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暴力男孩”,谁来拯救他?丨心理个案解析

五年级的“暴力男孩”,谁来拯救他?丨心理个案解析

这位五年级的男孩,因为经常动手打人,遭到班级同学对他的排斥。而这种人际交往的失败源于孩子充满负能量的家庭环境。

五年级的“暴力男孩”,谁来拯救他?丨心理个案解析

置身于充满变革、竞争的时代,学生时常会经受与学习、校园生活及社会变革等相关的心理矛盾与精神挫折,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预防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深圳市各区、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我们特此开辟专栏,选登深圳心理辅导的个案解析,希望对教师和家长应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所助益。

本期特邀撰稿

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心理教师 谢燕

案例

不愿上学的“暴力男孩”

在近日的龙岗区心理热线来电中,一位五年级孩子妈妈的来电令人深思:

“我儿子脾气暴躁,经常打人,班上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所以他常常跟我说不想去上学。五年级上学期,他跟老师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冲突,教室里所有的桌子都被他掀翻。这之后,他就更不愿去上学了。”

孩子的父亲也非常暴力,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经常打骂。妈妈对于父亲的做法有诸多不满,但大多时候都选择了沉默、隐忍。

分析

家庭教育中负能量的潜移默化

在学校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支撑着一个孩子每天往返于家校之间。成就感来自于学业成绩;归属感来自于对老师的认同以及和同学的和谐相处。

对于这位五年级的男孩来说,班级同学对他的排斥、拒绝影响了他对学校的归属感。而这种人际交往的失败源于孩子充满负能量的家庭环境对其的潜移默化。

作为孩子成长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具有暴力倾向的父亲在这方面不仅未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支持,反而在不停地削弱他本身的能量。

家庭中父亲对孩子动辄打骂,孩子把这种在家庭中学到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模式迁移到了学校,使其成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暴力男孩”。

五年级的“暴力男孩”,谁来拯救他?丨心理个案解析

另一方面,母亲对于父亲的隐忍不表达也对男孩造成了负面影响。

家庭氛围中,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方式要么拳头,要么沉默。导致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有了矛盾冲突时,不懂得通过和对方沟通交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解决问题,而是直接用拳头来解决。

建议

提升家庭教育定力

1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

问题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应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待自己情绪平稳之后,才去面对孩子。

同时,要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他的理智脑是关闭的,只有情绪脑起作用,那么,此时的教育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所以,处理好双方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

做智慧型父母,提升教育定力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若父亲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平稳,在面对孩子时多点耐心,那么,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充满正能量的亲子交往模式。

同时,母亲若能营造一个善于表达的家庭氛围,那么,家人之间有了冲突、不满,多点表达,多点沟通,这样,孩子也能学会遇事多表达,少拳头,自然就能缓和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3

借助媒介,学会与人交往

管理情绪是一门学问,学会与人交往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所以,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如《儿童情绪管理系列》《儿童心灵成长宝典》等,亲子共读,一起探讨书中的故事,人物的行为。

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家中进行角色扮演,把生活中一些冲突的场景、处理的方法表演出来,这样,孩子就能从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

4

寻找资源,形成合力

寻求身边积极的力量,比如孩子喜欢的老师,相对要好的同学或朋友等。如果孩子在学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可以提升孩子对校园、班级的归属感,那么孩子重返校园也能获得更多的力量。

感谢浏览

深圳少年派

在这里,我们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合作电话:0755-835217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