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香港”跑出湾区“加速度”

<table> “惠州+香港”跑出湾区“加速度”

陈鸿宇。

受访者供图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湾区“加速度”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湾区“加速度”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湾区“加速度”

制图:糜朝霞

/<table><table> “惠州+香港”跑出湾区“加速度”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90秒解码“惠州+香港”24小时》

/<table>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去年12月,广东省委强调,惠州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机遇,以新担当新作为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伴随着大湾区建设,惠州迎来“高光时刻”,正深化与香港等城市的交流与合作。3月29日,在港举行的2019惠州(香港)春茗活动上,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表示,惠州作为大湾区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发展空间大、生态环境好、人文环境好的优势,发展潜力无限。近日,在惠州县区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话题也引发广泛热议。

好风凭借力,奋进正当时。近年来,惠港合作势头如何?接下来参与大湾区建设,惠州应当如何“出招”?如何展现担当与作为?《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南方+客户端惠州频道联合推出“湾区争先 惠港担当”策划报道,通过采访省内专家学者、香港企业家等,为惠州建言献策、凝聚智慧,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策划:柯鸿海 统筹:周欢 罗锐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港资企业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和机器都在忙碌,一台台智能手机快速完成组装下线。作为华为、OPPO等“明星企业”的合作厂商,这家A股上市公司平均每天生产电子产品20万台。带着“香港资本+深圳技术+惠州智造”的印记,它们最终销往全球各地。

“公司二期项目已经投产,三期项目计划下半年开建。”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副主席、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非常看好惠州的前景,因此加足马力在这里增资扩产。

风起湾区,潮涌东江。像光弘科技这样,越来越多港资企业正在“用脚投票”。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根据惠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梳理发现,去年惠州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创历史新高:惠州平均每天签约5宗港资项目、平均每天新增2家港资企业、平均每天实际利用港商投资1200万元……惠港合作跑出“加速度”。

随着广深港高铁、莲塘口岸等基础设施互联,惠州与香港的合作将更加密切。

湾区红利▶▷去年新增724家港资企业创纪录

滔滔东江水,绵绵向深港。与江水顺流而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深港企业选择溯源而上,来到惠州这座大湾区东部城市。

位于惠阳区的港资企业伯恩光学,就尝到了这样的甜头。

落户惠州以来,伯恩光学多次增资扩产,如今在惠阳已拥有秋长、永湖、三和、淡水4个生产基地,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制造商之一,是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背后的“隐形冠军”。

伯恩光学的崛起,是惠港产业合作共建的缩影。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惠州凭借紧邻香港、深圳和广州的区位优势,加上土地空间广阔、综合成本较低、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家底雄厚,成为华南地区投资兴业的热土,也迎来港资企业“落户潮”。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末,惠州全市工商登记外商企业实有7945家(不含分支机构等)。其中,香港企业5609家,首次超过5000家,比2017年末的4885家增加724家,平均每天新增2家,创下历史纪录。

梳理最近12年惠州新增港资企业数量情况可发现,在2017年之前,惠州每年新增港资企业数量大多维持在100家左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惠州新增港资企业311家,比2016年(新增63家)增长了近4倍。在高基数的情况下,2018年新增港资企业数量仍比2017年再翻一番。

港资企业接踵而至的背后,是惠州的政务环境、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对于我们港资企业来说,公平透明的政府环境就是为企业提供机会、降低成本。”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惠州新动力”主席、万城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楼家强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杨建文也为惠州的税收营商环境点赞。“现在办税可一厅通办、一网通办,更智能化、更便捷。”

随着广深港高铁通车运营,从惠州坐高铁到香港只要70多分钟,“一小时生活圈”呼之欲出。莲塘口岸开通后,惠港的距离将进一步拉近。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近一两年大湾区建设,哪些城市机会多,企业是最敏感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表示,随着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未来香港等地企业到惠州投资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在毛艳华看来,在大湾区中,惠州的发展空间大,关键还要建设好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集聚效应▶▷1914宗港资项目“扎堆”落户

