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樣板戲在當年到底有多火,現在還有人記得樣板戲嗎?

魏青衣


1972年出生的我,等我懂事起文革已經結束了,但是對於“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與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龍江頌》加上《杜鵑山》和《平原作戰》稱十大樣板戲 )還是耳熟能詳的,革命樣板戲裡的李玉和、鐵梅;楊子榮、座山雕;沙奶奶、阿慶嫂等等角色深入人心,一些故事情節記憶猶新,甚至還能哼上幾段其中的經典唱段:“穿林海,跨雪原……”“奶奶,你聽我說……”“刁德一,他耍的什麼鬼心腸……”等等。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群眾文化生活同樣匱乏,政治色彩頗濃的樣板戲成為群眾百看不厭的精神食糧,樣板戲後來被稱為“現代京劇”,現如今還非常具有欣賞價值的!


海晏1972


樣板戲創作非常成功。小時候我一點都不喜歡京劇,但卻很喜歡樣板戲,戲裡的歌曲非常優美動聽,不僅曲調旋律好聽,而且歌詞也情深意長,情意濃濃,常常聽得入迷沉醉,聽得多了,也能唱出很多戲裡歌曲和背出很多片段臺詞。記得有次夜裡很晚了,我躲在被窩裡,手拿著一個很小的收音機,非常認真仔細愉快的聽完整版交響樂智取威虎山,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交響樂智取威虎山,裡面的曲調歌詞,演唱者演奏者每個細節都處理的非常精緻,聽得出創作人員熱情高漲,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興奮時還忍不住跟著哼幾句。可惜現在再也聽不到這麼優美的音樂唱腔京劇作品了,我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現在沒人思考創作類似京劇作品呢。


梁梁101005846


要說當年“樣板戲”有多火,只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才有真切的體會。60年代中期以後,“樣板戲”逐漸火起來(小編寫過一篇”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樣板戲”)。有多“火”呢?我用“三個一”來說明:

第一個一就是。一個細節,。大概1970年1971年那個時候,我剛上小學,我們家幾輩子都是農民,家裡沒有一個人有文藝特長,但是從學前開始,父親經常督促我和哥哥學唱樣板戲。那個時候,整個村子不論大人小孩兒,不論男人女子,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樣板戲的臺詞,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按著有線廣播小喇叭,小喇叭裡每天定期播放樣板戲。父親經常讓我跟哥哥跟著小喇叭學唱樣板戲。並且還要我跟哥哥比賽,看誰樣板戲唱的好。“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大吊車真厲害,成噸的鋼鐵它輕輕一抓就起來”,這些唱段到現在都記憶猶新,永生難忘。這個細節,可以很典型的反映出那個時代,樣板戲是多麼的流行,多麼的影響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生活。

第二個一就是,難忘的一句臺詞。樣板戲中有許多經典的臺詞,大眾化,口語化,簡單好記,流傳廣泛。比如,“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臉黃什麼?防凍摸的蠟,怎麼又紅了?精神煥發”,“磨剪子來鏘菜刀”,“老九不能走”,等等等等,這些臺詞紅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紅遍了村村寨寨,紅遍了學校軍營。直到今天仍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活躍在我們的網絡中,活躍在老百姓的語言中。從謝謝臺詞的生命力之強盛,可見當年樣板戲“火”到什麼樣子。

第三個一就是,一個人物。樣板戲刻畫了一個一個典型人物。這些典型人物,個性鮮明,形象豐滿,鮮活生動,猶如一個個藝術豐碑,影響了幾代人。喜兒白毛女,地主黃世仁,英雄楊子榮,開茶館阿慶嫂,參謀長刁德一,紅軍洪常青,鐵路工人地下黨員李玉和,《林海雪原》少劍波,小白鴿,等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從來都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比如,《白毛女》中,喜兒過年的情景,年關來了,喜兒家裡一無所有,家徒四壁,地主老財黃世仁又來逼債,爹爹用僅有幾毛錢,給女兒買了二尺紅頭繩,幫女兒紮起頭髮,“扎呀紮起來”。窮苦人家過年時苦中作樂,心酸日子,讓每名觀眾陪著喜兒留下來多少同情的眼淚。窮人家的年就是這樣過年的。這個情節,我多少年了,想起來心裡就酸楚楚的,眼裡還會噙滿淚水。

