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業治理不能“一刀切”

在響水爆炸事故之後,江蘇省日前發佈了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要求至2020年,全省化工行業企業數量減少至2000家,2022年化工企業數量降至1000家。

這次事故帶來了巨大損失,尤其是奪走了許多人珍貴的生命。正因如此,對於事故的調查應該深入細緻,查找問題,舉一反三,亡羊補牢。應該以更精準化、精細化、差異化的思維來進行整頓治理,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壯士斷腕”。

4月8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討論了《江蘇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會議要求,歷史全面辯證地看待化工產業,堅持實事求是、分類施策,系統推進全省化工產業整治提升工作。對不符合安全生產標準的企業、園區必須關閉,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園區必須關停,對落後低端企業必須淘汰。對符合安全生產、環保標準的企業要支持技術改造、支持配套產業、支持完善產業鏈。江蘇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市場化手段,依法依規穩妥推進整治提升。

多年以來,中國更加註重環境保護以及安全生產,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創造更好的生態和生活環境,倒逼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過去幾年,這幾項工作獲得了飛躍式的進步。

在落實環保以及安全生產政策的過程中,一些基層政府切忌採取一刀切的治理方式,看似“不折不扣堅決落實”,實則是不願作為、不會作為、不敢作為的懶政,用粗暴的方式犧牲企業,減少自己應該承擔的管理責任。自去年以來,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避免在環保、安全等領域採取“一刀切”式管理,避免形式主義。

去年7月,江蘇省環保廳改變了“一刀切”的做法,提出限制生產、停產整治決定的解除與否不再依賴於環保部門的核查、驗收等程序,而是取決於排汙者自身整治達標情況。

長江化工帶的治理要求也被地方政府簡單化為以企業與長江之間的距離為標準,在範圍內的就要關停。事實上,治理是要求從本質環保和本質安全出發。長江經濟帶化工整治刻不容緩,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因為太多歷史欠賬需要還清,企業也需要時間攻破技術難關,很多企業都有意願在環保和安全領域加大投入,但有些投入效果甚微。

環境治理並非一夕之功,需要時間,除了有宏觀政策導向,還需有細緻的處理方案。監管部門需要更專業化、規範化,而不能行政任務導向,對企業一關了之,要優化園區和產業規劃,發揮法律和市場的作用。

事實上,我們不能一方面要求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則以規模為標準淘汰企業。應該按照市場化和法制化思維,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尤其是很多以技術見長的精細化工大多是小批量多品種生產,行政去產能的做法需要慎之又慎。

化工业治理不能“一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