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堅持認為旗袍是漢服呢?為什麼一直洗白剃髮易服?

一心肝膽


問這個問題的人就有問題。。。你應該好好的追溯一下歷史,瞭解下漢這個民族,漢最偉大的特點就是融合,漢族歷史上經過很多次的民族大融合,漢就根本不存在血統純正這個說法,竟然有人說認為旗袍是漢服的人是“滿清遠未覆滅,我輩華夏人提高警惕”,我就貓了個咪了!連滿語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除了身份證你都看不到滿族人了還說大清的事?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盛世大唐統治者也是外族人,不是漢族,別一天天的覺得自己怎麼樣怎麼樣,就剩下爹媽給的民族能滿足你狹隘的自尊了嗎!我們是中國人,無論什麼民族都是中國人,老外叫我們華人,我們應該叫華族,我想的應該是怎麼把別的民族再一次變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己的一部分裡分出誰和誰。。


洋貨3


漢服就是一幫利慾薰心的人鬧出來的笑話而已,中華文明泱泱五千年,服飾種類何其繁多,怎麼就蹦出來個漢服?而且這幫人把清排除在外,典型的民族極端主義者嘴臉。全國56個民族,就必須每個民族都有對應的服裝?

還漢服。。。說句難聽話,連今天的漢民族都已經在歷次民族大融合過程中接納了諸多少數民族的基因,再如此大張旗鼓的宣揚所謂“漢服”有意義嗎?

西裝又如何?長袍又如何?馬褂又如何?旗袍又如何?只要舒服就成了,服裝沒有高下之別,穿衣服的人才有高有低!有些人一提到清朝就咬牙切齒,歷史就是歷史,不會因任何人的好惡而改變一分一毫。

如果違背了先行的民族政策,宣揚某些極端民族思想,沒有包容之心的人也配談文化?那些人就算給套龍袍也不像太子!宣揚“漢服”還是玩COSPLAY?你們自己最清楚。


老夏說


我也挺喜歡看漢服的,但看不慣現在一些漢服愛好者莫名的狂妄。他們似乎覺得只有漢服能代表中國文化,排斥旗袍以及其他民族服裝,對其他人不穿或者不接受漢服而痛心疾首。其實吧,我大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豈是一件衣服能代表的?再說“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事實是漢服已不適應現代的快節奏生活,重大節日或儀式穿穿尚可,天天穿這個上班上學那不麻煩死了。最後說說這旗袍,現代旗袍是立體裁剪,跟滿清旗袍已經同名而不同質,大家喜歡並接受旗袍是因為它確實美,能最大程度展現中國女人的溫婉及曼妙身段。拿剃髮易服來說事的人,請問你是或者反清復明的年代裡嗎?現在的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滿族也是其中一員。往前了說,我們的血統早就融合了,我自己就是既有漢族又有滿族的血液,我老公還是回族,我女兒身上流著漢滿回三族血液。排斥旗袍,拿剃髮易服說事兒的人,你敢保證你是純漢族?


絲路霓虹


鞏固滿洲文明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屹立不倒,復辟清朝對全國各族人民實行的奴役統治與繼續發展民國獨裁的政治思維。

之所以把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唐裝與金錢鼠尾陰陽頭豬尾巴當做漢族人的服飾髮型。其實是漢族自己人佔得最多,滿族只是一部分而已。當然也有一些極少的少數民族。

難怪在辛亥革命期間,一提到剪掉辮子,去掉陰陽頭,換掉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唐裝,就立刻遭到國人的激烈反對。尤其是漢族人!這就是證明滿洲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滿服:旗袍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滿洲文明的創立者、奠基者是滿族人,是滿族人的祖先努爾哈赤,更早可以追尋到猛哥帖木兒。然後,滿洲文明的信任者、改良者與傳播者,這就是漢族人自己了。首先成為滿洲文明形象大使的國人也是漢族人自己。宋美齡,大家應該知道吧!

白山黑水是滿洲文明的母親,江南重鎮_上海是滿洲文明的發祥地。滿洲文明經過清朝、民國兩代的滿漢兩族不斷努力,然後才成為實際上的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


我是一個漢化失敗的人


我覺得你們真是吃飽了撐的

300多年曆史的老美幾乎對自己每一段時期的歷史都很重視。

你們這些人呢,抱著咱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反倒跟那挑肥揀瘦上了。

這段歷史不好不要了,那段歷史不是漢族執政,也不要了,誰給你們的權利跟這挑肥揀瘦的?

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回來的大好河山是給你們玩種族分裂用的嗎?神經病吃飽了撐的吧!

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有誰否定過嗎?還有必要把滿文化蒙古文化從中華文化裡摘個乾淨利索?全面否認?你們是希特勒轉世還是怎的?

睜開眼看看臺灣地區吧,天天搞什麼去中國化,去蔣化把那破地方折騰成什麼樣子了?心裡沒數嗎? 好的不學非跟著那廢物地區學嗎?

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漢文化的核心是包容和諧,沒了這點的漢文化屁都不是,長點心吧,像箇中國人一樣活著吧,別動不動就學老外種族分裂那一套成嗎?


