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泉得名,安徽省蕭縣聖泉寺景區

聖泉寺,又名龍泉禪院。位於安徽省蕭縣龍城鎮。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聖泉”而得名。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蕭城八景之一。

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泉得名,安徽省蕭縣聖泉寺景區


聖泉寺佔地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要以寺廟為核心,多種景點環繞。山陰之左有桃花洞,傳為桃花仙子修行的地方,寺北有石洞,深丈餘,名賢洞書聲。寺東聖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泉水甘洌,來此取水遊樂者絡繹不絕。

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泉得名,安徽省蕭縣聖泉寺景區


聖泉寺為兩進四合院。前為山門,規模雖小,但三門並峙,抵近南山。中門內僅一丈甬路,便是一間正殿,古稱韋馱殿,正供彌勒佛。出韋馱殿後門,是正院,北面三間兩進正殿為大雄寶殿,正供佛祖釋迦牟尼,配供文殊、普賢二位菩薩。正院東西各三間配殿,西廂正供南海觀音,東廂正供如意輪觀音。院落不大,建築雕樑,精雅緊湊。正殿門前左右石碑各一,左為明代成化年功德碑,右為清嘉慶年功德碑。右碑前一古井即韋馱神背井。井口漫砌石板,麿礪光滑,井迷木質轆轤,俱為古物。後山桃花洞附近有天王殿、觀音大殿等建築。

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泉得名,安徽省蕭縣聖泉寺景區


主要景點;賢洞書聲又名"二子書聲洞",位於寺西南數十步,深丈餘,傳說古時行人夜過洞下,常聞洞中讀書聲,細聽是二人一問一答,故名。舊志稱"賢洞書聲",列為蕭城八景(仙台棋勢、賢洞書聲、汴流曉渡、眢井春耕、龍潭皎月、鳳嶺卿雲、天棗奇芳、神鍾怪跡)之一。

聖泉水位於蕭縣城區西北三里的泉山北坡,有江南第一泉的美稱,岩石上原刻有碗大的"菩薩泉"三字。明時更泉名為聖泉,泉上有一亭子,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知縣溫長髮所建,聖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水清甘甜。盛夏,周圍村民來山汲泉水消暑。有"聖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後語,並戲稱"喝死不傷人"。建國前此泉水特別豐盈,從未見底,溢出的泉水,經地下引水渠,流向寺廟大門東面的一個水龍頭,其外形是龍形,泉水由其口中流向,最終留下三仙臺。單近幾年由於天氣乾旱,水量不及以前,除非雨季一般均在泉水底部保持約一碗水的水量。

桃花洞位於聖泉山西側半山腰間,在聖泉寺西南3裡許。洞前有草坪,洞後懸崖峭壁,左右怪石嶙峋。進入古洞須從巨石縫中側身而過。洞內可溶百人,潮溼無光,寒氣逼人,洞內南北另有四個小洞。

三仙臺在今三仙臺村和盛村之間,與故蕭城隔水相望,山高不過百米,因為靠近蕭城,明代這裡曾是遊人雅士彙集的流連之所,山上樹木繁茂,登臨之下又可遍覽蕭縣故城風貌,明代中期因此入選蕭城八景之一。

蕭縣防空洞是上世紀為了未來戰爭需要修建的防禦工程,在半山腰上,全長500多米,洞裡沒有任何照明裝置,冬暖夏涼。是去聖泉寺遊玩,具有挑戰性的一個項目。在防空洞口可觀覽到蕭縣城區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