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住房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何争议这么大

中国究竟缺不缺房?

缺什么样的房?

为何专家之间差异巨大?

先看中国最大的房屋中介老板,链家集团董事长左晖的观点:他说中国人今天已经不缺房子,户均比已达1.05;人均居住面积达36平米,和日本水平差不多。

再看地产大佬潘石屹的观点:中国房地产的市值是65万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换算的话,约为450万亿人民币,超过美国、欧盟、日本三个地方房地产的市值之和,而目前国有资产总值约为66.5万亿人民币,和房地产市值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所有国产跟房地产相比较,有着7倍的差距。“所以到底是房价高了呢,还是国有资产少了呢,还是有泡泡呢?这我不知道,你们去判断去。”

中国楼市:住房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何争议这么大

再看房地产商冯仑的观点:“如果是捡的钱,就买房;如果是挣的钱,暂时别买。”

中国楼市:住房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何争议这么大

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观点:从人口普查统计的家庭户人均使用住房面积分布推测,最低20%的城镇家庭户仅拥有约6%的住房面积,而最高20%的家庭户拥有约40%或更多的住房。如果以人均使用面积28平方米,即人均建筑面积40平为标准算,未来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存在至少20%的提升空间。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尚低于1.1,并不存在总量过剩问题。

中国楼市:住房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何争议这么大

下面是从众多具网友留言中选出几个点赞量高的留言,大家可讨论讨论。

网友晓知楼事:楼市具有地域性特征,市场分化十分严重。有的地方人多房少,有的地方人少房多,有的地方供求基本平衡。所以,盲人摸象,容易把大腿当作全部,从而以偏概全。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极化思维。孔子云,过犹不及!任泽平,潘石屹都是开发商,有行业的立场,表态的目的等约束条件。

漂泊2009 :楼市最火的一句话 想买的买不起,想卖的卖不出,想降价不让降,想涨价又不行,就这样看谁先倒下。

中国楼市:住房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何争议这么大

牛牤two :有个词叫城镇化。房产和城镇化有一个悖论的观点,城镇化就是多造房子。这个逻辑正确吗?我想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城市有足够的房子,然后有足够的人口以及有能力在城市买房的进入到城市,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否则你城市里哪怕建再多的房,剩余的人根本就买不起房,城镇化率如何提高?就像现在,如果没房的人买不起房,你哪怕供地再多,建房再多,对于城镇化的推动没有毛用。所以拿城镇化率来说房价会涨是个极其缪误的说法,真正的城镇化是应该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根本,想要拥有70%的城镇化率,你就得让那70%的人在城市里买的起房,上的起学,看的了病,能在城市里活得像个人!现在这点城镇化率都是硬撑起来的。如果继续这么发展下去,城镇化进程堪忧。而且再说一次。如果房子总量已经足够满足甚至远远超过70%的城镇化的需求。那么剩下的城镇化率跟房产的关系真的没多大关系!

魏魏青山1 :家庭人均一套!人均36平方!人均有用吗?20%的人有好几套房!买不起的永远没房!除了收房产税和空置税!税重些!有多套房的必须出售!这样房价降!普通人才买得起!要不然没钱的人永远租房住!

奔跑的驰骋:中国的房子过剩还是不过剩,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就会不一样。如果说房子是用来住的,那么肯定是过剩的;如果说房屋还有另一个功能——投资品,那么它就没有过剩,货币的超发和投资渠道的缺乏正是中国前些年住房价格飙升的主因。另外,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所以,人口净流出的地区,住房一般就会过剩,而人口净流入的地区,住房就难说过剩。

房价大数据认为:我们缺的是好房子,缺的是大家都买得起的好房子,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