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基督教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朋友問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如果他是神的兒子,為何無法救自己脫身呢?如果耶穌連自己都救不了,他又怎麼可能拯救別人呢?

不得不承認,朋友提的這個問題,很尖銳,很有挑戰性。估計有這種疑問的朋友應該不在少數。

這個疑問確實符合人們的生活常識,想想也是,如果耶穌是神的兒子,具有神的大能和權柄,他為何不設法擺脫猶太人的拘捕,反而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呢?

在筆者看來,解釋這個疑問的關鍵在於,朋友的疑問屬於自然理性的範圍,和我們的生活常識有關。

耶穌受難和十字架,屬於超自然的宗教啟示和信仰,和基督教教義有關。兩者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不應混為一談。

這就好比理解評判同一個人物或事件,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最終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舉個例子,比如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些人認為孔子很傻,很天真,也很固執。因為孔子宣揚的禮樂仁政思想,顯然不太合乎當時的社會形勢,無法真正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春秋末期和戰國時代,諸侯國紛爭不斷,利益矛盾複雜。那些諸侯國國君們,需要的富國強兵,提升綜合國力,以便稱霸諸侯,而不是溫柔慈善的仁義民本思想。

從當時社會實際來看,孔子提倡的仁政民本思想,雖看起來很進步,很美好,也很有道理,但對於提升諸侯國硬實力,如軍事、農業、商業、貿易等,似乎顯得力不從心,也很難立竿見影。所以儘管孔子兢兢業業,四處遊說,但最後收效甚微。如果這麼看,孔子的做法確實顯得不合時宜,有些天真和固執。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但如果換一種角度理解,比如從儒家倫理層面理解,我們就會得出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結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道德精神!

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可不是單純的貶義詞,而是體現出孔子作為一介君子大儒,所秉持的做人原則和道德境界。在孔子看來,君子立身處世,不能僅考慮個人得失或最終結果,而應該把道德道義放在首位。孔子認為,當時社會,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作為有修養的君子,不應坐視不理,而應挺身而出,承擔起君子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這叫社會擔當和社會義務。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僅不會嘲笑孔子的天真固執,反而會非常敬佩和敬重這位大思想家的道德人格:孔子周遊列國,絕非為了尋求個人名利,而是盡力履行作為君子大儒的社會職責和使命。就像孟子所說的,君子做事,應無愧於天地良心。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指的就是理解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同樣的道理,對於耶穌受難和十字架事件,筆者的那位朋友是從普通生活和日常理性角度,進行理解和評價;而基督教信仰則是從啟示和教義層面進行理解。兩種理解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最後自然會產生分歧和矛盾。

如何從基督教信仰和教義層面,理解看待耶穌受難和十字架事件呢?

一,耶穌被釘十字架,是上帝拯救世人的預定事件,是整個救贖行動的高潮,也是體現上帝恩典和慈愛的重要標誌。

根據基督教教義,人的救贖是上帝主動發起的一項偉大事件。在整個救贖行動中,上帝已經預定了耶穌的誕生,傳道,受難,復活,直至最後的末日審判。所以耶穌的臨在,既有人的屬性,如童貞女感孕,耶穌的傳道,被捕,最後的晚餐,以及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等。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與此同時,根據三位一體教義,耶穌身上還有超自然的啟示意義,即耶穌的神性,如治病救人,耶穌分餅,在水面上行走,最後的復活和末審判。耶穌這些神蹟和大能,均已超出自然理性的認識層面,而導向基督教的啟示與信仰。用基督教神學的話說,這是信仰的奧秘,人的有限理性無法解釋。

對於耶穌被釘十字架這件事,我們只有從啟示和信仰層面看待和理解,才能得出合乎基督教教義本身的l觀點,否則就會像那位朋友一樣,從日常生活理性層面切入,自然難以理解耶穌受難的宗教內涵和意義。

根據基督教信仰的神學解釋,耶穌受難和十字架事件,至少包含以下四種意義: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一、贖罪公義說

根據基督教信仰,世人的所犯之罪,不可能平白無故抹掉或消失,必須經歷歷史性的贖罪和更新環節,才能徹底洗清和赦免。比如,上帝救恩之前,世人是必死的,這是神或宇宙的公義。根據犯罪必償還的對等原則,世人之罪要想得到赦免,必須經歷贖罪環節才能免死,這也是神或宇宙的公義。