這就是“樣板戲”,這就是“火”了半個世紀的“樣板戲”。


學文華


上世紀66年以來,革命京劇樣板戲戲風靡全國,諸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色娘子軍》、《杜鵑山》、《海港》……天天耳邊徹響,還有一首《看見你們格外親》歌曲,一輩子都忘不了,如今當年飾小鐵梅的劉長瑜都將近80歲了,揚子榮(童祥岺)70多歲還在上海鬧市區幫兒子打理小菜館,如今也是耄耋老人了,在67年,我在海港(匯山碼頭,上港三區)務工時有幸認識了市勞模楊懷遠,經常上他船上去聊天,他還特意送了一大串黃浦江裡撈上來的古錢幣給我,有幾天,時任上海市委第三書記的馬天水(第一張春橋,第二姚文元),也在碼頭儲藏間幫忙,他是大光頭,正值酷夏,他一邊抹汗,一邊與我們嘮客,如今斯人巳去,但一切不再不復返了。


若無252072


樣板戲是當時特殊背景下的產物,記得65年前,我家有一副上海大世界年畫。有京劇,滬劇等全國有名的劇種,演的大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公子遭難,小姐嫁人一些劇。65年以後逐步被現代戲替代。同樣是上海大世界年畫,全是現代劇,強調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滬劇《蘆蕩火種》以後改為沙家浜。京劇《革命自有後來人》改為紅燈記。其中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智鬥一場……。還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赴宴鬥鳩山。打虎上山等等。直到現在仍記憶猶新不時哼上幾句。我認為比現在宮庭戲有教育意義,國家應適時推出一些現代戲,弘揚正能量。


s大浪淘沙s


“樣板戲”全稱革命樣板戲。“樣板”及“樣板戲”的叫法最早見於1965年3月16日的《解放日報》和1966年10月24日的《人民日報》。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板戲的稱呼”。

代表作品有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十七部作品。



樣板戲當年有多火呢?

完全可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經典唱段至今百聽不厭。如果今天你到公園裡走一走,仍然可以聽到一些中老年人詠唱那些蕩氣迴腸的唱段。樣板戲傳唱了五十多年,仍然有那麼多人喜歡唱,喜歡聽,你可以想像當年應該有多火。

樣板戲為什麼那麼火,因為她是中國戲劇的經典。

樣板戲為什麼被稱為經典呢?

其一:它是五四文化的延續。五四運動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充斥舞臺,為當時文化主流,人民大眾迫切需要民主、自由和話語權。


其二:用毛主席的話來表述:“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工農兵登上舞臺,人民大眾當然歡迎了。人民有了當家做主的自豪感。

其三:樣板戲只所以稱其為經典,從劇本、演員和道具都是經歷嚴格篩選,提煉和精心安排的。老一輩藝術家嘔心瀝血,心懷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的結果。

樣板戲是無法複製的,它不但是需要藝術的高境界,還需要精神的高境界。它將是中國藝術的一個豐碑。


霧中觀你


時至今日,經常在公園裡會有一些人在唱樣板戲選段,各種晚會上也會出現有唱樣板戲的節目。

阿里巴巴的馬雲也喜歡唱《智取威虎山》選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

可見得樣板戲現在還是有人記得的。

至於說樣板戲當年有多火?現在的人是無法想象的。保守點說,當年從5歲到75歲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鄉地域,人人都會幾句唱樣板戲。

