在資本市場積極融資。

2017年借殼上市之初,順豐通過定增募集資金淨額達78.22億元;同年6月發行了20億元的公司債券。

進入2018年,順豐全資子公司SF Holding Investment Limited在境外發行5億美元債券;子公司泰森控股也分別發行14.7億元的公司債券、15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和10億元的中期票據。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2019年1月,順豐又披露了160億元融資產品的發行計劃。一面急速擴張併購,一面密集融資補血,就是順豐上市以來的真實寫照。

好在新業務有了起色,順豐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新業務收入達171.88億元,同比增長75.93%,總體營收佔比由上年的13.71%提升至18.90%,對公司營收貢獻顯著。

電商是永遠的痛


新業務發力的同時,順豐佈局多年的電商業務卻在近日遭遇重挫。

2019年3月,多家媒體報道了順豐旗下生鮮超市“順豐優選”在上海、武漢、青島、成都等地的線下門店大批關閉的消息。


順豐,還能“順風”飛多久?



據知情人士透露,順豐優選將退出華東、西南市場,只保留北京、華南市場。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對此,順豐優選回應稱,對部分線下門店的經營區域進行了調整,旨在集中資源聚焦重點城市,這相當於變相承認了關店事實。

早在2010年,順豐就對電商業務展開佈局,彼時阿里、京東還沒上市,順豐起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

順豐的電商業務屢戰屢敗,曾在3年間虧掉16個億,因此不得不在借殼上市前夕剝離上市主體。

此外,順豐優選還在6年間換了7個CEO,管理層的動盪不安也影響了業務發展。當後輩拼多多(PDD)在美國敲響上市鐘聲時,順豐優選與資本市場距離尚遠。

曾經為自家員工出頭、敢與阿里正面開懟、買起大飛機來毫不手軟的“霸道總裁”王衛,帶領順豐在快遞行業打出一片天地,但電商卻成了心中永遠的痛。

讓順豐徹底放棄電商業務可能性也不大,畢竟是近十年的心血付出,一朝付之東流肯定不甘心。另外,京東從電商延伸至物流做得不錯,目前京東物流已獨立運營,並且小有規模。

到底是把所有精力聚焦於快遞主業,還是在發展快遞業務的同時拽著電商業務,順豐是時候決斷一下了。

結語


上市對順豐意義非凡,但上市也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大筆融資支持順豐在國內外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順豐的攤子鋪得太大了,每一個都想做好,反而失去了原來的優勢。

當爭對手揭竿而起,不斷蠶食市場份額,順豐的危機感與日劇增。順豐想通過佈局全產業鏈的打法,將競爭對手徹底甩在身後,想法不錯,但落實起來困難重重。

焦慮已經影響了順豐的運行軌跡,而股價縮水過半也讓股東坐臥難安,如今連大股東都想著套現離場,順豐的處境更加尷尬。

順豐的業務重心該放在哪裡?未來又該何去何從?順豐和王衛都該思考一番了。

另: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在看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在看,以示鼓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