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一直活在別人的經驗中?

你活在“你自己”的經驗中嗎?

當你看到別人生活得光鮮亮麗時,會不會羨慕?當你看到別人的朋友圈被頻頻點贊、祝福時,會不會幻想過上同樣的生活方式?你會不會因為領導的喜好,而決定你自己的喜好?你有沒有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便改變了對待女朋友的方式?

你是否一直活在別人的經驗中?

你活成了誰希望的樣子?或者說你活成現在的樣子,受了多少人的影響?如果你可以被隨隨便隨的影響,然後把自己活得很隨意,那麼就等於是你做了一個最糟糕的決定,叫做“我被誰影響都沒關係”。因為有這樣的前提,所以你便不必刻意學習如何試著自己解決問題,而是看別人如何解決問題,你照做就好了。別人指導你的經驗,你聽一聽一定會對自己有所開導的。這就勢必造成了你解決問題的方法都來於別人。使你自己在處理問題時生出一種“不太有所謂”的態度。

這意見也不知道管不管用啊,用了再說吧!

比方說,當你的孩子哭鬧時,你會下意識地拿起電話向朋友諮詢,然後你的朋友會跟你反覆強調她的孩子哭鬧時,是發生了怎樣的狀況,遇到這樣的狀況時她做出的一些決定,或是接下來孩子繼續哭鬧,或是解決問題了。

然後你可能發現她說了好多話,但提取不到幾句對你自己有幫助的信息,這使得你不得不在焦慮之中再次拿起電話,開始向第二位好友求助。

你是否一直活在別人的經驗中?

經過一席對話後,你看著懷裡哭鬧的孩子,你不得不進行一番思考,從兩位好友給出的不太對等、也不太能解決燃眉之急的意見中,提取出依你之見、認為多多少少還算有點用的幾條信息,然後拼湊成一個臨時的解決方案,當然這個過程會很快,在這種焦急、緊張的氛圍下你也只能這麼做,這樣的場景很常見。

你小心謹慎地試圖拿著唯一獲取到的信息,來幫助你的孩子平復情緒,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你按照朋友們的孩子們出現的狀況來分析自己的孩子出現狀況的原因,你抱著對號入座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的健康及情緒。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

事實上,很多人都如此,一直在活在別人的經驗裡,這個經驗來自別人僅有的人生閱歷,這份經驗你無法辨別對錯。

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獨立的經驗,那麼你只能一直靠別人的經驗,把自己的人生拼湊成一張混亂的地圖,在這張地圖上赫然劃出了每個人提供給你的“經驗範本”,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每個人的圈子不同,經常接觸的圈子和不停更換的圈子不同,由於種種不同經驗範本的拼湊程度大相徑庭,所以也決定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你是否一直活在別人的經驗中?

這樣的生活方式會使人變得越發懶惰,因為人們總是有個心理預期,覺得每當到了關鍵時刻,一定有一些人的經驗能幫到你。

這只是你以為的,並不是事實。即判斷力出現了誤差。以為自己的朋友一定能幫到自己,這是典型的不給自己留後路。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

並不是因為你對朋友具備最起碼的信任,你的朋友說出的經驗就一定能幫到你,這種因果關係並不成立;

並不是朋友唯一的經驗就一定是對的經驗,唯一是因為他們也沒有別的經驗可言,更何況有些狀況對他們來說也只經歷過一、兩次而已;

你並不是只有“向朋友、親人、同事等親密關係諮詢”這一種信息來源,你還可以有更多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如在問題所屬分類的書上去獲取更專業的意見,當然這需要你在遇到問題前就掌握一定的信息儲備。

他們和你一樣,他們具備的經驗大部分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你的朋友們也和你一樣,遇到問題的時候一樣焦慮,他們的解決方案都大多也都是臨時性的,因為相互影響的生活方式,使得同處在一個圈子當中的很多人會用類似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如果你身邊的圈子裡存在大量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等等,那麼大概你也一定屬於這個圈子,也就不會有“在慌亂中向別人求助”的習慣了。

你是否一直活在別人的經驗中?

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大概也能想象到你的朋友們遇到這類問題會怎樣解決。事實上,如果人們多留出些思考時間和空間給自己,那麼生活裡就不必常常麻煩他人。

並且你在麻煩別人的時候,也無法確定別人給出的方案是不是一定能夠幫到你;

你無法確定別人在聽你闡述問題的時候,是百分之二百用心的;

你無法確定他們理解的你的問題時,是站在他們的角度上,還是站在你的角度上;

你無法確定你向別人求助時,他們是不是恰好有空;

你無法確定你求助的時間恰好適合對方深思熟慮後再回應你。

這一系列問題,都表明向別人求助,可能會導致你的做法是由別人的經驗決定的。這些經驗的有效性未經過證實,只是他們唯一能給出的經驗。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時常發生,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聽從別人的經驗,不如構建自己的經驗範本

一味尋找比自己優秀的人,不如先使自己變得優秀起來。當一個人整天遇到麻煩就去求助,又無法確定求來的方案是否有效時,這無疑是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了。

與其去“試用”別人唯一的經驗解決問題,不如在嘗試中去建立自己的經驗範本。哪怕你對自己的嘗試和思考方式也不夠確定,但至少你把期望用在自己身上時,你能保證自己的態度和決心會引導你盡力去解決問題。所以不要整天遇到問題就想著總有人會幫到你,那麼你什麼時候能幫到你自己呢?

當你在一次次失敗的經驗中漸漸清晰如何解決問題時,相信我,你能解決的問題會越來越多的,並且你的處理方式會越來越接近正確。因為親自試過錯後的你,會逐漸懂得如何避開障礙及風險,懂得解決問題前都需要對哪些必要因素進行深思熟慮。

你是否一直活在別人的經驗中?

相比之下,若你一直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那麼你甚至無法反覆問對方“你真的確定這樣就是對的嗎?”因為這不符合求人幫忙的人設屬性。

經驗本身沒有正不正確,只有適不適合。你在自己的生活裡經歷過什麼,感受到了什麼,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問題有多嚴重,別人瞭解得永遠不如你來得徹底,不是嗎?那為什麼還要讓別人那份不夠適合你的經驗,來阻礙你積累自己的經驗呢?求人終究不如求己。

小結:

● 在你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沒有人能比你更加了解。

● 別讓別人的思想和經驗來阻止你積累自己的經驗。

● 嘗試解決問題,總比直接去求助要合適。

● 沒有誰能在別人的經驗範本中取得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