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公司,再不擁抱“金融科技”就晚了!

支付之家·金科圈(jrkjqz) 近日獲悉,持牌支付機構中金支付的金融科技業務已獨立運營。金科圈認為,此舉或意味著金融科技不再是支付機構的“附屬品”,將成為支付之外又一戰略要地。

第三方支付公司,再不擁抱“金融科技”就晚了!

“中金支付母公司中國金融認證中心已在去年成立了中金金融科技”,中金金融科技史佳樂向外界透露。

據介紹,中金金融科技與中金支付為同級關係,未來金融科技創新業務會剝離到中金金融科技公司中。在史佳樂看來,正如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一樣,支付機構的金融科技業務獨立運營將成為一種趨勢

史佳樂認為,一方面,監管要求支付公司聚焦支付主業;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這一業務,如果以支付公司的主體去拓展市場,對客戶來講,並不好接受。

目前,中金支付官網介紹信息尚未將金融科技業務完全獨立,中金支付slogan仍然是“可信賴的金融科技服務”。其企業簡介中也表述,公司以對公支付業務為基礎,同時在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管理、跨境支付、企業數據風險管理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安全、專業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據支付查(zhifucha.cn)顯示,中金支付成立於2010年,次年即獲得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業務類型為互聯網支付。目前,中金支付已經完成首次續展,有效期至2021年12月21日。

中金支付為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旗下品牌,而CFCA大股東是中國銀聯,二股東是銀聯商務,中金支付也算是銀聯繫持牌支付機構。

中金支付此次拆分或許會成為行業風向標,畢竟目前已經有不少支付機構涉足金融科技領域。

第三方支付公司,再不擁抱“金融科技”就晚了!

伴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生物識別等技術的日趨成熟,作為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產物,金融科技浪潮席捲全球成為當下持續性熱點,並且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和個人的重視。

螞蟻金服、微眾銀行、京東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巨頭早已開始了有關金融科技的佈局,就在日前,微眾銀行與騰訊雲還宣佈成立了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

在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趨嚴、市場漸被瓜分完畢的背景下,拓展增值業務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增收渠道之一,金融科技業務受到熱捧也就變得可以預見。

普華永道發佈的《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調查報告》顯示,彼時已經有84%的支付公司將金融科技作為自身的戰略核心,35%的支付公司已經創建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同年,麥肯錫也發佈報告稱金融科技企業已經遍佈各個領域,尤其是支付。

今年3月底,銀聯董事長邵伏軍就公開表示,金融科技將給支付企業創造新商業模式。

邵伏軍指出,科技一直為支付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為支付領域帶來顯著變化,前臺更加便捷化,中臺更加智能化,後臺更加數字化成為趨勢。

在分析金融科技為支付產業帶來的機遇,邵伏軍分享了四點內容:

一是深層聯網通用的機遇。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各類支付工具將被應用在各類支付場景,二維碼、NFC等移動支付業務已經逐步在醫療、校園、公交、地鐵、稅務、政務等行業領域廣泛應用。

二是產業賦能的機遇。藉助金融科技,支付產業可以助力金融機構更好地區分用戶特徵、完成用戶畫像,更加精細化地提供金融服務。

三是商業模式創造的機遇。通過金融科技深層次應用,支付企業在商戶端能夠深入嵌入企業的供應鏈、服務鏈、金融鏈,在用戶端能夠深入到消費者決策和交易過程,通過提供更多服務,創造出新商業模式。

第三方支付公司,再不擁抱“金融科技”就晚了!

其實要說金融科技領域的先驅者,支付公司當仁不讓絕對算最重要的一員,譬如移動支付近兩年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目前,已經有眾多持牌支付機構正在積極佈局金融科技領域。除了較為知名的支付寶(螞蟻金服)、財付通(騰訊FIT)、網銀在線(京東數科)外,已經有包括隨行付、銀盛支付、天下支付、拉卡拉、匯付天下等等在內的為數眾多支付機構將“金融科技”作為自身的戰略核心。

以隨行付為例,旗下就擁有支付服務金融科技兩大業務板塊。在金融科技方面,隨行付依託於在支付領域多年來的大數據積累,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高新科技領域實現創新突破,面對數字化新金融帶來的挑戰,隨行付摒棄過於保守的業務模式和IT架構擁抱開源技術,幫助企業構建更敏捷高效、精細化管理、以及可擴展的IT系統。

不久前,銀盛支付還將自身定義為“場景金融科技服務商”。在2019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銀盛支付林重成就透露,銀盛將通過金融科技的賦能,服務商業社會,服務中小微企業,做實實在在的金融科技賦能的實踐者。

錢袋寶創始人孫茳濤在去年更是將其控制的「神州數字銷售技術有限公司」更名為「神州數字新金融科技集團」,同時明確了金融科技、區塊鏈前沿科技投資三大板塊。

在金融科技領域,銀行系也沒有閒著。

隨著各家銀行2018年的業績報告陸續出爐,金融科技成為了高頻詞彙,已經滲透到銀行多個業務板塊。根據證券日報的統計,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在2018年年報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數量分別是15次、64次、7次、21次、21次和3次。

除此外,平安集團甚至將原Logo中的“保險、銀行、投資”六個字改為“金融、科技”四個字。而招商銀行也早早喊出了打造“金融科技銀行”的口號。

放眼全球,包括花旗集團、高盛和摩根大通都在積極投資金融科技公司,涉及數據分析、支付以及個人理財等類型。

就像雷軍一直否認自己是個硬件廠商,支付機構也不應僅僅侷限於支付業務裡的收錢和付錢。從“支付”到“支付+”,再到如今的“FINTECH”,緊隨時代步伐才能不斷踏足新藍海。

支付是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大門,金融科技這座礦山腳下,最好的淘金者或許正是這上百家持牌支付機構。


來源丨金科圈(微信jrkjqz)專注於金融科技領域創業與創新

發佈丨支付之家網(ZFZJ.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