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人必讀,帶你讀懂最新版生豬生產政策

3月22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給的意見》,從加強監測預警到推進規模養殖等,提出了7項政策措施穩定生產。記者從中選擇了一些關鍵點加以解析,帶你一起找找新政亮點。

劃重點 保障符合條件的種豬和仔豬調運,支持規模養殖場和屠宰場“點對點”生豬及產品調運,不得層層加碼禁運限運。科學劃定禁養區。

提示:生豬產業既要保生產,又要保流通。在生產方面,落實環保要求是應有之義,但不能一禁了之。必須科學劃定、嚴格控制禁養範圍,正確處理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維護好農民利益。在流通方面,一些地方沒有嚴格落實國家要求,搞層層加碼,一刀切地禁運活豬,容易造成生豬壓欄現象。實際上,調運符合條件的種豬和仔豬是國家政策允許的。

劃重點 落實糞汙資源化利用政策,加大對糞汙資源化利用機具購置的補貼力度,支持規模豬場建設完善環保設施裝備。合理規劃、切實保障規模豬場發展的土地供應。

提示:如今,養豬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規模養豬場從設計建設、飼料投入到運營管理,都需要巨大的資金。在資源約束、市場波動、疫病風險等多重風險下,養殖場對配套的環保設施、土地供應、優良豬種和防疫技術的需求最迫切,這是他們長期以來的痛點。《文件》提出的多種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將有利於規模養殖場的快速發展。

劃重點 加快部省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推進生豬產業鏈監管監測信息一體化建設。

提示:市場經濟中,信息最寶貴。生豬產業鏈信息化建設是加強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的關鍵舉措。這不僅是農業政務決策的需要,也是市場主體參與競爭的需要。未來,從養殖到流通等各環節,信息技術將深刻改變養豬產業。

劃重點 生豬自給率低的銷區要積極擴大生豬生產,逐步提高生豬自給率。因環境容量等客觀條件限制,確實無法滿足自給率要求的省份,要主動對接周邊省份,合作建立養殖基地,提升就近保供能力。

提示:按照“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政策要求,生豬市場保供穩價的主體責任在地方政府。這有助於構建產區銷區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提高主銷區的生豬生產、市場流通、質量安全監管和調控保障能力。對主產區來說,通過強化區域間溝通協調、聯防聯控,有效降低疫情風險,保障生豬生產安全。需要提醒的是,在穩定生豬生產發展的同時,要重視肉類的聯動替代效應,統籌抓好牛羊肉和禽肉等畜產品供給,多渠道滿足市場消費。


養豬人必讀,帶你讀懂最新版生豬生產政策


(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