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日報》:解紛網絡全面覆蓋 內外多元有序對接 全市法院打造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升級版

本報訊 近年來,全市兩級法院將多元解紛工作放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大盤子”中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和案件繁簡分流調解速裁改革,構建起“解紛網絡全面覆蓋、內外多元有序對接、配套機制健全完善”的多元解紛新模式。2017年,全市民商事案件萬人起訴率為64.87件,比全省少7.58件;全市兩級法院新收案件增幅連續五年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民商事案件收案年均增長率僅為0.15%。

打造“一體兩翼”解紛網絡,構建多元解紛社會格局。堅持設點定樁、由點及面,推動建立起以“訴調對接中心”為體、以“基層解紛網絡”和“專業化解紛平臺”為翼的多元解紛網絡格局。目前,全市法院在訴調對接中心設置人民調解室、律師調解室、行業性糾紛調解室等101個,常駐特邀調解員156名,年均接受委派(委託)調解1萬餘件。下沉資源,全面對接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網絡。在鄉鎮人民法庭設立訴調對接工作站,在人口集中社區和偏遠農村設立114個法官聯繫點和77個巡迴審理點,加強與鎮街綜治維穩中心、基層調解組織的現場對接。延伸觸角,有力推動專業化糾紛化解平臺建設。聯合行政職能部門、調解組織、仲裁機構、行業協會等共建解紛平臺,在交通、醫療、保險、家事、消費維權等矛盾易發、多發領域設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中心,“一站式”調處常見、多發的專業糾紛。

堅持“三個規範”,充分激發外部多元解紛效能。制定《民事訴前程序若干規定》,規範訴調對接流程,實現訴內訴外解紛程序的無縫銜接、順暢運轉。規範訴前分流,實現糾紛有序導出。在訴調對接中心指導分流室配備專職指導分流員,幫助引導當事人細算親情、信譽、時間、經濟、風險“五筆賬”,引導當事人自願選擇訴前調解。規範訴前調解,提高訴外解紛成功率。加強對訴前調解的跟蹤監督和指導支持,推行“鑑定前置”“以保促調”“難案聯調”等做法,有效增強訴前調解效能。規範司法確認工作,對不符合條件的調解協議,當場提出修改建議指導補正;對符合確認條件的,當日出具確認裁定,及時予以確認,2017年以來,全市法院辦理司法確認案件2802件。

強化“四個推進”,提升內部多元解紛質效。制定《民事速裁程序若干規定》,實現訴訟案件的有序分流、高效辦理。推進繁簡科學分流。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速裁庭或法官工作室59個,按照“1名法官+N名法官助理+N名人民調解員+N名書記員”的模式,靈活組建速裁團隊,對經繁簡分流篩選出的簡單案件,按照速裁程序快速審理。2017年以來,共速裁案件2.9萬餘件。推進類案專審。探索組建專業化審判團隊,對物業、家事、交通事故、民間借貸等多發性案件,進行類案集中審理。推進二審速裁。在市中級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成立“王斌法官工作室”,對於部分“事實清楚、法律關係簡單,無新事實、新證據、新理由”的上訴案件,直接速裁解決。2017年以來,該速裁團隊辦理二審民事案件2814件,佔全院二審民事案件結案數的25.5%,平均辦案天數23天。

完善配套機制,保障多元解紛持續發展。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以兩辦名義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意見》,市中級法院還與市工會、市婦聯、市教育局等10餘家單位聯合下發文件,就合力化解糾紛達成共識。強化非訴解紛能力培養,提升調解能力。成立指導人民調解講師團,提供“訂單式培訓”,採取法律講座、觀摩庭審、提供典型案例等形式,有針對性地提高調解員解紛能力。強化保障考核,注重增強工作動力。依託分調裁系統,市中級法院每月對全市法院訴前分流糾紛數量、訴前調解成功率、司法確認數進行通報,充分調動各基層法院積極性,全力推進多元解紛工作開展。

《濰坊日報》 3版頭條 2018年11月1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