這就好比一個囚禁在監牢中的罪人,他不可能毫無代價地恢復自由之身,而是必須接受身心懲戒才能恢復正常人的生活。從社會契約層面說,這叫法律的補償原則,是法律的公義。

就基督教信仰而言,包含類似公義要求,世人的原罪不可能輕輕鬆鬆地得到赦免,而必須付出相應代價或犧牲才行,即世人必須償還所有債務,才能贖清原罪,獲得新生。出於上帝的仁慈和大愛,神才派他的獨生子來到世間,於是有了《聖經》關於耶穌臨在的福音記錄。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二、耶穌的代贖說

《聖經舊約》記錄了世人犯罪的前因後果,亞當、夏娃偷吃了分辨善惡樹之果,產生原罪,生命必死。從此以後,原罪代代相繼,直至耶穌的降臨。耶穌奉上帝的使命來到世間,教導人因信稱義,行善積德。最後耶穌被猶太人釘上十字架。

根據基督教正統教義,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意味著,慈愛的上帝把對世人所犯罪過,都轉移到了耶穌身上,讓耶穌基督替人受難,償還了世人所欠債務,形成一次完美的贖罪祭。

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何上帝讓耶穌替人受難呢?

因為世人所犯之罪如此深重,用一般世俗之法無法償還,所以無限慈愛的上帝才派他的獨生子耶穌來到世間,作為白白送給人的禮物,替人受難,形成一次完全完美的贖罪祭。因為耶穌是神的兒子,十全十美,沒有瑕疵,更沒有罪過,所以只有耶穌的受難,才足以彌補世人所犯的所有罪過,這叫上帝的救恩。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三、罪和義的轉換說

在新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看來,人的救贖完全出於上帝的恩典,與人的道德行為沒有關係。耶穌受難和十字架,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核心彰顯,是體現上帝慈愛的重要標誌。

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過程,含義豐富、深刻,在這個過程中,耶穌把世人的罪過接替過來,同時把稱義轉交給世人,馬丁路德稱這個過程為“喜樂、美好”的轉換。馬丁路德說,這個轉換過程好比是新娘和新郎在婚禮上交換禮物,耶穌接替世人罪過,世人依靠恩典因信稱義。

顯然,馬丁路德的罪義轉換說,屬於信仰層面的問題,已超出人類理性的認識範圍,完全屬於超自然的宗教啟示。這也是馬丁路德新教神學的重要特點。在馬丁路德看來,人的有限理性無法認識上帝,他還主張,在大能仁愛的上帝背後,還有一位更加隱秘的上帝。總之,上帝的救恩完全無法預測,只能通過十字架上的轉換,才能自我顯現。馬丁路德的觀點也引起了一些現代神學家的反對,關於此問題,不再展開。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四、耶穌受難和十字架是上帝的“悖論”或“弔詭”式顯現

基督教古典神學,如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神學,是榮耀神學,即強調上帝的做工、權能和榮耀。同時,榮耀神學認為,人能夠通過理性認識上帝的存在。

馬丁路德批判這種帶有人類中心主義色彩的神學思想,他獨出心裁,提出另一種神學思想:十字架神學,專門解釋耶穌受難和十字架的啟示意義。

馬丁路德認為,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意味著,上帝通過弔詭的方式,自我顯現。這種充滿矛盾和悖論的顯現方式,表面上看是脆弱、痛苦和羞辱,實則體現了上帝對世人的憐憫和關愛。

馬丁路德的”苦難“神學,來源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的觀點。在保羅看來,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是神的”羞辱“和”絆腳石“。意思是說,上帝作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謙卑自己,甘願承受世人帶給他的痛苦和羞辱。

基督“十字架”的受難:耶穌為什麼不救自己?

保羅和馬丁路德的說法蘊含一種深刻的救贖思想,即人的心智和靈魂早已遠離上帝,世人根本沒能力拯救自己,唯獨依靠神的恩典因信稱義才能獲救。據此,耶穌受難的十字架,表面上看似無助和苦難,實則體現了上帝對人的憐憫和恩典。這就是上帝自我啟示的矛盾悖論和弔詭之處。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理解看待耶穌受難和十字架的意義,不能僅從日常生活理性入手,還需要結合基督教信仰和神學教義,只有兩方面綜合起來,才能夠對這一重大事件做出比較客觀理性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