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Operation Overlord,是怎麼翻譯成霸王行動的?

濟州府一戶侯


這就要說一下“overlord”一詞的多重內涵。

一打開百度,overlord一般被翻譯成“最高統治者”、“大君主”,甚至還有“大地主”……這是完全按照字面上的意義。其實lord一詞的本意是其實應該翻譯為“君”,而不是一些人所謂“地主”,現代漢語中的“地主”基本上就是值得富裕的農民,他們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用金錢購買的。而“lord”或者“君”,這些人獲取土地的方式基本就是戰爭或恩賞。

“lord”、“君”的根基確切的說是“manor”,也就是采邑或莊園。而采邑制度是古代封建制度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封建體制另一個組成部分則是等差的君臣制度。所以“君上有君,臣下有臣”,自然就會有“五侯九伯”、“封建義務”這些只有在封建制度下才會產生的特殊制度。

比如說英格蘭歷史上著名的征服者威廉,本是諾曼底公爵,但是通過征戰獲得了包括所有貴族,也就是“all of lords”手中的英格蘭所有的土地,那按照“封建制度”的概念,威廉就是英格蘭所有的lords的“overlord”,從此以後overlord就和征服有了直接的關係。後來二戰時具有決定性的諾曼底戰役,其軍事行動代號命名為“ Operation Overlord ”,就是在向威廉一世致敬,乞求這位一代雄主的英魂保佑盟軍旗開得勝。

但要注意的是,在英語文化圈中“overlord”既不是一個真正存在的頭銜,也不是任何一個時期、地區曾經使用過的具體職務。這個詞是一種僅用修辭上的稱呼,類似於漢語中的“主上”。與之類似的單詞還有一個是在上個世紀專門針對漢字文化圈中那些手握重兵,肆意橫行的權貴階層——“warlord”,這個詞被翻譯為“軍閥”,同樣也是僅用於修辭。

這麼看將“operation overlord”翻譯成“霸王行動”確實做到了“信”、“雅”,但是“達”這一方面卻差了一些。因為在當時,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一個具有“諸神之戰”性質的對決,而“overlord”一詞有時也被基督教徒當做上帝的代稱,尤其是在面對敵對力量,基督教的軍隊往往會向“overlord”——也就是“上主”祈禱,保佑自己獲勝。所以將諾曼底戰役命名為“operation overlord”,也可以說是虔誠信仰正統基督教的盟軍國家在呼喚上帝的天威,以對抗有著濃厚異端思想、並有反基督傾向的納粹德國。

這樣的話,operation overlord也許翻譯成“天討計劃”似乎就更好一些。


征服者威廉一世的銅像,在征服英格蘭之前,他就是諾曼底公爵。

人類歷史的轉折點——Operation Overlord

事實上,納粹德國也自稱基督教國家,但是在宣傳上卻更偏好古代維京人的神話和古羅馬異教時代的審美。比如阿道夫希特勒在窮途末路時就曾經推出過以著名的反基督羅馬元首尼祿大帝命名的“尼祿計劃”。


陳大舍


用此多意詞條,而翻成霸王行動,有兩個因素。羅斯福與丘吉爾在開羅會晤,決定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由艾森豪威爾任盟軍司令,以蒙哥馬利為地面軍隊總指揮,決定製定在法登陸,此計劃是1943年制定,由於前兩次包括傘降的失利,此計劃到44年6月6日實施。一,此詞用於大君主,最高君主較多,以近義翻代為其防諜保密。二,組合詞又傳有解放歐洲含義在內。overlords實際較大君主還高,可用於太上皇,因它是霸主的複數。因此泛為此義。


黃親國旗


很霸氣,很強勢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