善偽物


說旗袍比漢服認可度高的有聽說,說旗袍就是漢服的我是第一次聽說。

十年前,如果有人問中國的民族服飾是什麼,那麼會有大多數的人會認為是中山裝和旗袍。如果再問中國古代人都穿什麼衣服,那很多人都會說古代人穿著長袍馬褂,留著辮子。顯然以上的看法或者觀點是不正確的,或者說是片面的。只能反映一定歷史時期中國人的裝束,然而中國卻有五千年的歷史。隨著近幾年互聯網和影視劇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思到中國古代不僅僅有旗袍馬褂,相反旗袍馬褂只是存在與清朝和民國,甚至現在還有很多人再穿旗袍。在整個民國時期都是女性的主要禮服,隨著改革開放,旗袍又成了中國女性的代表性的禮服。

但是在滿清入關之前中國人的衣服以前被稱為什麼?歷朝歷代的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只成為中華衣冠,或者直接用衣冠一詞表示。然而最近幾年,隨著漢文化熱的上升,為了明確區分漢族衣冠與旗袍馬褂,我們稱古代漢人穿的衣服為“漢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漢服才是中國人的民族服飾,這幾年出現了很多漢服日常黨,穿著漂亮,樸實,方便的漢服工作學習生活。走在街上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回頭率,但是卻在現在人們的思想中並不是太接納,甚至發生過吧漢服認成日本和服或者韓國服飾的烏龍事件,國內出現反日遊行時有些喜歡漢服的日常黨也不敢穿漢服出門。雖稱烏龍,但是卻讓很多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的人深感憤怒。但是如果穿著旗袍出門卻跟穿著時裝一樣,人們並不覺得奇怪。這讓我們不禁在想這是為什麼?主要原因有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漢服概念出現在人們思想中的時間很短,很多人不能很快的接受。雖然漢服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卻已經斷代很多年,很多人已經從來沒有聽說過。同時,對一些老年人或者中年人來說,他們認為漢服只不過是年輕人的玩具,年輕人喜歡完全因為好看,而不瞭解其歷史和文化內涵。

第二,和服與漢服很像,很多人以為穿了和服,認為是漢奸,是哈日哈韓,崇洋媚外。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曆來強盛,中國文化影響周邊國家上千年,尤其是離中原比較近的韓國,朝鮮,日本。同樣,很多中國古代的風俗依然保留在這幾個國家。他們的服飾文化也受中國影響,跟漢服的風格以及理念很相近,都提現這東方文化的韻味。

第三,穿漢服完全是作秀,為了賺回頭率,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漢服略顯拖拉,不適合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但是穿漢服是否有作秀的嫌疑完全無法證明,誰能證明穿旗袍不是賺眼球。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漢服已經不能適應,但是懂得漢服的人都知道,有些漢服依然能以其方便,簡單應用於現代生活,例如?褐,圓領袍。

對於旗袍來說,真正成型不過一百年,但是卻是近現代中國女性的代表性服飾,在國家的禮儀場合屢次出現,並且以其華麗,修身展現了中國女性的美,成為眾多女性喜愛的禮服。但是,至於漢服能否成為中國女性的代表性服飾,能否成為中國的代表性服飾,也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只能等著時間去驗證了。


名廬書社許高鑑


和旗袍並列的漢服只是一種服飾,而認為旗袍也是漢服的人也許是從文化來講的,旗袍也好漢服也好都是中華民族的服飾,這可能只是一部分人心中的想法,而沒得到大眾公認,所以會引起一些爭論。但從事實來講,之所以漢服更能代表中華的文化,這個不是漢族以多數民族來自居而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歧視,而是漢服的繁複形制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厚重,而以兩片布料為主體的旗袍形制略顯單薄。

關於說剃髮易服的洗白,其實根本談不上洗不洗白的問題,爭論的真正焦點也從來不在易服和剃髮上。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飾,不論是漢族統治時期還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對服飾都有所改革,我們不能說漢族自己改的就不叫易服,少數民族改的就叫易服了。關於服飾的變化從我國曆史記錄、實物出土、藝術畫作上都可以看到,而從日本朝鮮半島的史料也能找到中華服飾變化的記載。

而剃髮更可笑了,以前沒有剃髮傳統,也不太符合漢族人的習慣,所以清初剃髮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其實本質上只是一個政治問題而已。而我們可以看到,民國時期服飾改革和髮型變化,又有很多人自願固守清朝傳統,保留辮子,做清朝遺民。可見這根本不是剃不剃髮的事情。

而剃髮易服的背後,真正的焦點其實一直是一個政治問題,即接不接受少數民族的統治。在當時肯定是一個嚴峻的選擇,畢竟民族的隔閡還是很深的,很多民族都曾經是彼此的宿敵。但拿到現在來講,這些事充其量只是一段用來研究的歷史而已,不要去聽信一些人的惡意挑唆,在當下還去追究已經失去了時效性的政治問題。現在漢族也好,蒙古族也好,滿族也好,一切曾經作為統治者的民族都一樣,因為我們是兄弟。





