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錯了”“錯哪了?”


“我錯了”“錯哪了?”


情侶吵架,一方道歉,另一方反問“你錯哪了?”

這四個字,就像在對方快熄滅的火星上澆了汽油,火迅速再次燃燒起來。

他要麼忍住氣一言不發,要麼回懟“你說我錯哪了”——怎樣都是激化矛盾,解決不了問題。


“我錯了”“錯哪了?”


這樣的反問為什麼讓人生厭?

兩個人的地位不對等,反問方居高臨下的態度讓人排斥。

還記得小時候的委屈嗎?

被爸爸媽媽打了,問孩子:“知道錯了沒?”

“知道了。”

“錯哪了?”

小孩子搜腸刮肚地說出了自己1234的錯誤,爸媽問“還有呢?”

想不出來——繼續打。

想出來了——“你都知道還犯錯”,繼續打。

對發脾氣的父母,小孩子敢怒不敢言,因為他們還沒有違抗父母的能力;對伴侶,“錯哪了”的反問會激起對方的憤怒,因為你把他放在了不對等的位置,給他壓迫感,他覺得有失尊嚴。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可能真不知道自己“錯哪了”,怎麼說怎麼錯,只會讓另一半更生氣,不如不說。

明明的表哥經常向她訴苦加求助:你嫂子怎麼又生氣了?


“我錯了”“錯哪了?”



遲到了她生氣,忘了紀念日她生氣,這些表哥都能懂,不懂的是,開開心心地出去吃飯,怎麼吃著吃著你表嫂就放下筷子不吃了,還用眼睛瞪著他。

表哥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但為了讓表嫂好好吃飯,還是道歉了,但表嫂不依不饒問他錯哪了,而且說“你錯就錯在自己不知道錯在哪了”!

表哥問明明,你表嫂是不是無理取鬧,這日子怎麼過啊。

明明去問表嫂,表嫂說,你表哥情商太低,明知道我愛吃牛蛙,等我去趟衛生間回來,盤子裡的牛蛙都被他吃光了,一個沒給我留,你說我生氣不生氣。

明明哭笑不得,這原因,恐怕表哥是真想不出來。

一方道歉,另一方反問錯在哪裡,一定要等到對方說出自己滿意的回答才肯罷休,的確不是一個好方式,這種反問不僅不解決問題,還引發了更多的矛盾。


“我錯了”“錯哪了?”


為什麼不直接說呢?

這就是感情裡“作”的部分。

親密關係裡,也是有權力之爭的。被道歉的人,暫時獲得了主導權,TA想在這個時機上,一次性解決問題,不僅要對方的態度,還要對方說出問題所在,防止下次再犯。

但TA的焦點其實在自己的情緒上,“你錯哪了”是TA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

相比自己不直接說,而讓對方找原因,更有攻擊性,更能給道歉的人愧疚感。

這四個字,表達了自己的堅決:今天你絕對不能認個錯、打馬虎就過去了,我們得說清楚。

而在道歉的人看來,這是得理不饒人,太“作”了。


“我錯了”“錯哪了?”


不問“你錯哪了”,能怎麼說?

北師大心理學碩士、知乎心理學優秀回答者曾旻在《情緒的重建》裡寫道,當人們說“你錯哪了”這句話的時候,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想要引發對方內疚的情緒體驗,從而達到在情感上控制對方的目的。因為內疚與羞愧是人類體驗中最隱秘、最難以忍受的情感,把握住一個人的內疚與羞愧,就相當於抓住了他人自尊的尾巴。

他認為這樣的問話,就像在踐踏對方的尊嚴一樣讓人難以接受。那麼,不這樣問話,我們怎樣表達,才能讓對方意識到錯誤,而且能夠改正呢?

1、不要“得理不饒人”。

“見好就收”、“給個臺階下”,這些樸素的老話裡,藏著人生的智慧。

伴侶是能平等對話的愛人和朋友,一方不要有居高臨下的姿態,我們生氣表示兩個人之間有問題要解決,不代表有錯的人應該卑躬屈膝。

感情裡,我們需要照顧對方的自尊心和情緒,即使TA錯了,我們也不要咄咄逼人。

戀愛不是辯論,不是有理就可以勝出。任何對關係有害的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不然有可能贏了道理,輸了愛人,而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我錯了”“錯哪了?”


2、直接談自己的感受和希望。

試著把“你錯哪了”改成“你這樣做……很過分”。

把自己生氣的原因直接告訴TA,這樣既給了對方臺階,指明瞭方向,也有助於TA瞭解你的感受和委屈,道歉也會更誠懇。

要想讓人反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不只有逼問一個辦法,我們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希望:以後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我希望你……做。

3、解決好情緒問題,再來談事。

人在生氣的時候,說出的話很容易帶有攻擊性,對方也能感受得到,這樣的情緒是不利於解決問題的。

不妨先停幾秒鐘,告訴自己稍微冷靜一點。

而管理情緒,不等於壓制自己的憤怒,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來自哪裡,合理地表達憤怒,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保持清醒,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才是成熟的情緒管理。

臺灣心理學者吳熙娟說:“吵架是一種生命力的流動,是在告訴對方,我是誰,是什麼讓我不舒服,這樣可以更加了解彼此。”

因此如何對待對方的道歉,就顯得很重要。

如果一方道歉,另一方不依不饒,只會造成爭吵升級。但如果兩個人能在吵架之後,讓對方明白,這事為什麼讓我那麼難受,則可以促進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