除了工商登记的港资企业数量激增,去年惠州港资项目合同签约数量也创下历年之最。

2018年12月28日下午,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管委会三楼会议室里,3宗项目签约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香港塑镕集团有机薄膜电容器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智慧区。该项目规划建设新能源有机薄膜电容器生产线,将用于承接香港塑镕集团旗下公司在深圳的产能。同时签约落户的是两家深圳企业。

在惠州,类似这样项目集中签约、“扎堆”落户的场景并不少见。特别是随着大湾区建设,东进惠州成为很多深港企业的共同选择。

一组官方数据很好地印证了这种迹象。去年,惠州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2006宗,增长203.5%。其中,签订港资项目合同1914宗,占比高达95.41%,大增228.87%,平均每天签约超过5宗。

从最近12年的情况来看,惠州对项目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2017年,惠州签约港资项目582宗,比2016年的112宗大幅增加。2018年签约港资项目更是多达1914宗,再创历史新高。

“这是必然趋势。”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在大湾区中,惠州的区位竞争力逐步显现了出来,逐步构筑起引资引智引才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吸引香港的资金流入方面已经具有相应的竞争力。

吸引项目纷纷落户,离不开惠州深化改革的努力。

近年来,惠州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中介超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最近,惠州又启动了第4轮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信用快审”促产业项目落地“加速跑”。

不过,陈鸿宇建议,惠州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高端化。惠州学院教授胡瑞卿也表示,针对自身产业链中的短板链条,惠州要精准择商引智,吸引广州的人才、深圳的技术、香港的资金。

眼下,惠州已经树立更加远大的“湾区雄心”,正迎接产业发展新风口。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平台上,我们要有逐鹿一流的雄心壮志,未来十年,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建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今年1月,在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上,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掷地有声地说。

互利共赢▶▷香港是惠州最大外资来源地和出口市场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惠州的外向型、开放型经济特征非常明显。从早期靠引进“三来一补”企业起家,到如今越来越多的港资企业把总部基地放在惠州……变化的是合作方式,不变的是源源不断来自香港的资本在惠州这座城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惠州的最大外资来源地。

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港资对于惠州的重要性:去年,惠州实际利用外资63.49亿元。其中,实际利用港资达43.82亿元,平均每天超过1200万元,增长36.7%,占所有外资的比重接近七成,达69.02%。

另外一组数据同样引人关注。去年,惠州出口2208.89亿元,其中出口香港609.65亿元,占比达27.6%。实际上,香港是惠州的最大出口市场,惠州对香港的出口额连续多年超过600亿元。

一个是资金引进来,一个是产品走出去,一进一出的背后,是惠港合作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从伯恩光学、光弘科技等港资企业多年来深耕惠州市场、接连增资扩产,到香港塑镕集团等新项目进驻落户……它们的选择与行动,是对惠州发展前景投上看好的一票。

开放合作赢未来。近日,在2019惠州(香港)春茗活动上,李贻伟也明确表示,希望旅港乡亲和香港各界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来惠州投资兴业,不断推进惠港合作深化发展。

同处大湾区,惠州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目前,旅居香港的惠州籍乡亲达100多万人,平均每7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祖籍惠州。如果说特殊的历史渊源和乡情联系,是不少香港企业家首选惠州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优良的区位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及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则是他们坚定投资信心的关键。

“这几年惠州发展很快,营商环境也有改善。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惠州推出企业‘直通车’,提高政府效率,可增强港澳投资者的信心。”已在惠州投资30多年的惠州籍香港企业家、旭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钊颇有感慨。

惠州学院教授胡瑞卿则认为,相比香港、深圳,惠州仍然还存在营商环境等短板,政府效率有待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还偏低。“应加快补齐短板,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对话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

惠州将成大湾区建设很大的受益者

“惠州土地空间广阔,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很大的受益者。”近日,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看好惠州在大湾区中的发展前景。

陈鸿宇告诉记者,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交通先行、产业为基是普遍规律。惠州要借助赣深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契机,与深圳、东莞打破行政边界和区域阻隔的壁垒,加快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密切与香港的对接合作。

交通先行 湾区才能高效配置资源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摆在重要位置。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何这么关键?