待曉兒


看您怎麼理解這個“漢服”了。

如果您認為“漢服”的意思是“漢朝人穿的衣服”,那麼旗袍當然不是這個“漢服”——但現在某些所謂“漢服”同樣不是,這些“漢服”大多使用了漢代中國沒有的材料,如棉布、化纖、雪紡……製作;同樣,許多漢朝人真正穿過的服裝也不是,比如馬王堆漢墓裡的素紗絹單衣顯然不是深衣曲裾,而漢代的軍服恐怕會被激進“漢服黨”斥作“胡服“的。

如果您認為“漢服”的意思是“漢族人穿的衣服”,那麼旗袍在20世紀的一半時間裡的確是“漢服”,當時這種女裝不僅被許多女性用作禮服,而且被不少都市女性用作常服、便服甚至校服,那時已經是共和國了,中國的國號不再是“我大清”,穿著旗袍的女性是中國公民,而不再只是滿人、旗人,且這些中國公民中絕大多數是漢族,它不是“漢服”,難道那些除極少數發燒友外無人穿著,甚至發燒友們吃盒飯擠公交上公廁時也不敢穿著的“偽古裝”才是“漢服”?抗戰爆發時,許多北美華裔女性統一身著旗袍,高舉抗戰標語和中國國旗在北美大城市市中心街頭走過,號召支持中國抗戰,贏得熱烈響應,不少和中國素無瓜葛的洋人踴躍捐款,甚至支援來華參戰,相關新聞照片傳遍全球,至今餘音不絕——在國際人士眼中,這些勇敢的中國女性和她們身上的旗袍,就是不折不扣當代中國的符號,這不是“漢服”,什麼是“漢服”?

嚴肅地說,我並不認同“漢服”這個狹隘的概念,我認為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成員,今天我們應該提的概念是“中國有代表性服裝”,這個服裝要有鮮明的時代和民族(這個民族是指中華民族,而非其他)符號特點,為大多數世人所公認和一目瞭然。如果說中國的20世紀、尤其20世紀前半葉存在這樣的“中國有代表性服裝”,那麼男性的中山裝和長衫、女性的旗袍和列寧裝當之無愧。


陶短房


旗袍分兩種,滿族旗袍和漢族旗袍。滿族旗袍的樣子大家都很熟悉,清宮戲很多。滿族旗袍就是個直筒子,毫無美感可言,極度保守無趣,無法體現女性身材。漢族旗袍則是極度體現女性身材,顯然,這種服裝不可能是古代的,而事實上,漢族旗袍確實是近代西方文明入侵的產物,地點就是上海。上海的妓女,畢竟能接觸租界洋人,也要面對一些外國妓女的競爭,保守的滿族旗袍顯然不合時宜,於是這些妓女為生活所迫,就自行改良了滿族旗袍,逐漸有了前凸後翹凸顯身材的樣子。後來滿清覆滅,進入民國,風氣大開,這些率先由上海灘妓女改良的旗袍逐漸定型,成為了民國女性的代表性服裝。這種旗袍雖叫旗袍,但只是借用了旗袍的名字,設計理念與滿族旗袍完全不同,所以謂之以漢族旗袍。漢族旗袍是漢族人將滿族旗袍現代化的結果,但已然是另一種服飾,不能歸入滿族旗袍之列,後來廣為流行,已然成為中國代表性服飾,反而滿族旗袍不能稱之為旗袍而要加上滿族二字以區分。旗袍,或曰漢族旗袍,是漢人在面對西方文明入侵時做出的在服裝上的應對,屬於漢族服飾,也屬於中華服飾,但旗袍源頭還是滿族旗袍,而滿族旗袍在漢族中推廣,是滿族民族壓迫漢族的結果,是剃髮易服的結果,所以不能稱之為漢服。漢服概念,現在已特指剃髮易服以前,漢族歷代傳統服飾的總稱。旗袍不能算漢服,但屬於漢族服飾,屬於華服;漢服也屬於漢族服飾,自然屬於華服。華服概念,可以囊括旗袍漢服滿族旗袍。


任公子影視


旗袍,顧名思義,旗人的袍子,就是滿族人的衣服。不過,真沒聽說有人把旗袍當漢服的。只能說,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經過兩百年的發展演進,成為最能凸顯中國女性身材的服裝,深受廣大中國女性的青睞。

不可否認,中國自漢代開始到明朝,中原漢人的服裝都有別於各少數民族服飾,可以稱之為“漢服”,但是由於時代的不同,服飾也隨著時代而變化了。滿清入關後,強制漢人“剃髮易服”,從此,漢服便成為歷史,“胡服”成了每個中國人的服飾,不但在清一朝穿了300年,而且一直沿襲至今,今天的唐裝和旗袍就是在清朝服飾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

從歷史的事實看,因清朝的統治導致中國落後西方200年,可是那段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無論對錯,已無法改變。

如果要問我,清朝給中國歷史做了什麼貢獻?我的回答是:給中國女人做了一件旗袍。因為旗袍是在清朝服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讓中國女性身材曲線凸顯,直接俘獲了男人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