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日本,不僅僅有諾門口的慘敗,還有英帕爾

在大家固有的印象中,二次世界大戰,英屬印度一直就是一個未出鏡的小角色。的確印度在二戰中未以國家的身份參戰,但是印度作為當時盟軍的後勤基地,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而且發生在印度本土的一場戰役,也拉開了盟軍在東南亞戰場上反攻的序幕。

當時的日本,為了打破在中國戰場上的僵局,也為了打亂盟軍在亞太地區的部署,使不利於軸心國的戰局得到扭轉,1944年1月7日,日軍大本營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1944年3月8日,英帕爾會戰的大幕拉開。

二戰中的日本,不僅僅有諾門口的慘敗,還有英帕爾

英軍威廉·斯利姆中將


這次會戰,日軍派出了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的第15集團軍,下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並由第5飛行師提供支援。而盟軍方面則以英軍威廉·斯利姆中將指揮的第14集團軍的第 4、第33軍為主力,並以中國軍隊在緬甸協同作戰,總兵力約15萬人。

在會戰最開始的時候,日軍還是去得了一些戰果的,但是很快日軍就陷入了被動的局面。戰場迎來了雨季,連日暴雨對有強大後勤保障的英軍沒有很大的影響,反而使他們可以以逸待勞。日軍在極度不利的天氣條件下作戰,作戰能力受到了極大地限制。

二戰中的日本,不僅僅有諾門口的慘敗,還有英帕爾

日軍牟田口廉也中將


此次會戰以日軍的全面潰敗而告終,當時日軍已經基本喪失了制空權,而且補給線又要穿過熱帶雨林,並時刻在盟軍空軍的轟炸之下,各類軍用物資,尤其是藥品和醫療器械極度緊缺。最終日軍士兵中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大規模爆發,因疾病和飢餓死亡的士兵人數就超過了3萬人。

英帕爾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有重要意義的戰役,也是日本歷史上在陸戰中失敗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在此次戰役中,日軍除了付出53000多人的死亡數字和不計其數的受傷和生病的士兵,沒有取得任何的戰績。

二戰中的日本,不僅僅有諾門口的慘敗,還有英帕爾

二戰英軍士兵


英帕爾會戰後,可以說英國一血之前在東南亞對日作戰的恥辱,完成了一次對日本的完美反攻。而日軍駐緬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戰鬥力也損失殆盡,不僅沒能達到扭轉戰局的目的,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為不利的局面。此後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