全國所有電臺廣播報紙雜誌,天天都是樣板戲。

如今什麼明星也抵不上那個陣勢,如果談票房,那現在都是小兒科。

樣板戲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貧乏,為了引導人們嚮往革命的情懷,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逐步地排出了一些樣板戲,嚴格地說能稱為樣板戲的只有八個。

最早提到“樣板戲”是《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被人民日報確定為樣板戲的只有八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後來陸續出現的作品,是被稱為革命現代戲。

至於說樣板戲好不好?還要留給後人評價,只要50後60後還活著,樣板戲就還會有人記得,那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呆呆熊沙龍


當年的〈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無愧於“革命樣板戲”的稱號。首先,這些戲在政治上反映和歌頌的是工農兵的光輝形象,橫掃了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這是中國自有戲劇史以來的第一回,作為廣大的工農兵群眾無不揚眉吐氣,無不歡欣鼓舞。再說,那些樣板戲藝術上也是千錘百煉,有些唱詞唱段唱腔非常生活化、口語話,非常貼近大眾生活,堪稱精品經典。因為那些戲來源於人民大眾,自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那年頭,不管多大的官還是小小老百姓,誰不會哼上二句樣板戲唱詞唱腔?誰人不識阿慶嫂、刁德一?誰人不知楊子榮、李鐵梅?誰人不會來二下抬頭揮手的舞臺亮相?如果不會,那才叫傻冒呢!因此,當年的樣板戲是真正的全民戲劇大普及,幾乎深入到社會最基層,深入到人心。



王榮聯1


革命樣板戲在當年真是紅紅火火,響徹全國。

我當時正在中山醫讀醫,每當東山戲院有樣板戲原班人馬上演時,總是花錢去看戲。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漁港》《紅燈記》等,每場一元。但當時是學生,只能省吃儉用,也沒能把革命樣板戲全部看完,有些只能在學院放電影時免費看,百看不厭!

畢業後,我下放到農村搞合作醫療,農村電影也經常放映革命樣板戲,深受農民歡迎!

上世紀七十年代,潮汕各地盛行移植革命樣板戲,用潮語演戲。不少農民還學會用潮汕話演唱,是革命樣板戲的大普及和深入人心!我平時也能唱上幾句……

革命樣板戲具有高度的政治境界和藝術技巧,是政治思想和高超藝術的統一。

1.宣傳毛澤東思想,突示工農兵形象;

2.吸取芭蕾舞的形象,進行改革創新,在《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戲劇中,提升至世界的高峰;

3.《紅燈記》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白毛女》的主角白毛女,還有《紅色娘子軍》的洪常青,《沙家浜》的阿慶嫂等等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農村農民的茶話;

4.大膽創新,把被顛倒的歷史糾正過來。舊戲劇在審判時,都是官吏在正面,而革命樣板戲都是英雄在正面,反角在側面,即使是英雄被審時也然。

5.革命樣板戲貼近生活,貼近工農兵,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易引起工農兵大眾的共鳴,因而在全國廣泛傳播。

以上是我至今仍然有的感受!供參考。

下圖是《紅燈記》片斷,圖片來自網絡。



桂花芳香77105282


正確的稱呼叫革命現代京劇。

當時除了耳熟能詳的八個樣板戲之外還有吉正國,平原作戰,舞劇沂蒙頌等共十幾部戲。

革命現代京劇緊跟時代節拍,以普通話為標準,革新了慢節奏拖拉,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全民欣賞藝術。

現代京劇剔除了大量不能大眾聽懂的含有崑曲餘音的臺詞道白,同時引入了西方管絃樂器,對傳統京劇進行了大膽而合理的改良,傳承弘揚了京劇藝術的精髓唱腔。

毫無疑問,現代京劇的改良是極為成功的,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樂多次在國外知名音樂廳演奏。

現代京劇不能單純看作文革產物,不能過於政治化,直到當下仍具現實意義,應該說,現代京劇的改良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方向,有利於京劇藝術的持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