陈鸿宇: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的是国际一流湾区。从全球来看,一流湾区的发展都有一个规律,就是把湾区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其中最根本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湾区经济的效应就是所有要素能够高效、合理地配置,只有各种资源要素高度、密集配置,才能放大它的效应。而资源要集聚和扩散,交通先行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国际一流湾区中,不管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都是交通先行,然后产业为基。如果没有交通先行,产业不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旧金山湾区是通过修建几座大桥,构筑环湾区的放射状和环状高速公路等网络,加上桥梁、空港、海港,形成一个立体式的交通枢纽网络。东京湾区更是轨道交通网络密布,轨道交通成为当地人跨城出行的首选,而且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形成无缝对接。

香港和深圳东进 惠州将是首选

南方日报: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给惠州带来怎样的机遇?去年惠州平均每天新增两家港资企业,这种趋势今后是否会更加明显?

陈鸿宇: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好基础,交通网络已有一定的密度。但交通连接点和枢纽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如高铁、地铁、城际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相互之间的衔接还不够,轨道交通主要还是集中在广州、深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要向粤东粤北扩散,惠州是必经之地。

赣深高铁不仅连接大湾区内部的惠州、东莞、深圳,也是大湾区对外辐射带动粤北、赣南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泛珠三角地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干线。加上广汕高铁,将给惠州带来很大的机遇。当然,惠州也必须交通先行,主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和互联互通。

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惠州逐步构筑起引资引智引才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吸引香港的资金流入方面已经具有相应的竞争力。未来,香港和深圳东进,首选也将是惠州。

推动港深莞惠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在大湾区中,惠州除了土地面积广阔,也是海洋大市,滨海旅游比较有特色。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如果实现,对惠州的发展有何作用?

陈鸿宇:惠州与香港的海上距离很近。从香港到大鹏湾、大亚湾一直延伸到红海湾,沿着海岸线连接各海湾、海岛,这样的一日游航线,非常便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大亚湾这段海岸线也是广东省最美的海岸线之一,旅游市场潜力比较大。

由于邻近香港深圳,又拥有土地、空间、海域广阔等优势,惠州的区位竞争力逐步显现出来,这也是必然趋势。大湾区的建设,空间资源广阔的惠州将是很大的受益者。

然而,对比周边其他城市,惠州转型升级的步子还不够快,要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变革,引领和拉动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同时,还要强化合作,推动港深莞惠融合发展。惠州要更多借助香港、深圳的力量加快自身发展。

观察眼

惠州可以向香港学什么

正在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的惠州,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支撑。然而,对比周边城市,营商环境仍然是制约惠州创新发展的一大短板。

今年1月,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在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全市各部门各领域要以香港、深圳等先进地区为标杆,每个人都要绷紧“快人一步”的效率意识,打破条条框框、坛坛罐罐,革除积弊、追求卓越,全面汲取全国自贸区解放思想的力度、扩大开放的模式、创新体制机制的做法,同时构建起信息畅达、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系统,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有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开放新高地。

在这方面,香港有不少经验值得学习借鉴。香港在2006年1月成立了方便营商咨询委员会(方咨会),负责督导方便营商的工作。方咨会由商界、学术界、专业界别和政界的代表,以及有关决策局的官员组成;业界代表也可通过参与各方便营商专责工作小组的工作提供意见。2007年初起,香港还推行“方便营商及精明规管”计划,重点改善政府发牌制度的“方便顾客程度”“效率”及“透明度”,减低商界遵从规管的成本负担。正是由于特区政府持续推动方便营商的环境,香港的营商环境排在全球前列。

除了营商环境,惠州还可以学习香港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惠州的高校缺乏,高端人才稀缺,而香港名校云集,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方面有好的做法。在学习借鉴其经验的同时,惠州还可以通过共建研究院所、打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式向香港引智引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